分享

虫类药:27 蟋蟀

 昵称30640555 2018-02-17

 【蟋蟀小传】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中》,回忆了父亲因患水肿病后,求医饮药的经历。其中描述了他为配药,多方寻求“药引”的轶事:第一位医生用鲜芦根和经霜的甘蔗为引,治疗了两年后,病情并没有多少起色。于是,又请了城里的名医陈莲河。他所开的的药方中,最常用的药引是“蟋蟀一对”,口服成药是“败鼓皮丸”。鲁迅先生记叙说,“走进百草园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的掷入沸汤中完事”。但中医并没有治愈鲁迅先生父亲的病,这恐怕是他早年对中医产生偏见,赴日本仙台学习西医的初衷。

蟋蟀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虫体,性味辛咸、温,有温阳利水的功效,常用于尿闭、水肿、臌胀等症。蟋蟀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蟋蟀》,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的诗句。汉初学者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将蟋蟀称作“蛬”,但收入药典却晚至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仅将蟋蟀附录于“灶马”条下,云:“古方未用,附此以俟”。到了清代,医家刘恒龙的《药性考》中,载录蟋蟀“能发痘,胜于桑虫”。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的记载最详,指出其“性通利,治小便闭”。用于治疗男妇小水不通、痛胀不止,催生、小儿遗尿、水蛊等症。

“饱食瓮城常养锐,怒临沙堑敢摧强”。蟋蟀作为虫药的名声远远低于它作为“斗虫”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斗虫之戏,蟋蟀最盛。小小的促织,在带给国人娱乐快慰的同时,也演绎出一幕幕皇帝祸国殃民、宰相玩物丧志、平民封官进爵的闹剧。斗蟋蟀活动自古以来就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娱情养性,二是赌斗赢钱。南宋太师平章贾似道就是一个著名的蟋蟀迷。他写的《促织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此书共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几部分,对蟋蟀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禁中闻蛩》诗中有:“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之句,说明当时宫中嫔妃们养蟋蟀之风的昌盛。到了清代,此风仍不减。清代文学家袁枚在《祭妹文》中有“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的记载。《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其百战百胜者,俗呼为‘将军’。其虫至冬必死,勿轻弃去,留以救产厄,神验”。当时的斗蟋蟀家,至冬天则封盆,待其自然死亡后,出售给药店,“为产科、痘科用,须成对者入药。”

蟋蟀的主要作用是利尿消肿,对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老年前列腺增生等出现的小腹坠胀、小便不利、下肢浮肿、尿潴留等,单用或与白茅根、牛膝、车前子等利尿药辨证同用,有较好的功效。当代著名虫类药专家朱良春治疗癃闭,小便淋漓不尽或点滴不出,常用蟋蟀焙干后研末服,单捷小剂,疗效桴鼓相应。对于产后小便不利、手术后或跌仆损伤后出现的尿潴留等,蟋蟀单用或与生黄芪、益母草、白薇等组方,也有确切的效果。民间有用蟋蟀与桑螵蛸蒸服,治疗小儿遗尿的验方。明清时,小儿痘疹即天花较流行,古人常用虫类药如桑蠹虫、蟋蟀等治疗天花,是痘疹科的常用药。今人将其与蝉蜕相伍,用于皮肤过敏性疾病,也有祛风除痒的功效。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今人已经很少用蟋蟀催生救产厄了。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词云:“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用蟋蟀的叫声和梧桐的落叶,来描述 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季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蟋蟀虽为自然之之物,但经历代诗人的比兴吟咏,早已成为具有象征意味的艺术符号,从遥远的古代唱到今天,代表着乡音、乡情与乡愁。而它在身后,还是一味祛病安身的良药,令人爱戴。

【蟋蟀入药】

为蟋蟀科昆虫蟋蟀的干燥全虫。成虫性前期喜隐居田埂、屋角及砖块堆下的缝隙中和杂草丛生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力强,夜间能群集迁移。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主产江苏、上海、浙江、河北等地。8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焙干。蟋蟀别名有蛬、促织,吟蛩、将军、唧唧、蛐蛐等。

入药性味辛、咸、温,归膀胱、小肠经。功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用量用法:内服:煎汤46只;研末13只。外用:适量,研末敷。用药禁忌:孕妇禁服。

