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理解什么是“Less is more”吗?

 普象工业设计 2020-07-08

自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后,建筑、室内、产品、平面等设计界都掀起了一股极简的审美风潮。但究竟“少”了什么,“多”又多在哪里,判定“少即是多”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这篇文章里希望你能找到答案。

少即是多从何而来?

广义的“设计”无处不在,

而狭义的“设计”历史始于宫廷。

脱离温饱问题的贵族

需要更加精致的产品来提高生活品质。

于是有了精美的刺绣壁毯,

造型奢华的家具的出现。

工序复杂图案精致的装饰用壁挂毯


精美绝伦的钢琴椅、梳妆镜

随着时代变化,

工业拉开了现代的帷幕。

贵族不复存在,设计回归民间

显得无所适从。

海伦、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之于现代

都被普遍认为是过度设计。

 “仅仅在产品的外观上加以装饰和美化,而不能更好的发挥产品的功能,

那么这种美化就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形式上的破坏”——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

于是化繁求简、注重物件的功能性,

逐渐得到市场以及设计师的重视。

19-20世纪,科技突飞猛进却由此出现了

一批功能强大,但过于繁复的产品。

装饰得到了弱化,却包含了太多功能。

举一个较极端的例子,一款家用自行车(带缝纫机)

能调频收音、播放磁带、手摇发电、当手电筒、

充电宝、接受卫星信号、发出急救信号的多功能收音机。

功能强大能给用户带来便利,

却需要用户花很大功夫去学习。

这样的“多功能”产品反而是缺乏设计的。

从由多到少,到由少到多,再到多与少中寻求平衡,

并非一味增减的简约设计开始得到长足发展。

少即是多,少在了哪里

减少多余的提问

想象你去一家新餐厅用餐,

你刚坐下还不知道这家餐厅是什么风格,

侍者就走过来问你今晚主菜是吃羊肉的还是全素的。

好不容易点好主菜开始吃了,

侍者又来问你今晚打算用信用卡还是现金付款。

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个性需要固然重要,

但需要在合适的时机,

以更自然的方式获知用户的喜好,

不要让用户感到不知所措。

“我们设计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让用户感觉事情很简单”——Duncan Stephen

减少多余的学习

大家总是预期设计师会创新,

把习惯了的东西以新的视角呈现出来,这并没有错。

但并不是所有的习惯都换成新的就是好设计。

即使如今几乎已经不用座机打电话,

人们还是习惯用座机图案表示通话;

用信封表示通信;用独栋房屋表示HOME(主页)

任何新的界面都需要花费心力去学习熟练。

人是不喜欢太彻底的改变的,

去习惯新事物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功能全面但操作难度极其感人的早期Word界面

Word2016界面更加简洁,功能比起以前只多不少,

但大家习惯的功能图标并没有做更改

减少多余的情感设计

产品是功能的载体,

经过了早期去装饰只重功能的极简主义演化,

现代的简约设计产品还是需要

满足用户一定的情感需求。

但切记不要浪费较多东西去做

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举个例子,一个和摄影有关的app

它的缩略图抽取了相机的镜头

作为唤起用户情感的符号。

但假如把它做得更贴近真实的相机呢?

就会得到这样的一个图像,

这个缩略图具备了过多的情感符号,

反而局限了自己的感染力。

对单反相机不熟悉的人会感到陌生和距离感。

再看苹果书报摊的设计,

作为首个利用纸质书刊的亲切感

来推广电子书刊阅读方式的UI设计,

苹果使用了非常具象的书架作为情感载体。

起到打破用户适应陌生阅读方式

所产生的排斥感的作用。

在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概念后,

再使用如此具象的符号就显得情感过剩了。

反而会感觉脱离时代,

于是新版书报摊选择了抽象的书架符号,

但对用户来说能起到相同的情感呼应效果。

少即是多,多在哪里

更注重用户的体验

时刻要记住终端用户才是

实际使用产品的人,

不要用自己的视角

先入为主地替用户创造伪需求。

只因为自己觉得在雨中抽烟不方便,

就认为大家都想要一个给烟遮雨的装置显然不理智。

设计其实有个由成本、环境、文化、

市场需求、品牌等因素构成的框架,

能否在这个框架中填满缺失的空隙,

准确抓到用户的痛点解决掉问题,

这就是设计大师和普通从业者之间的区别。

深泽直人的雨伞

从材料上看减少了,却赋予了产品更多价值。

使用视觉效果传递更多信息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

学习到了赖以生存的技能。

人们知道鲜艳的颜色代表了危险,

晃动的物体预示附近藏有凶猛的捕食者。

这些深植在基因中的记忆

并没有被现代人所遗忘。

强烈的色彩对比与不断闪烁的效果

会让人产生要被这个海报吃掉了似的不适感,

但这恰恰就是这款海报想要表达的,

同样的视觉效果如何运用就是设计师的功夫了。

除了颜色,还可以能利用视觉动力

来表现产品的属性。

向一个方向聚拢的图形会让人

感受到一种运动趋势。

通过这种趋势卡车显得充满速度与力量。

假如去除前段凸出的部分,

卡车就会显得笨重缓慢。

通过潜意识完成用户与产品的互动

当周围的同类都发生一致的行为时,

人的本能会尽快地做出反应,跟着群体一致行动。

这种寻求“一致性”的生存本能,

成为了潜意识深处的一部分。

深泽直人的圆环茶包,

人们并不知道圆环是什么用处,

但会不自觉地等到茶的颜色与圆环相同时再喝,

而圆环的颜色恰好就是茶水味道最好时的颜色。

人们在放置雨伞时的习惯就是靠墙而立,

那么只需在地上做出固定伞的凹槽就好了,

何必再做出一个雨伞架。

作为无意识设计的提出者,

深泽直人善于配合人们的潜意识,

用最符合人们思维惯式的方式完成设计的功能目标。

判断“少即是多”的标准是什么?

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少即是多”时,

人们总是陷入研究功能的多少

对产品的简约性有何种影响的怪圈。

也许设计上的简约性与产品功能数量无关,

而与我们思考方式有关。

“完美不是不需要再附加什么,而是再没有什么从中流逝”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小王子》作者

极简主义审美最近确实很流行。

但是如果你以为简约就意味着“功能不多”,

或者“专注于一项功能”,这就不一定是对的了。

一个为了简单而刻意抛弃功能的产品是走不远的。


被视为简约设计代表之一的iPod,

在这款专注播放音乐的产品中却有很多

被设计师看作多余的设计,

其中包括了纸牌游戏。

如何做出实用又有趣的设计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

所有的产品最后都会变小变消失,

但人们需要的那些作用、功能还在。

比如空调变小了,但是调节冷暖的功能还在。

最终剩下的不变的东西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东西,

比如桌椅。

换一种角度来看,

我们不是设计某一样具体的东西,

而是处理好功能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才是设计师未来的工作。

电影导演似乎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剧本是固定的,而怎样把一个写好的故事讲好

就是导演的设计。

在下面这个电影赏析中,

可以从导演巧妙的设计中,探寻简约设计的共通点。

解决同样的功能需求,是否可以用更有趣的方式来实现?

“如果行为中的不连续导致的的小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那一切都会运行地顺畅自然”。——深泽直人

参考资料:

D,Simon. 2015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take away. 译 jzjz. 简书网

李想. 2016 工业设计中的视觉动力

Emmet, C. Invisible Design: Why less is more. intercom.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