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洞岩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 从唐五代到清末,文人墨客留下了150多处摩崖石刻,这些碑刻书法古雅,楷、行、草、隶、篆应有尽有,诗、文、题、联、记琳琅满目,是一座非常丰富的文化宝库。请跟我去欣赏这一绝世瑰宝。 经过“铁桥初度”、“佛”,便来到“万石庄”,此处万石重叠,洞穴颇多。 再往上走,便是“鹤室”,传说隋唐时潜翁养鹤修炼与此。 沿左边小径绕到登山主道,左上方古朴典雅的“云洞”和厚实大方的“鸿盘”赫然在目。 经过“松径”,就来到了“鹤鸣楼”,弘一法师曾在此讲经。 右前方“踏起青云”吸引我们细细品味。 石头后面“云洞”饱满丰润,与前风格迥异。 拾阶品味明漳州知府诗句,“渐入佳景”,“东土西天”。 请跟着考古君的手绘地图进入碑刻最集中的地方去细细品赏。 首先康节先生的八分哲理诗“面前路径,……”值得细细品读。 往千人洞方向走几步,便觉“生寒” 原来,我们来到了“仙岛”,洞门上嘉靖年间题写的两首诗绘出了云洞风光的美。 这里常常霞光氤氲,明翰林学士丰熙题“霞窝”、漳州知府张鹏题“白云”诗一首,握手青山仙人。 明礼部尚书邵锐、按察使谢汝仪分别题诗赞美。 宋理学家朱熹乘舟沿西溪遥望云洞的壮美,连声赞叹神奇,于此题“溪山第一”。 进入洞口,“月峡”映入眼帘,每逢中秋月夜,这里会有三月分辉的奇观。 月峡出口处有一“寒泉”,与周围奇岩怪石相映成趣,明进士林魁题诗赞美。 蔡春宫却单说寒泉的妙处。 洞口方伯周瑛的五言绝句,道出了山水的珍贵。 出洞右拐“万玉”峰,可见“通幽处”“玄岩”“仙人迹”等近10处碑刻。 仙人迹旁有一石洞,乃朱熹讲经的地方,上有朱熹题写的“石室清隐”,下有“一川风月”,这与白云岩隔江相望,山水如画。 回到云岩隔洞,洞内谢汝仪、林魁的“云洞联句”,书法诗词高古秀丽。 坐在圣王亭小憩,这里又是一个碑刻集中的地方 欣赏“隔尘垣”“般若台”“啸凌”。 然后登上“天梯径”,经过“小榕桥”,这里曾是许桃友(号奎峰老人)的私人洞壑,石壁上的碑刻大都与他有关。
进入更深的石门,“瑶台”赫然出现眼前,传说王母娘娘的三女儿曾在此梳妆。 瑶台对面的奇险处有从峨眉山访仙到此的:“许碏寻偃月子到此”题刻,这正是云洞岩最早的石刻,是唐五代留下的。 瑶台右上方峭壁上有明万历年间漳州知府韩擢书“第一峰”。 返回天梯径石下,有巍峨巨石形成的天然岩洞,系嘉靖文豪王慎中访蔡烈时所辟,洞口草书“云深处”,这流传着一个悲惨故事,所以洞口有僧书“南无阿弥陀佛”。 旁一“圣王亭”系为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所建。 往东便来到“丹霞第一洞天”,登上旁边竹梯便是李五福李五达两兄弟读书处。 李氏“石巢”,有许多珍贵的石刻。 副使庄亨阳的《李氏石巢记》,大楷端严,文意高洁,尤为杰作。 抬头可见乾隆武状元马负书颇有风骨的“峭壁连云”。 经过“卧石餐霞”“凤台”,站在佛母殿前抬眼右上方,可见险峻处两大隶书“搔首”缥缈云际,引人遐想。 绕过佛母殿,殿后右边石壁上留有马负书游云洞诗四首,诗字造诣,均称一绝。 从这下到坡底可观赏钦点状元丰熙题“云洞游记千字文”,这是云洞岩最珍贵的史料。 回头上“千人洞”,洞口“有容乃大”;丰学士题诗“片石千人屋,……”。道出千人洞的奇妙。 进入洞内,怪石嶙峋,蜿蜒崎岖,“二虫”引你浮想联翩……这是个成语字谜,打一成语,你想到了什么? 出了洞口,昂首可见“一线天”,从这里穿过几道洞穴,可直上顶峰。 丰学士的“风动石”摇摇欲坠,明知县刘天授题诗道出此石的妙趣。 宋礼部尚书颜颐仲告老还乡时称此景如画,在此留下“天开图画亭”,如今只留遗址。 从顶峰往“仙樵洞”方向下山,山路平缓,沿途可欣赏到现代美学大师黄稷堂先生的“松下问童子” 丰学士形意合一的“得朋” 还可以拐进“朱文公祠”,感受老夫子的“乾坤正气”
然后“寻向上”,沐浴“福、寿”德泽。 迎接杨成武将军的“飞来石” 领略丰学士的“仙梁”景观。旁边有洞主蔡烈的留言。 参考书目:《云洞岩风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