【古籍摘要】

1、《药性考》:“能发痘。”

2、《任城日记》:“治水蛊。”

3、《本草纲目拾遗》:“性通利,治小便闭。”

4、《医方集听》:“治小水不道,痛胀不止:蟋蟀一个。阴阳瓦焙干,为末。白滚汤下,小儿减半。”

5、《养素园传信方》:“治跌扑伤小肚,尿闭不出:蟋蟀一枚。煎服。”

6、《现代实用中药》:“治老人尿闭:蟋蟀四只,蝼蛄四只,生甘草一钱。煎汤,分三次温服。”

【现代药理研究】

蟋蟀含退热成分,曾暂名为蟋蟀退热素,并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此物质的理化性质不详,只知其能溶子水及低级醇(例如正丁醇),而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雄全虫含维生素B12_58毫微克,雌者含76毫微克,又含精氨酸、α--δ-胍基戊酸、γ-胍基丁酸等胍基化合物。

【现代临床应用经验】

当代名医朱良春教授指出:蟋蟀不仅有较强的利尿消肿作用,对膀胱麻痹之尿闭及慢性肾炎之尿少均有效,而且具有温肾壮阳之功,对阳痿、遗尿恒奏殊功。因其能对抗因碱性药和水分输入引起的液体潴留,所以对尿毒症亦有助益。用量一般汤剂每日用12对,研末吞服,每次11.6克,每日2次,其效较胜。常用于治疗:(1)慢性肾炎水肿:蟋蟀、蝼蛄(去头、足、翼)各30只,共研细末,分作30包,每日1包,分3次服;并以黄芪30克煎汤送服。阳虚甚者,加熟地片、仙灵脾各12克同服。寓攻于补,相辅相成,收效满意;(2)慢性尿毒症:除用汤剂内服与外用灌肠并施,以益肾降逆、通腑泄浊;如尿少者,常另用蟋蟀、琥珀各2克,沉香1.2克,研细末,分作2包,每服1包,每日2次,有利尿、消肿之功;(3)阳痿:凡肾阳不振引起之阳事痿而不举者,用蟋蟀1对,熟地黄、仙灵脾各12克,锁阳、淡苁蓉各9克,紫河车、甘草各5克,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6克,每日2次,亦佳。

当代名医石春荣老先生应用经验载:蟋蟀、蝼蛄皆可入膀胱、肾经,能通阴湿阻遏之阳道,可利气化难行之尿闭,实乃利尿通阳之神品,水肿臌胀、石淋、尿闭等用之多效。凡阳痿由阴湿之邪阻遏阳道所致者,实为必不可少之药。取二药一寒一温,相辅相成之理,故喜合用,令直达阴中以逐湿浊,陴阴湿去而阳道畅,则阳道伸展,阳痿、水肿自愈矣。蟋蟀性温而力稍缓,蝼蛄性寒而力较猛;故蟋蟀用于体气偏虚者,而蝼蛄用于体制壮实者。石春荣老先生常用祖传验方“蟋蝼通阳汤”,方用:蟋蟀24枚、官桂10克,淫羊藿15克,苍术15克,茯苓20克,细辛3克,丝瓜络15克,白芍15克,地肤子15克。方中蟋蟀、蝼蛄最好以淡盐水浸泡半日,后烘干研末吞服。屡获良效。

大连市中医内科学会会长石志超教授擅用以蟋蟀、蝼蛄为主药的“通阳起痿汤”,辨证治疗臌胀、水肿、痰饮所致之阳痿顽疾,其方组成:蟋蟀、蝼蛄、九香虫、桂枝、茯苓、苍术远志、蛇床子等,每收奇效。

名老中医张沛虬教授应用蟋蟀、蝼蛄等虫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获效满意。张沛虬老先生认为此病系肝脾血瘀,水气内蕴所致。临床当急则治其标,先宜利水消肿,可选用蟋蟀、蝼蛄等虫类药。蟋蟀和蝼蛄均为利水良药,但前者性温而力稍缓,后者性寒而力峻,二药合用,则其效甚宏。

大连市中医学会常务副会长 教授 石志超

大连市中医医院男科 副主任医师 原所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