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痰生百病,想祛痰,必须知道这些去痰利器

 图书 馆员 2018-02-19

先说发生身边的一起悲剧 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奶奶,因为儿子要分家产生气了,开始不吃不喝,睡不着觉,然后得 了一场大病。

老爷爷性格暴躁,生气后开始胸闷、心慌,血液迅速升高,很快脑血管破 裂,患了脑溢血。 事后分析,皆因痰而起,痰蒙心窍。中医上说“百病皆由痰生”,如果不把痰吐出来就 会让病一直拖着,导致悲剧发生。 

 【中医说“痰”】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痰是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的浊物,它可以阻闭心、脑、肾或肢体,埋下各种疾病的隐患。有专家指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这三大器官是人体生痰的主要脏腑。因此要注意调养好这三大脏腑的运化功能,通过防痰治痰来达到祛病保健康的目的。 一年四季,不同的原因都可致人体五脏功能失调产生痰浊。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顽痰可以诱生百病,如肿瘤、乳腺增生、中风、高血压、咳嗽等都与痰有关,因此,古今养生名家都十分注重引导人们防痰治痰症来祛病保健康。 

【有痰症状】 

1、有形之痰 即常见的能吐出来的痰,是我们可以感觉到的有形痰,这些只是肺胃之痰。

 2、无形之痰

人体内还有存在于脏、经络、器官、血脉之中的无形之痰。这类人常会感到疲累,关节 处有强烈的重坠感,舌苔白腻,脉象较滑和濡。如果不能及时消除体内的无形之痰,就 会直接引发中风、脑炎、哮喘、恶性肝炎等疾病。 3、体内多痰,也会失眠 由于体内有痰湿淤结,失眠严重(可用甘草敷丰隆穴的外治方法解决)。 4、引发其他疾病 体内的痰不仅会使人体的血压上升,而且诱发多种疾病。由痰导致的失眠,通常患者脸 上或身上的皮肤会明显泛黄。 【中医里的三种“痰”】 一、脾虚则生痰即即是脾虚生的痰,这种痰就是经常人们一咳嗽就吐的痰,有型之痰。它其实不是来源 于肺,而是生于脾。 脾是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有的人常吃咳嗽药,但是痰总是化不掉,原因就在于肺 不是生痰之源。因此要想根除痰,就必须健脾祛湿。
二、气郁则生痰
即是气郁生的痰,气郁生的痰在身体上最容易表现出的就是脂肪瘤、囊肿,中医叫痰核 。脂肪瘤看似是个有形的东西,其实它是气郁的结果。还有,像扁平疣这类东西,也跟 气郁有关。
三、血滞则生痰
即是血痰,“痰蒙心窍”就是指的血痰,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高血脂。血流缓慢,停滞住 了,然后堆积下来,就形成了高血脂。
四、转化
这三种痰是不一样的,但中医都称做痰。而且这三种痰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气郁则血 淤,气郁之痰很可能转化为血滞之痰。脾虚生痰后,若生气很可能发生开头老爷爷的悲 剧。
【化痰方略】
一、常按丰隆穴,除痰利器
功效: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常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 无形之痰。
取穴: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 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
按摩:
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丰隆穴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并屈伸活动踝关节, 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持续数秒后 ,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左右交替。每次按压5分钟。每日1次。
艾灸:
一般为仰卧位或坐位。将艾灸点燃后放于丰隆穴上方,距离皮肤2~3厘米左右施灸, 使温热感向深处、远处扩散,以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 度。隔日灸1次。
贴药:
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有痰就多按。

还可以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 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二、关注心包经,化血脂之痰

三、常按支正穴,祛除瘊子心包经就是化痰的,化血脂之痰,也是专门预防高血脂的一条经络。如果血脂高,心血 管就会堵塞,就会患心脑血管疾病,甚至会得心梗。

功效: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祛赘生物(如瘊子、扁平疣、脂肪瘤)。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 边讲就叫痰结(痰湿所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

原理:

由于支正穴呢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 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 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取穴:

腕横纹上五寸,这里(是)支正穴。这个位置在侧面—小肠经都在侧面—支正主是小肠 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

按摩:

四、关注脾经,拔除痰根用拇指指腹按揉支正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

常按摩或者艾灸小腿及脚部的脾经,重点关注阴陵泉、地机穴、三阴交、公孙穴;

