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正在死去的当代文学的悼词

 QJKKK 2018-02-19



当代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暨作家失语现象)

 

我曾经批评中国当代文学正在死去(《我们的文学正在死去》发表在《北京文学》054期),现在,我再具体谈谈文学的语言问题,暨当下中国专家的失语现象。我要说:当代中国的文学语言正在死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危在旦夕。我的批评对“言”不对人,请不必恼火和记恨。


一、当下的文学语言缺乏作家语言


关于语言学,有许多专业问题(例如索绪尔关于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以及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的生成性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等等)都值得探讨。但是,限于篇幅有限,就不在此展开专门的讨论和深入的分析了。我就罗兰巴特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谈谈我对当下文学语言的一孔之见。不妥之处请批评商榷。


我说当代中国作家集体失语,中国当代的文学语言正在死去,并非说作家们都失去了语言能力不会说话了,而是说他们多年以来漫不经心随大溜、赶风潮习惯了,已经不会说自己的语言和话语了,也就是自我的个性语言(即言语)!中国当代的文学语言中缺乏甚至丧失了作家语言。这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和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学的表征、载体和本体(包括口语和文字)。海德格尔甚至说:语言是精神的家园。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但问题是,仅仅具有语言,也许只能保存一些文件、当案或文献,却不一定能构成和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狭义是讲,文学是独特的、又是丰富的,因为文学语言与一般的通用语言有所不同。一般的通用语言是死语言,它不带有生成性,只具备重复性和使用性,只要有条理、合语法、能说清楚事情,就可以反复使用了。而文学语言却不能那么简单和惰性,文学语言需要个性和独特性。因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带有生成性、创造性、鲜活生动的艺术语言,艺术性、鲜活性和生成性(创造性)是其与生俱来的个性和特征,也是它的生命。文学语言之所以叫做文学语言,就是由于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幽默诙谐、活泼另类、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推陈出新、变化无穷、充满情趣……而不是象通用语言和官阁体那样刻板老套、四平八稳、死气沉沉。文学语言因人而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个性不同。正是由于这些语言差异,文学语言才会真正具有了生命力和生成性(创造性)。这就是语言中的言语。所谓言语,就是不同作家使用的独特的、独树一帜的、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明个性、魅力和特点的言说风格和话语方式(包括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和叙事风格一样都是作家(作品)的脸(面孔、形象、面貌)和身份证,是区别不同作家(作品)的标识、标志和条行码。在人类学上则是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比如语种、方言等等),并由此区分出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差异性。而现在中国作家们的作品,有几个是自己的面孔呢?又有几个真正具有了自己的个性语言、言语和独特风格的呢?我看大部分的作家都是使用一般的、普通的、通用的共性语言,都是通用语言,而不是用自己的言语写作。这就是我批评的作家们的失语现象。文学语言中缺失了言语,也就丧失了文学意味、个性、生成性、创造性和艺术性。这是由于通用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局限性所造成的。通用语言的能指千篇一律、万言一格、毫无个性,其所指也必然是陈陈相因、重复雷同、了无新意。由此造成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单调乏味、语言雷同、文本重复、语言克隆。现在,我们仅仅从作品上看,已经很难区分出甲、乙、丙、丁……了。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万人一宗、似曾相识的东西,大一统、没变化、随大溜、一个样。这些就是言语缺乏和丢失的恶果和流弊。作家的言语消失了,文学的语言也就僵化了,甚至死亡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文学的整体滑坡和衰败;也必然导致读者的减少和流失。不要老是埋怨网络与影视对文学的冲击。那只是客观原因,是外因。文学自身的语言和作家的言语问题,也就是作家的普遍失语现象,才是主观原因,是内因。


也许有人会说自己的作品不需要语言风格,不需要言语,不需要个性和独特性,不需要差异性。我看这只能说明其懒惰低能、不求上进、不求甚解、自甘堕落、粗制滥造。这种想法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籍口和理由,都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行径,甚至是一种罪过。一个作家(或艺术家)说自己不要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就等于说自己不要脸。脸都不要了,你还要啥?没有了脸,谁还认识你是谁?谁还把你当回事?脸都不要了,你还能干出啥好事?你不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失语了吗?语言中言语的缺失、贫乏、丧失,通常表现在学前人的语言或者说别人的话语,这种模仿就象鹦鹉学舌一样,毫无价值。当代的中国作家们齐心合力、众口一词、千文一体、万篇一样,除了署名不同外,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或区别。当代许多著名的、当红的、知名的作家经常在作品中模仿、套用、剽窃几十年前鲁迅的语言(比如“箭也似的……”、“逃也似的……”、“飞也似的……”)等等。这类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搁在廿世纪初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或许差强人意。然而,如今事过境迁,就显得过时、陈旧、落伍、不合时宜了,只能是语言的垃圾了。远不如莎士比亚“比XXXX”这句经典语言公式更具有文学性。


