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绘画经典:19世纪现实主义

 RK588 2018-02-19

在19 世纪,资本主义的欧洲,迅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大都市里集聚了众多人口,广大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落到少数人手中,贫富的悬殊令敏感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难以忘怀,他们把目光转向身边发生的现象,把新的现实化成作品。他们如实地再现了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使以往难以闯入文艺殿堂的现象涌了进来,扩展了文艺的地域。这批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理论和实践,构成了现实主义的潮流。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比松派的出现,反映了一些画家希望通过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自由的理想,用自己的作品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表现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颂扬他们心灵中的美好东西。在19 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绘画普遍出现在欧洲等地,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的又一重要现象。巴比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 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

《头戴珍珠的女郎》法国柯罗布上油画 70CM×55CM巴黎卢浮宫藏

此幅画是柯罗晚年的精心之作。从画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构图安排与处理手法,都受了达·芬奇的影响。然而不同的是画家笔下的女性是沉静的,眉黛间微露淡淡的忧思之感。她的魅力在于善良、纯洁和富于内涵的性格特征。这幅肖像画的另一优点是画家对色调的处理。画家用色调古雅的服饰和背景来衬托少女的青春之美,同时给人以浑厚、沉着之感。

作于1868~1870年间,是一幅优美的肖像杰作,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表达了这幅画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头戴珍珠的女郎》在卢浮宫展出时,是与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并排的,观众非常清晰地比较出两者的艺术观念的差别。

柯罗笔下妇女的表情,都有一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模特儿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大利民间服饰来进行打扮。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和浓郁的气氛,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1796~1875)是19世纪杰出的法国画家。他的风景画打破了当时学院派的沉闷画风,直接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作品具有独特的抒情意味和丰富、浪漫的想像力。他曾经遍游意大利、英国、荷兰、瑞士等地,描绘了各种自然风光。他把人物放在风景画中,使画面增添了无穷的生趣。

柯罗不仅热爱大自然,常常面对它而自我陶醉,而且也极擅画人物。尤其是他笔下的少女(以及一部分裸体)形象,具有一种与自然格调相对应的朴素而清新的美感。比较著名的女性肖像画如这里要欣赏的三幅:《读书间歇的女人》、《阿戈斯蒂娜》、《头戴珍珠的女郎》,此外,还有《弹曼陀铃的女郎》(1850~1855年作)、《蓝衣少妇》(1874年作)和一些野外裸体画《梳妆》(1859年作)、《狄安娜之浴》、《维纳斯出浴》等等。这些肖像和裸体女性像,都是画家以真实人物为模物儿的,然而则喜欢冠以神话标题。1866年,他身体不佳的时期,画室里所雇请的女模物儿尽是些穆夫塔尔街上的“意大利女人”或蒙马特尔时装店的女工。这些女性平时较为粗俗,可是搬进柯罗的画面以后,她们就不再显现本来的秉性了,而变成了女祭司、女水神、缪斯、维纳斯之类,或者是一些颇富思想、含情脉脉的大家闺秀了。

其次,柯罗面对模物儿从不要求对象纹丝不动地为他作一种固定的姿势。一位研究柯罗艺术的同时代评论家莱蒙·布耶说:“柯罗一生爱画摆动的树叶和‘ 活动的模特’。他从来不照搬照抄,冷漠地把自己的心思花在对模特儿的笔头加工上。他一贯热望‘表现生活’,更确切地说,表现自己对生活的幻想。”巴比松画家杜彼尼有一个孩子,惯于在摆模特儿时动来动去,又唱又笑。有人制止他,柯罗却反对,他说:“我正好需要这样。我不是那种在艺术作品中追求貌似的人。我的目的是表现生活。我需要活动的模特儿。”

《三等车厢》法国杜米埃布上油画 65.4CM×90.2CM加拿大国家美术馆藏

《三等车厢》是画家多次描绘过的题材,画面中前排坐着满脸皱纹的老人,抱着小孩子的中年妇女,还有一个瞌睡的孩子。在他们身后的是不同身份的男女乘客,拥拥挤挤,光线只能从小窗口照射进来,照在那些疲惫不堪的旅客们的脸上。这是一群呆板、麻木无表情的面孔,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苦难经历,但此刻却共乘三等车厢。画家以稳定的构图、沉着的设色、遒劲有力的线条,把绘图的主题强有力地揭示给观众。