另外,多喝山药(或者红豆)薏米粥(或糊),祛湿化痰 。

五、莫生气,少生痰

气郁则生痰,要想防止“痰”的形成,就一定不能让自己生气。爱生气的朋友一定记得 多掐揉脚上的太冲穴,消消气哦。

六、多吃芝麻少吃肉

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 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 淡的食品才行。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

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分辨“有形之痰”】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感受寒邪引起。

可以多用些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 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 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

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 的,舌红苔黄。

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 水或者梨汁。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

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 可用加湿器。

朱曾柏论痰病(续):正确使用祛痰化痰药

导读:本文为朱曾柏先生论痰病的第二篇,读完第一篇能够识别痰患后,谈的就是如何用祛痰药了。有些药用传统的分类眼光看,似乎不属于化痰药,但不要囿于书本,要从实际疗效和发展的眼光来判断药物的类属。朱曾柏先生第一篇识别痰病症状与体征的文章小编附在推荐阅读里,方便大家对照参考。

痰病的用药经验

作者/朱曾柏

对于广义的痰病,由于广泛地涉及临床各科,因此中医历来就十分重视,如《伤寒杂病论》中有痰热陷胸、寒痰结胸等多种痰病痰症。《诸病源候论》专门将痰和饮作了分类,言病因病理甚详。

张子和创“痰迷心窍”之说,王珪肇“怪病多痰”之论,李时珍言“痰生百病食生灾。”“痰生百病”、“怪病责之于痰”等等学术见解,验之事不忒,很有临床价值。

广义的痰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和特色,但是,现在在教学和临床方面,对治痰药物的讲授和运用却越来越狭隘,这对发掘整理治痰药物的功效十分不利,例如:牡蛎、僵蚕、全蝎、蜈蚣等等,现在主要言其熄风、镇静,很少提及其祛痰之功用。其实古人早已讲过,龙骨、牡蛎乃祛痰之“神品”,蜈蚣化逐痰涎之功尤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适当掌握一些治痰药物的效能及其特定的用法,临床时信手拈来;既可布阵组方、左右逢源,又可单骑独战,四面出击,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扩大治痰药物的应用范围,都是很有好处的。

兹就笔者多年习用之治痰药物,参考历代医家经验,撮取数十品如次:

【厚朴】

李杲说:“厚朴,苦能下气,故泻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汤液本草》说:“厚朴消痰下气。”张锡纯说:“厚朴,为温中下气之要药。善开寒痰凝结。”(《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举凡温中、下气、燥湿、消痰,皆可用之。不过本品苦温,多用于湿痰、寒痰、气痰之症。

【枳实】

《本草衍义补遗》说:“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药品化义》说:“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消痰癖,祛痰水,逐宿食。”《世医得效方》还记载用枳实、皂荚为末,米饮为丸,米饮下,治疗痰结腑气,导致大便不通的经验。

笔者用本方略事加减,治痰滞腑气、大便秘结不爽,从而导致脘腹不适、周身困胀不适(包括冠心病心前区憋闷不适之症),亦常获效验。

【槟榔】

槟榔习用于破气、消虫积。其实除有上述功用外,还能下气行水化痰。正因为槟榔破气行气,故对水湿聚结而成痰癖、癥结之症皆可用之,故李时珍说槟榔治“痰气喘急,大小便气秘。”(《本草纲目》)

【大黄】

大黄不仅是泻下、行瘀(酒制)剂,而且也是祛痰剂,运用得当,借其泻下作用,不失为一味逐泻痰热的佳品。著名的礞石滚痰丸就有大黄,其他如大黄甘遂汤、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等等,如细加玩索,均不难发现大黄寓泻逐水饮痰浊之功。

历代医家对大黄逐水祛痰功用,作了大量的记载,如大黄“泄壅滞……,温瘴热痰。”(《日华子本草》)“除痰实……,诸老血留结。”(《名医别录》)“破痰实冷热积聚。”(《药性论》)等等。

【橘红】

橘红消痰利气,宽中散结。《本草纲目》记载:橘红“下气消痰”。《药品化义》记载:“橘红,辛能横行散结,苦能直行下降,为利气要药。盖治痰须理气,气利痰自愈,故用入肺脾,主一切痰病,功居诸药之上。”橘红、枳实,皆有行气化痰之功,橘红则偏横行而散,枳实则长于破气而降。