二、语言的臃肿、拖沓、罗嗦现象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海明威为了使语言精练简短而站着写作,由此发明了电报式的文学语言;鲁迅告诫大家要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普鲁斯特历时21年,千锤百炼、反复修改作品的语言。他们都为后人留下了钻石般的文学精品。而当下的中国作家们一个个号称快手和高产作家,下笔千言、一日万语。却废话连篇、罗里罗嗦、臃肿拖沓、粗制滥造,无一例外都患上了“语言肥胖症”,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非要拖拖拉拉说上十句二十句不可,甚至扯上个一页两页。现在,中国报刊杂志上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网络上的文学作品,废话率超过两成的占绝大多数,有的超过三成,甚至接近一半。如此之高的废话率,真让人为当代中国作家们感到脸红羞愧,更为中国的当代文学感到悲哀。为什么要那么罗嗦呢?废话有价值吗?是为了混稿费吗?难怪大家都说当今的文学都变成注水猪肉和兑水假酒了!这样的废话文学作品再多也是枉然,只不过是一堆膨化垃圾废纸而已。怎么能够和前辈文学大师钻石般的文学作品相比美呢?更不可能流芳百世。


只有彻底清除废话语言、垃圾语言、白痴语言、弱智语言、注水语言、膨化语言。否则,当代中国文学就真的堕落成为“废话文学”“垃圾文学”“膨化文学”“兑水文学”了。

 

 

中国当代文学正在走向死亡

 

文学是一种阅读的艺术,然而读不下去,如同嚼蜡,算什么文学?干脆叫悼词算了。是写给文学自己的悼词!如果仅仅是某一个人把文学写成悼词也就罢了(他愿意死就让他死去吧),但是,全中国的作家、编辑们齐心协力、一起努力把文学写成悼词,可真是一件令人尴尬、难堪、痛苦和悲哀的事情了。照此下去,文学只能变成墓碑上的碑文。现在的情形是,不同的人在写同样的文章,网路上传统型作家、新锐作家抑或网络作家和写手,大家的文章都是千人一面、万人一宗、大同小异、如出一辙,只是各人使用的媒体不同或在称呼、评价、炒作上的不同而已。本质没变、实质相同,都是文以载道的老套子、旧模式和死规矩。报刊杂志和网络之间拉关系、搞门派;编辑之间相互换稿、互赚稿费已成为顽症痼疾,就像癌症晚期的扩散与恶化。肥水不外流,孔老夫子曾经评价《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也来一个模仿秀:中国当代文学一言以蔽之:大一统、没变化。用五个虚就可以概括:虚伪、虚假、虚空、虚骄、虚名、虚伪、不真诚的人写虚假、虚空的作品,导致整个文学界虚骄、作家浪得虚名。所有文章不要说一针见血了,就算百针千针也是滴血不见,完全是在纳鞋底。这样的文学有谁爱看呢?不是垃圾又是什么呢?都说文学是人学,现在成了伪学,叫做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一篇文章,每三百字不出一个看点,就是失败的文字,若行文千字仍不出一个亮点,那就可以说是败笔、废话和屁话了。就不会有人耐着性子看下去!除非是弱智白痴脑残自虐狂催眠自杀用。可是,这样的所谓文学如今充斥我们的报刊杂志和网络。长此以往,文学焉有不死之理?!有句老话叫做:面不改色心不跳。我看用在中国当代文学上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我们的文学五十年如一日的面不改色心不跳,其结局必然是走向心不跳了,心都不跳了还能不死吗?!什么叫做面不改色呢?就是语言、写法、形式、方式、内容、观念、思想、规则等等几十年如一日(甚至千百年如一日)的毫无变化、不愿改变,顶多是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人家马列主义我们也马列主义;人家浪漫主义我们也浪漫主义;人家现实主义我们也现实主义;人家现代派我们也现代派;人家后现代派我们也后现代派,完全没有自己的的原创、独创的东西,因而面目陈旧、重复模仿、了无新意、文本依旧、观念依旧、涛声依旧……读者们自然也就会感到麻木、厌倦、反感、索然无味直至弃之如敝屣。请问我们的作家、编辑、权威和圈养的文学理论家们,能不能时不时的搞搞新意思,刺激刺激读者们日益麻木的视觉和大脑?


说几句各位不爱听的话:你们都太守旧、太僵化、太过时、太封闭、太传统、太落伍。你们一直在沿用一种思路、观念、标准、原则来写、看、编、评、选、找、发稿子,文学怎能不走进死胡同?!你们那种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和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的邯郸学步一般的所谓文学,充其量只能是传统文学的历史陈迹在当代语境下的翻版或衍生物而已,怎能代表时代?怎能具备时代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我们当然是当局者迷,心里不服气。可是人家作为旁观者,则心如明镜,人家把我们的文学放在整个人类文学史的大坐标上审视,看得是清清楚楚,不会冤枉我们的。不服不行。我们的文学确实到了非彻底改头换面不行的时候和地步了。而改头换面、更换新面孔,首先要更换新观念、新思想、新形式。以上个人见解,抛砖引玉、言不及义,仅供参考,虽然言人人殊,却实属用心良苦。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