奥勒立·杜米埃(1808~1879)是法国进步的现实主义画家。出身于马赛的玻璃工人家庭,少时随其父到巴黎谋生,曾为书店学徒,通过自学养成画生活速写和记忆画的习惯。从1830 年起参加法国左翼报刊的漫画工作。油画创作多以劳动人民和卖艺人的生活,以及他喜欢的文学作品为题材,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结合遒劲的线条,来突出人物形象,画风粗犷泼辣,富有独创性。

《牧羊女》法国 米勒 布上油画 81CM×101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黄昏在辽阔的原野上正渐渐远去,天空被一层金黄色和赭红色的云覆盖着,大概云层里的夕阳正在拼命的挣扎,使羊群上的天空才好不容易露出三个椭圆型的灰蓝图案。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的朦胧着,可以看到挡住村庄屋舍的那些版画的树木。再往村庄这边来是一堆堆模糊的新麦躲,麦田中的一辆马车上站着一个赶车人的影子,两匹骏马一前一后的剪影非常清晰。一个牧羊女站在画面的中央,她身后边那些肥壮的羊群正在安静的吃着青草,一只灰黑色的牧羊犬正在朝羊群眺望。牧羊女站在羊群的前面是在沉思还是在做宁静的晚祷?她头上缠着一块红色的丝巾,淡赭色的披巾衬着一条灰绿的袍子,使她身前那根牧羊的杆子显的有些孤单。牧羊女周围的土地上开放着的黄色花朵是夏天的蒲公英吗?这些花朵的馨香此刻使她充满了一种少女青春蓬勃的气息。

米勒与巴比松画派的其他重要成员一样,都追求宏大与静穆的艺术格调,表现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充满内涵的思想感情。画家同时还倾向于颂扬勤劳生活的崇高情怀。在他的绘画中,反映出一种抗议工业化生活方式的怀旧情绪。因此,米勒描绘农民的生活题材时,追求质朴感,追求自然天籁、静谧的疏淡之感。《牧羊女》即是米勒这种风格的典型之作。为了展示日常劳动生活,画家抓取了这样一个十分抒情的牧羊生活场面。高高的地平线,平展辽阔无垠;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红色头巾的牧羊姑娘,正背朝自己的羊群,手上一根放牧棍支在胸前,加强了全画的乡土气息。


让-弗朗索瓦·米勒(Millet,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生于诺曼底,法国19 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他以写实彻底描绘农村生活而闻名,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

是一个农民的儿子,20岁开始学习油画。在19 世纪的法国画家中,米勒作为悲观主义的最高典范,不断在人生的哀愁中寻找灵感。他崇拜米开朗基罗,他感到自己与艺术巨匠那些在痛苦中诞生的石雕有一种精神上的血缘关系。米勒一生中重要的27 年都是在巴比松度过的。他以一个农民的身份住在巴比松森林边的小屋里,上午种地,下午画画。米勒在巴比松创作了《播种》、《筛麦》、《拾穗者》、《晚钟》等举世名作。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艺术家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拾穗》法国 米勒 布上油画 83.8CM×111.8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怎样绝美而又令人心酸的油画,画中的三个拾穗的法国的母亲,此刻应该是全世界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母亲弯腰站在哪里,另外两个母亲已经弯下腰去正在捡拾大地遗下的麦穗。她们身穿厚厚的袍子也许是因为没有单衣可穿,低下去的面部让我看不见母亲垂向土地的表情,但我能看得见母亲心中生存的简朴和艰辛。三个母亲手中拿着被田野拉下的麦穗已经很知足了,而远处金黄的原野是丰收和喜悦的。高高堆起的两个新麦垛正在眺望它赭色的天空,天空安谧宁静而辽阔,飞翔着自由的鸟群。一辆装载着麦捆的大车正在驶向母亲的村庄。它描绘着在收获季节里,农妇在收割过后的田间,拾起散落了的麦穗。这些粮食,虽然无几,但却是农民们一年辛勤流汗换来的。在米勒之前的法国绘画中,还没有人能如此直接地表现农民的生活,所以在1857 年沙龙展出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857年法国画家米勒创作油画《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