【莱菔子】

莱菔子甘、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消食,解毒。

《唐本草》记载:莱菔子“散服及包煮服食,下气,消谷,去痰癖。”《日用本草》亦记载莱菔子“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谷。”朱丹溪还说:“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朱氏之言,虽失之过激,但说明本品化痰消积下气的作用是好的。

【蜈蚣】

蜈蚣不仅能祛风定惊,而且能散结化痰涎,张锡纯说:“蜈蚣走窜之力最速”,治“癫痫眩晕”,“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说蜈蚣是治噎膈急需之品是对的,但张氏这里所指的噎膈,系专指瘀血。这不免失之片面。

七十年代笔者在中草药治癌组工作时,所见噎膈之症甚多,而噎膈多系痰涎阻膈,或由顽痰死血胶结而成。笔者亦常利用蜈蚣走窜化痰涎之性开闭通膈,对于已确诊为食道癌、胃癌,但形体尚旺盛,胃气未衰败之患者,常可在短期内起到开塞通膈之效。蜈蚣对周身内外停聚之痰涎,皆有破散作用。

笔者治疗泌尿系结石属于痰瘀聚结之症,每用蜈蚣使其间,效验颇佳。

【皂荚】

皂荚除顽痰,涤垢腻功力最强,“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皂荚专能荡涤垢腻,宜通秽积,肠胃净洁,则诸症自除也。”(《本草经疏》);《本经逢源》亦记载:“肥皂荚,除顽痰垢腻。”所谓肠胃垢腻秽恶之气,就是痰浊。

皂荚不仅对肠胃之痰浊有效,对化散上焦胶固之痰亦有效,《金匮》皂荚丸治“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就是用皂荚祛痰。不过皂荚祛痰涤垢之力较强,若重剂单行,往往胃中不适,故可配合“饮以枣膏,安其正也。”

【礞石】

礞石不仅治顽痰、老痰胶结不化之症,而且有平气镇惊的作用(按:气惊不平又容易生痰),《本草纲目》记载:礞石“治积痰惊痫……,治惊利痰。”笔者用本品治顽痰胶结之症,常察其痰之寒热而佐使他剂:属热痰胶结者,仿王隐君礞石滚痰义,加大黄、芒硝、瓜蒌;属寒痰沉冷痼疾,加白芥子、枳实、沉香粉(吞服)。

【海藻】

软坚消痰,利水泄热,破“气痰结满。”(《药性论》);《本草新编》记载:“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所谓“坚硬之病”,大都是痰结不散之征。昆布软坚、行水,消积破结而化热痰。

《本草经疏》引东垣的话说:“瘿坚如石者,非此不除,正咸能软坚之功也,详其气味性能治疗,与海藻大略相同。”

古今医家用软坚化痰药,常将二药同时使用;但二药相比,海藻药力比较缓慢,昆布药力较强且有滑利痰涎之功。据古代文献记载,过服海藻、昆布“令人瘦”,所以临床上可以利用其化痰软坚之功来治疗躯体肥胖、动脉硬化以及高血脂等症有热痰见症者。

古医籍中有海藻反甘草之说,故一般认为海藻不可与甘草同用,此说不足置信,笔者用大剂量海藻软坚化痰治瘿瘤、颈淋巴结核诸症时,特以甘草佐使其间,一则取其调和诸药,再则取其二药药力相激,提高药效。

【牡蛎】

牡蛎化痰软坚,是治痰浊结聚之瘰疬和腹中肿块常用之剂,同时还可“主气结心痛,胁下痞热等症。”(《本草经疏》)本品生用、煅用功效不同:煅用偏于摄精止汗,生用才能化痰软坚。

海蛤粉与牡蛎同类,也有化痰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牡蛎偏于软坚散结化痰,治痰核癥瘕诸症;海蛤粉则长于治热痰粘稠不易咳出诸症。

【连翘】

连翘清上焦心肺之火,历来用于清热解毒,散结,疗疮疡诸疾。

李杲说:连翘乃“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乃结者散之之义。”、“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畅通也。”(《药品化义》)“血结气聚”,肺热郁而不化,就容易产生热痰而热痰不清,又容易生痰毒。笔者治疗热痰聚结、以及热痰化毒之症,每每选用本品,疗效颇佳。

