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门类证据相互印证激活沉默的证据——这才是科技支撑办案

 anyyss 2018-02-18

我们所追求的“事实”,并不是真的“事实”,而是运用经验、逻辑、规则、方法等,推断出来的一种“主观事实”。这是司法证明方法的演进过程,也可以说是妥协过程。有人可能会质疑,所谓的“相互印证”并非正确的理论,可是我们想问,什么是正确判断,依然需要经验、逻辑、规则、方法。


案情摘要

一名拾荒老人闯入拆迁工地,与工地保安发生冲突,保安称老人用锤子将其掌骨打折,可老人坚称自己没有打人。没有客观证据,检察官一时难以判断,决定求助司法鉴定中心。通过对保安伤势形成原因的鉴定和对老人开展的心理测试结果,两项鉴定相互印证,最终查明了案件真相。



司法责任制客观上激发了技术性证据审查工作


《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了解到,北京检察机关开展司法责任制改革后,司法鉴定工作随之转变观念、转换模式、转型发展,通过不断推进各鉴定门类均衡发展,加强司法鉴定能力建设,为检察业务办案提供技术支持。


在拾荒老人与保安的案件中,接到鉴定申请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法医唐晋马上对保安马某的掌骨骨折成伤机制进行专业鉴定。鉴定发现,送检影像片上显示的骨折特征并不符合直接外力作用的表现,更可能是“拳击手伤”,也就是说,这种伤更可能是伤者主动击打他人或物体时形成的。




心理测试强化办案人员的内心确认


拿到鉴定结果,承办此案的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敏产生怀疑——也许保安马某和其他在场的保安说的是假话。但单凭这一项鉴定结果,仍然无法确切地得出结论,北京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工作人员刘菡建议,给拾荒老人张某做心理测试。


得知工作人员要给他做心理测试,张某竟然无比激动地说:“我终于能证明我说的是实话了。”测试结果正如张某所说,其不符合撒谎的特征。


两项鉴定相互印证、形成补充,海淀区检察院对拾荒老人张某作出不起诉决定。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部主任闫仲毅对记者说,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形势下,司法鉴定对于检察官提高证据采集和审查质量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多门类证据相互印证,能够有效地减少对案件事实的错误认定,实现客观、科学、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近年来,北京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紧紧围绕涉案证据做文章,致力于推进各鉴定门类的均衡发展,像拾荒老人张某这个案件,就是通过心理测试和法医临床技术激活了“沉默”的证据,最终还原了事实真相。



据了解,2016年以来,北京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法医室重点加强对损伤形成机制类检验鉴定的工作力度,共办理检验鉴定和技术性证据审查67件,其中检验鉴定46件,技术性证据审查21件。


今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检察技术部门已经与侦查监督、公诉等部门开展协作,进一步加强法医技术性证据审查,修改完善法医证据审查操作细则;加强文检鉴定、司法会计鉴定等能力建设,为检察业务办案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引入心理咨询等专业手段,探索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和创伤干预等心理干预模式在检察办案中的运用,也是北京市检察机关落实科技强检战略的一个工作重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