1857年画家43岁时,完成了《拾穗者》。画面的背景是堆成小山似的麦垛,主人骑在马上监督农民们干活,丰收远景和前景三个农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暗示在丰收的年景,农民们仍然不得温饱。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酷的阶级对立,在这幅画中被画家用具体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来。作品问世以后产生了惊人的社会反响,资产阶级评论家凭着他们的敏感,从政治上作出论断:“画里有农民的抗议声。”“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三个同命运的女神。”还有人惊呼道:“在这三个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事实上画家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多,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画出来而已。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所以作为写实主义画家的米勒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

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的艺术是农村生活的史诗。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人们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基罗”。

 

《沐浴的放鹅少女》法国 米勒 布上油画 38CM×46.5CM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藏

此画是画家在巴比松画的一幅人体画。画中清澈的小河蜿蜒而过,白色的鹅群在水中嬉戏,牧鹅女正要入水沐浴。画家以抒情的笔调把一个少女夏日午后的戏水情景画得如此生动、淳朴,好像巴比松土地上绽开的野花一样清新而美丽。

这个夏天的调子是鹅黄色和翠绿色的,也是林中牧鹅女自己一个人的。一条小河弯着身子从树林的那边流淌过来,那些仙女般的白鹅在河水中尽情地嬉戏着,让岸上的两棵树冠的浓荫更加茂盛起来。一只白鹅正向牧鹅女游来,一只站在岸边将头伸进水中,还有一只在岸上正展翅眺望和倾听树上的鸟鸣。而远处静静生长的树林在青草的空气中安谧着,使正在准备下水洗澡的牧鹅女的裸体丰满而闪着金色的光芒。这是怎样完美的一幅酮体,美的让人没有一丝欲望和杂念。牧鹅女沉静的坐在小河岸上,头上缠一块淡绿色的丝巾,胸部刚刚发育成熟的乳房也是金黄色的。她身后的两棵树干下安放着她的衣裙和一根牧鹅的杆子,牧鹅女桔红的面部在沉思,她的左手扶在河岸的草地上,一条腿弓着另一条腿已经伸进河水中,而河岸边的那一丛暗绿色的小树枝,此时,也感觉到了这个夏天牧鹅女洗澡的一种凉爽。

 

《路遇》法国 库尔贝 布上油画 129CM×149CM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群像性质的绘画,但它也有着简明而自然的情节:画家库尔贝自己正背着画具,出外写生作画,在路上他碰到了自己的朋友勃吕阿以及其仆人。画中巧妙地表现出艺术家不为世俗所惑,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理想的坚定态度,显示出他毅然献身于艺术事业。由于画家的这种品格,他的为人充满热情的奋斗精神,在他的朋友们的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然,画家一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在他的晚年也不能摆脱时代政局的压力和世俗对他的冲击,这些因素也同样反映在他后期的作品中。

这幅画记录的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库尔贝在去蒙彼利埃拜访他的贵族朋友,艺术爱好者,收藏家勃吕阿。在乡间的路上他们不期而遇,和勃吕阿一起的还有他的仆人,他的狗。他们在初夏美好的阳光下相遇,库尔贝来时搭乘的马车正逐渐远去。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当一个画家要见贵族时,应该是穿戴整齐正式,毕恭毕敬的。而这幅画则恰恰相反,显得谦卑和拘谨的是身穿绿色上装的勃吕阿。这位贵族公子性格忧郁又浪漫,酷爱艺术,他把大部分时间精力和钱财都用来收集艺术品,很让他的父亲失望。他和库尔贝有着多年的友谊,画家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被他收藏的。虽然勃吕阿本人很满意这幅作品,但当它在1854年的巴黎官方沙龙中展出时却引起不小的震动,很多人认为这幅作品有破坏社会传统秩序的危险。不仅是颠倒的画家和贵族的关系,而且库尔贝粗旷的没有精雕细琢的画风(可和同时期安格尔的画比较一下)也是当时的权威们所不容的,所以有评论家嘲笑他拿了一幅还没有完成的画来参展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是法国伟大的写实主义画家。生于法国奥南的一个农场主家庭,1840 年来到巴黎,经常去卢浮宫潜心钻研古典美术,对佛罗伦萨、威尼斯及西班牙古代艺术大师的杰作十分崇拜,但最令他倾倒的还是荷兰画派。1849年,他参加沙龙展一举成名,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主张以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基本原则。他的人体艺术与古希腊那种超凡脱俗的神界的永恒美、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的理想美、洛可可恣情妩媚的人体美都不一样,他的裸体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物,她们大多数是健康、朴实的农家女。