【泽泻】

泽泻祛泻痰饮,系通过利水渗湿泄热而起作用。

所以《本草纲目》说:“泽泻泄湿热,行痰饮。”《金匮要略》泽泻汤治痰饮上犯“其人苦冒眩”,其理亦然。

《本草正义》将本品消痰作用讲得比较透彻:“泽泻,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利小便。其兼能滑痰化饮者,痰饮亦积水停湿为病,惟其滑利,故可以消痰。”

【茯苓】

茯苓是益心脾之品,性味甘淡平,对实不耐补,虚不耐攻之各种痰症,尤为适宜。《本草正义》有言,“茯苓,能利窍去湿,袪惊痫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此理甚当。

【冬瓜子】

冬瓜子甘凉,润肺,化痰,消痈,利水。陈念祖说:冬瓜子“润肺化痰,兼益胃气。”对年事己高、体质虚弱之痰热患者,尤为要药。

【薏苡仁】

薏苡仁有利湿排脓,健脾舒筋功用。本品化痰,系通过健脾益胃而起作用。

《本草经疏》记载:“薏苡仁……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补脾”、“渗泄”,即能祛湿化痰。

本品既是药品,又是食品,久服、重剂亦无妨。笔者治疗属痰浊凝聚成癌之症,皆重用本品,既益脾胃,又有助于治疗癌肿,对肺癌、子宫颈癌,尤应选用。

【半夏】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历代医家治疗喘满痰多、呕吐反胃、胸膈胀满(多因于痰)、以及痰厥头痛必用之药。

故《医学启源》说:“半夏和胃气,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对呕恶不止,诸药无效,或噎膈痰涎梗阻之症(如食道癌),可以在处方中加生半夏和胃化痰,视病人体质强弱,每剂用3〜6克无妨。

古今本草,皆认为生半夏有毒,这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一些局限的看法。笔者在用中药治癌工作中,常用生半夏化痰通膈、和胃止呕,在控制症状方面,生半夏优于法半夏,并未发生中毒现象。

【白矾】

白矾酸涩而寒,消痰、利痰之力较强,凡痰涎壅塞较甚之症皆可选用之。

《长沙药解》记载:“矾石(指白矾)……善吐下老痰宿饮,缘痰涎凝结,粘滞于上下窍隧之间,牢不可动,矾石收罗而扫荡之,离根失据,藏府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所以本品乃消利顽痰饮澼之剂。临床运用可装胶囊内,空腹吞服1克治疗慢性“乙肝”,笔者常选用之,甚效。

【远志】

远志祛痰解郁,益智安神。

《本草正义》说:“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别录》说:“去心下膈气,亦即此意。”《外台》载《古今录验》胸痹心痛一方中即有远志,颇合此意。”

【焦山楂】

焦山楂消食积,散瘀血,治肉积、癥瘕、痰饮。食积、肉积,都是生痰之源,因此用本品化痰甚好。李时珍说: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块。”(《本草纲目》)本品还有散瘀血的作用,因此痰瘀相兼之症,用之最宜,但一定要炒焦入药。

【炒麦芽】

炒麦芽消食、和中、下气。消食和中下气即是治痰之本。《药品化义》说,“大麦芽,炒香开胃,主癥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本草求真》记载:“麦芽,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脾土,故能消导。凡怫郁致成膨膈(按:气机怫郁致成膨膈,多系痰积之候)等症,用之甚妙,人皆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是治肝生痰之妙品。

【神曲】

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健脾和胃,消食调中,即可化痰。

《本草求真》记载:“……其性六味为一,故能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本草正义》记载:“逐痰积,破癥瘕”。《本草经琉》说:“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神曲乃后人专造,以供药用,力倍于酒曲。”

但现在市售之所谓“六曲”,往往制作不良,并有煎煮后仍如顽石者,并非如《本草求真》所言,“其性六味为一”,所以笔者对痰积蕴遏于胃肠胸膈之症,常以农家制作之甜酒曲随药吞服,每次0.5克。

【郁金】

郁金系治气郁、血郁之佳品,故有“郁金”之称,正因为具有良好的解郁作用,解气血之郁,即是治内郁生痰之妙剂,所以《本草汇言》说:“郁金,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要药。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善行下焦,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

