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一个习惯都是一种'心理强化' 什么是心理强化? 某种行为发生一次,然后得到肯定或奖励,就会形成一次'心理强化'。一次心理强化不会形成习惯,多次心理强化后才会自动重复某种行为,从而形成习惯。 如果这种行为在我们认知里是好的,就会形成好的习惯。 如果某种行为发生后得到的是一次次的惩罚,你就会形成不做这件事情的习惯。 但是如果某种行为本该和到惩罚却没有被惩罚,我们就无法形成不去做这件事的习惯,甚至还会因这种行为而受益,这样,坏习惯也就产生了。 例如,一个孩子养成了马大哈的习惯,是因为从小他做事只图快,从来不检查,这样他就可以多出时间来玩。 他不但没有受到大的惩罚,还因此得到好处,比如他不用讲究细节,既省事又省时,于是他不断地重复着这种做法,粗心大意的心理强化就是这样形成的。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粗心的习惯。 每一个坏习惯都曾让我们受益,而受益的事情我们都想重复去做。久了就形成一种心理强化。 02 每一个习惯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积累的结果,形成的心理强化很难被去除。 如果一种'心理强化'童年时不去纠正,成年后再想改变就难上加难了。 为什么会这样?下面我就来告诉你。 从生理上说,每一个心理强化都代表着头脑中的一条神经回路,每一次心理强化都是在这条神经回路上划下一个痕迹。 次数少、时间短的心理强化,划痕比较轻;次数多、时间长的心理强化,划痕就比较重。 而划痕比较重的心理强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不但会自动启动,还会自动重复相关的行为,这正是坏习惯难改的真正原因。 孩子的神经回路划痕还比较轻,相对比较容易改变;而成人的脑回路划痕比较重,所以很难改变。 03 那么要如何来改变坏习惯呢?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心理强化。 以粗心大意这个坏习惯为例,要改变它,必须惩罚和奖励双管齐下。 惩罚是为了让孩子形成不再粗心的心理强化,奖励是为了让孩子形成细心的心理强化。 1、 父母惩罚孩子 父母的惩罚会让孩子形成不做某事的心理强化。比如孩子写错了一个字,我们惩罚他重复写上十遍或二十遍,让他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写错了字就要多写很多遍。 他就会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再写错字。 这种惩罚小一点的孩子比较有用,因为他不会自我管理,只有通过父母惩罚起到约束的作用。 但是,它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当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已经比较严重的时候,也起不到好的效果。 2、让孩子自己惩罚自己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粗心带来的后果:考试做错题,丢失了十分;作业本落在家里,被老师留在教室写作业;把同学的玩具弄丢了,必须动用自己的压岁钱赔偿…… 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这个记录过程就是反省,这种反省就对自己的行为起到了批评和惩罚的作用,这是一种心理强化。 最后,让孩子给自己制定惩罚标准:如果再因粗心大意犯错,我要受到什么惩罚,并严格执行。 父母要注意,当孩子再因粗心大意犯错时,不要去批评和惩罚他,让孩子按规矩去受罚就可以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从头到尾参与管理自己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的心理强化,也学会了自我约束。 3、 淡化孩子的粗心 当孩子有了粗心大意的行为,千万不要过多地指责孩子。 这是因为,过多地指责等于是在向孩子强调:看,你就是这么粗心,怎么说你都没有用!孩子就会受到这样的心理暗示:我就是粗心,改不了的。 这样一来,粗心的习惯不但没有改掉,反而得到了强化。 如果在他粗心的时候只是一笔带过,孩子反而因为没有心理压力而变得容易管理自己。 人总是会在紧张的状态下容易做错事,当你给孩子一个宽容和理解的轻松氛围时,孩子更能回报你想要的结果。 4、 强化孩子的细心 在孩子偶尔细心时马上表扬他或奖励他。比如今天做错三道题,明天只做错两道题,就表扬他。如果后天又少错一题,给予更大的奖励。 孩子得到的奖励越多,心理的快乐就越多,为了得到奖励、重复快乐,他们就会努力让自己变得仔细认真。 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养成好习惯的心理强化:我要变得细心,细心可以得到奖励。我是完全可以做到细心的。 这其实利用的是一种求证心理——先给他一个'我很细心'的结果,然后让他自己去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细心的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