 

《乡村贵族小姐》法国库尔贝布上油画 195CM×261C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画中向放牧女施舍的三位姑娘是库尔贝的三个姐妹。画家以近景、中景、远景构成整幅画面的空间,人物刻画写实而生动。在色调的处理上,十分注重光、色的关系,使乡村的景色显得格外宜人。贵族小姐天真烂漫,牛、狗等动物也被处理得十分有趣,整幅画面洋溢着乡土气息。

《画室》法国库尔贝布上油画 361CM×589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大尺寸的画,里边如同真人尺寸的人物以及众多的黑色,让站在它面前的观众感受到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关于此画的内容,画家本人在致朋友的信中曾解释道:“我在中间作画。右边是我的同道、我的朋友、热爱世界和热爱艺术的人们。左边是另一个世界,日常生活的人民,忧愁、贫困、财富,还有那些生活在死亡边缘的人们。” 这幅作品是画家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画中的人物和道具有丰富的寓意。画面的中央是正在挥笔作画的画家本人,身后立着一个裸女摸特儿,以象征画家的艺术灵感。围绕着这个中心,画面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画架后的石膏像是对僵化了的学院派艺术的讽喻;宽沿帽、吉他、匕首象征着浪漫主义艺术;右边的人群,则是画家朋友,其中有小说家尚弗勒里、诗人波德莱尔、哲学家普鲁东等人,他们分别象征着散文、诗歌和社会哲学。这幅画在构图上做了精心的安排,裸女像一尊古代女神的雕像,背部曲线的起伏变化使臀部突出,单纯的肉体与衣裙繁复的褶纹造成一种对比和变化。纵览全画,使人感到颇有艺术的精神殿堂与人间生活荟萃的含义。

这是一幅充满寓意的画作,分为三个部分。中间是画家本人和他的画,右边是艺术家评论家等文人雅士,而左边则是鱼龙混杂,有他的敌人也有他所关心的下等人。这幅画就像个现实生活的小小缩影,同时也是画家的一个无声的宣言,告诉社会是什么构成了他的世界,他的作品,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反传统的革命举动。这幅不入主流的画没有被选进当时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库尔贝对此觉得气愤不平,于是他在会场对面搭起展览棚,自行展出不被官方认同的作品,并命名为“写实主义——四十幅库尔贝绘画展览”。

画的左边好像被钉上十字架的男性裸体实际是真人尺寸大小的木头人形,是绘画学生常用的临摹道具,库尔贝把它放在阴影里,代表着他蔑视陈规的作画理念。地上遗弃的插着羽毛的帽子,吉他和飞刀则是浪漫派画家常用的装饰,这也是库尔贝所看不上的,他认为他们都生活在白日梦里。左边坐在椅子上的是拿破仑三世,是个把法国拖入战争和困窘经济的国王。库尔贝后来拒绝领取他颁发的荣誉军团十字勋章。象征着死亡的头颅放在一张报纸上,这是库尔贝在指责舆论界对艺术,对大众观念所起的错误导向作用,并暗示自己对这些评论的不屑一顾。

左边其余的是属于被剥削阶层的人民,其中有工人,老兵,妇女,犹太人和中国人(中间穿红衣服的)。

位于中心的画家正在画一幅不被当时的标准认为是严肃主题的风景画;他右边的裸女代表着不加任何掩盖的事实真相,这是画家所极力提倡要表达的;画前方的小孩天真无邪,是画家所呼吁的不要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象征。