上述列举的药物,用传统的分类眼光看,有些似乎不属于化痰药,但不要囿于书本,要从实际疗效和发展的眼光来判断药物的类属。

自《神农本草经》到《本草正义》,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中药的主治功用,都不断有所发展和补充,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中药本身的优势。基于中药功效的广泛性和中药成份的复杂性,因此应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和观察中药的实际效能,新其用,有所发展,不要泥古,不要仅仅将贝母、胆星、桔梗……等作为化痰药。

《药鉴》“张跋”有言:“用药之难,非顺用之难,逆用之难也。非逆用之难,逆用而与病切合之难也。……故曰: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在人之善学用耳。”此论甚精辟,可资借鉴。

祛痰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析

痰为机体的病理产物, 随气升降, 流窜全身, 停 滞于脏腑、 经脉、 肢体为病。 祛痰剂是为痰证而设, 依据痰的性质不同, 分为清热化痰剂、 温化寒痰剂、 润燥化痰剂、 燥湿化痰剂、 祛风化痰剂 [1] , 其组方主 以祛痰药, 尚应根据痰证的病机和致病特点, 配伍适 宜的药物, 使痰去病除。 笔者结合历代治痰名方的用 药特点, 拟将祛痰剂的配伍规律作一探讨。
配伍理气药
脏腑机能失调, 气化不利, 水液代谢失常, 停聚 则易生痰。 痰邪既生, 又可作为致病因素, 阻滞气 机, 加重病情。 气滞与痰浊常互为因果, 故凡有痰者, 皆须配伍理气之品, 气滞者宜行之, 气逆者降之, 气 郁者散之, 皆属调气范畴。 所谓 “善治痰者, 不治痰 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2] 。
1. 配伍行气祛痰药 痰证多兼有气滞, 常配伍 行气药。 痰乃津液所化, 脾胃居中焦, 为脏腑气机上 下之枢纽, 输转津液于周身,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津液输布, 故肝气郁滞、 脾胃气滞常致痰浊内生。 治应配伍辛散行气、 理脾疏肝之品, 《医宗必读》 言: “治痰不理脾胃, 非其治也” [3] 。 《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治痰总剂二陈汤配伍陈皮理气行滞, 又可燥湿 化痰, 乃治痰要药。 再如《百一选方》治痰伏中脘之茯苓丸配伍枳壳、 《三因方》 治胆郁痰扰之温胆汤伍 陈皮、 枳实, 旨在理气宽中, 恢复气机通畅, 使气顺 痰消。 后世由二陈汤化裁之涤痰汤、 导痰汤、 砂枳二 陈汤等皆有此意。 《温病条辨》 之香附旋覆花汤配伍 香附、 陈皮理气疏肝, 以助化痰通络。 若因食停中焦 而致痰阻气滞者, 宜配伍消食理气之品, 如《韩氏医 通》治气实痰盛之三子养亲汤配伍莱菔子消食理气 化痰。
气郁, 则诸郁随之而起。 气郁不能布津, 痰郁内 成。 故痰证兼有气郁者, 当以理气开郁为先。 辛者散 也, 辛能散结气, 故常伍香附、 川芎、 柴胡、 苏叶等辛 散之药行气开郁散结。 《金匮要略》治七情郁结、 痰 气交阻之半夏厚朴汤, 以辛温之厚朴、 苏叶理气疏 肝解郁, 半夏、 茯苓燥湿化痰, 使痰气并治, 开理气 化痰之先河。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之四七汤、 《景岳 全书》 之解肝煎伍厚朴、 半夏、 苏叶行气解郁化痰, 均是由此化裁。
