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卖棉子的炳娃

 369蓝田书院 2018-02-17

前几天去李家大院,回来在“明心体”发了几句感慨,好几个朋友责怪,说刚写了几句怎么就完了。

其实只是没头没脑地发发感慨而已。

古人盖房,原本是要留给自己子孙住。结果房子还好好的,子孙却跑完了,来逛的都是各地的游客。假如古人有知,如丁令威化鹤归来,能不感慨吗?或者子孙万里归来,手指大厦,说这是我大爷盖的,那是我二爷盖的,却也再没有住进去的机会,能不感慨吗?

前一阵读《仓央嘉措秘传》,他多年后故地重游,想进庙拜一拜佛像,却为人所阻,便感慨道:如今连看一眼也不行吗?

李家的历史,我一向所知不多。听导游讲了几句,回来看了看百度百科,呵呵。虽然记载简单,也颇有可观。

今人只关注李家的善行,只关注李子用的洋媳妇,其实是有点买珠还那个什么了。

李家原姓“相里”,明朝永乐年间从陕西韩城县迁到万泉县薛店村,老老实实地当农民,就这样把大明朝混过去了。明末移家闫景村,有点手艺,过得可能比普通农民好点儿。

啥手艺呢?就是做这些东西来卖。

然后又把康乾盛世给混过去了。

到了道光年间,家里终于生了一个特别能干的娃,李文炳,炳娃。

都说耕读传家,这个炳娃却不喜耕读,只喜做小买卖。而且不甘心继续卖簸箕卖箩,却做起了卖布的生意。

那时候,万泉周边大概是家家种棉花家家纺线织布的。村里大概也不叫织布,只叫织棉子。

炳娃从小过继给大伯家,省事早,十五六岁就开始赶集卖棉子。能赚钱,但恐怕也赚不了多少。才卖了两三年,炳娃就长心眼也长胆子了。他听说陕北天气寒冷,种不成棉花,缺棉布,把晋南的棉布贩过去,肯定能赚大钱……于是就开始跑长途了。把这边的棉布运过去,把那边的皮货药材运回来……搞了两三年就发了。

发财之后,又想带动乡亲们,哦不,是弟兄们致富,把两个亲兄弟带上一起干。他那两个弟弟也不弱,跟了两三年就学成了,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炳娃虽然从小就过继出去了,但毕竟还是老大,“首孝悌,次谨信”,要发扬老大的风格。他看弟弟们功夫练成,可以单飞了,就提出分开经营。

分的时候,把效益好的店铺全给弟弟们,把效益不好的店铺全留给自己。这吃亏不是假吃亏,是真的吃了大亏。

他的弟弟,一个叫李文阶,阶娃,一个叫李文蔚,蔚娃。一个比一个厉害,很快就把生意搞大了,搞得很大很大。而炳娃的生意,从此就不太景气了。

我看李家故事,就发现这个李文炳,这个炳娃,做的很好。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能成全自己的兄弟,才能有后来的家族大发展,才能有后来的慈善世家。

炳娃小时候,不知读过几年书,应该不会太多吧。但他肯定把书里头的道理读通了。

明心说:听一段眉户《张连卖布》,张连是赌鬼,不足为训。呵呵,主要是听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