右边一组中靠墙的左边第二个人是上边提到过的贵族勃吕阿,坐在凳子上的是法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发起人之一,也是第一个推荐介绍库尔贝作品的评论家,但后来他们有了严重分歧。最右边的是诗人,画家的好友波特莱尔,他也积极提倡抛弃一切形式上的矫揉造作,追求事物的本质。他正在读的是他自己的诗集《恶之华》。

后面的墙上是画家几幅曾倍受批判的作品的“影子”。

《珍珠和海浪》法国博德里布上油画 83CM×175CM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此画体现着一种唯美而又极富官能性的美感。碧浪之前,横卧着一位美丽的少女,她正扭头向着观者微笑。人物的身体贯穿于画面的大对角线,线条清晰、色彩柔和,有着学院派所追求的古典美。可她的表情又是活泼和生动的,带有很强的现实感。画面色彩单纯却又明丽动人,有着威尼斯画派鲜明的视觉效果,在对比中使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

保罗·博德里(1828~1886)像很多19 世纪法国学画的青年一样,从政府获得资助去巴黎学习。1845年,他师从米切尔-马丁·德罗林,研习艺术设计学派。在参加了五次罗马大奖的角逐后,终于获得头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威尼斯绘画对他的吸引

《垛草》法国巴斯蒂安布上油画 180CM×195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垛草》描绘的是画家自己家乡农村的情景。画中描绘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幕:一个年轻的农村姑娘,垛完草之后,累得精疲力尽地坐在草地上,两眼茫然地望着远方;身后一个男子则躺在草地上,酣然入睡。远处是辽阔富饶的法兰西田野,与不胜重负的姑娘形成鲜明对比。画家表现手法受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的影响较深,他把现实主义的手法、学院派的结实构图和近似印象派的光线效果、明快色彩的画法结合起来,从而增添了画面的丰富内涵。

朱尔斯·巴斯蒂安- 勒帕热(1848~1884)是法国19 世纪现实主义画家。他是一个富裕农民的儿子,一生喜欢表现故乡田园的生活和农民的劳动。他是卡巴纳尔的学生。1870年,他第一次参加了沙龙的展出,1877年才真正出名。人们称赞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把构图和光线效果,以及明快的色彩结合起来。他画了许多肖像画,因此名噪一时。

《裸女》西班牙拉蒙布上油画 167CM×111CM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此画以强烈的明暗对比、迅疾的笔触来描绘背景,从而将人体完全地、甚至有些突兀地衬托了出来。画家的重心在于对人体生动的刻画,而背景只是人体的一种铺垫,它的细节是无足轻重的,但正好衬出画家狂放的笔触。人体健美而丰满,既有着现实主义的刻画,又带着朦胧虚幻的浪漫主义色调,应是画家早期作品。

拉蒙·马尔蒂-阿尔西纳(1826~1894)是19 世纪西班牙加泰隆绘画的代表人物。他自学成才,绘制过大量肖像画,小有名气,后又主攻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景画。在巴黎访问时,他受到库尔贝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成为西班牙现实主义的先锋。他在50年创作生涯中,绘制了近4000幅作品,其中很多是他的学生帮助完成的。在后期,画风趋向于自然主义,笔触宽大饱满,并充满力度,有人认为已具有印象派初期的特征。

《黄昏》澳大利亚约翰斯顿布上油画 120.6CM×184.1CM阿德莱德南澳大利亚美术馆藏

画家以浪漫抒情的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澳洲森林的自然美景,表现了一种原生态的美感。金灰色的夕阳覆盖整个画面,让人领略到一种胸怀畅达、辽阔无边的深邃感与广袤感。林中古老的大树昂然挺立,充满生机,疏密有致,浓郁神秘。河水清澈如镜,光色优美和谐,景物清晰透亮。画中还描绘一家隐居在林中的生活场景,从而呈现出原始生活的情调。

亨利·詹姆斯·约翰斯顿(1835~1907)是一位澳大利亚风景画家。由于擅长表现澳洲自然风光而广受好评,他以朴素、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而独树一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