2. 配伍降气祛痰药 痰涎壅盛、 气机上逆者常 配伍降气药。 肺主行水, 其输布津液的功能赖于肺 气宣降,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肺气尤以肃降为顺。 六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胃气降则心肺之气皆降, 使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 若肺胃之气上逆, 易致津 液不得输转而为痰, 治应降气祛痰, 刘完素言: “治 痰者下气为上” [4] 。 寒热壅肺, 致肺气宣降失常者, 常配伍苏子、 杏 仁、 厚朴、 枳壳、 前胡、 桔梗等祛除外邪、 升降气机 的药对组合恢复其正常宣肃, 以助化湿祛痰。 如《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配伍苏子、厚朴、 前胡降气祛痰, 合生姜、 苏叶宣肺散邪, 使外邪得 去, 肺气宣肃复常, 津液得以正常敷布, 痰涎自消。 《摄生众妙方》中治痰热内蕴之定喘汤以杏仁、 苏 子、 半夏降气敛肺化痰, 与宣散之麻黄相伍以适肺 宣肃之性, 以利肺开阖之职, 使痰热得去。 《景岳 全书》六安煎中配伍白芥子、 杏仁理肺降逆化痰, 以治痰滞气逆等证。 《泰定养生主论》中治实热老 痰之礞石滚痰丸以质重之礞石下气坠痰, 佐以沉 香, 最宜气机上逆之证, 共奏行气降逆、 清热化痰 之功。
痰生于湿, 若脾胃气机升降失常, 运化水湿不 利, 则致痰浊内阻, 治应降气顺气, 调畅中焦气机, 复脾胃纳运之功以化痰浊。 《伤寒论》之旋覆代赭 汤, 以旋覆花降气下气消痰, 半夏燥湿降逆, 代赭石 重镇沉降平冲, 合人参、 大枣、 甘草健补脾胃, 以复气 机升降协调, 以利中焦运化痰浊。 《金匮要略》麦门 冬汤伍半夏降逆下气、 化痰和胃, 合麦冬清降虚火以 平气逆, 使逆气得降, 痰涎得清, 是肺胃阴伤、 火气 上逆证常用方。
配伍理脾药
“脾主湿, 湿动则为痰” [5] , 脾为生痰之源, 故治 痰者必先理脾胃, 使脾健则痰无以生。 朱丹溪明确提 出治痰者, 当顺气为先, 治脾为本, 所谓 “治痰法: 实 脾土, 燥脾湿, 是治其本也” [6] 。 二陈汤用茯苓渗湿健 脾, 以杜生痰之源, 提示治痰当渗湿健脾的重要思 路。 若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尚应伍益气健脾药, 如治 脾虚兼痰湿之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生痰之健脾化 痰丸, 用苓术健脾, 助脾运化痰湿。 兼脾阳虚者, 当 补虚助阳以温脾胃, 旺中气, 如姜椒汤伍桂心、 附子、 姜汁、 蜀椒温脾助阳, 脾旺以除胸中寒痰。 《玉机微 义》 中丁香半夏丸以细辛、 丁香、 干姜温胃健脾、 理气 化痰。 脾失健运、 湿聚成痰者, 应配苍术、 厚朴等燥 湿化痰药, 《古今医统》健中燥湿之二术二陈汤, 以 苍术、 白术、 半夏燥湿祛邪化痰, 使湿去则脾健, 脾 健则能化痰。
配伍利水渗湿药
痰、 湿、 水、 饮皆为津液停聚所生, 又可相互转 化, 所谓湿聚则为痰, 水泛亦为痰。 故治痰者, 当利 水渗湿, 给邪出路, 又能杜绝湿饮凝聚生痰, 所谓燥 湿渗湿则不生痰。 选药上, 可酌加淡渗利水之茯苓、 猪苓、 薏苡仁、 泽泻等。 二陈汤、 温胆汤、 半夏白术天 麻汤等皆配伍茯苓甘淡渗湿, 通调水道, 与燥湿化痰 之半夏相合, 使湿化则痰消。 《伤寒论》 治痰饮名方五 苓散, 伍茯苓、 猪苓、 泽泻利水渗湿以祛痰, 使内停水 湿从小便去, 茯苓又可健脾, 脾健则津液四布, 痰浊 自消。
配清热泻火药
痰与火热常互为因果。 热淫于内, 灼津生痰, 且 热结火壅, 常阻闭气血, 气滞津停为痰, 致痰热互 结。 痰阻则气滞, 气郁又可化生火热。 故凡痰热郁结 者, 多配伍清涤火热, 兼能开郁化痰之药, 如栀子、 贝母、 黄芩、 黄连、 瓜蒌等。 《卫生家宝》 之石膏散, 用石膏清热泻火, 伍僵蚕、 天麻祛风化痰, 治痰热蓄 于胸中。 《医方考》 之清气化痰丸, 以黄芩清泻火热, 合胆南星、 瓜蒌清热化痰, 使气顺则痰火降, 即 “治 痰者必降其火, 治火者必顺其气” [7] 。 《伤寒论》治痰 热互结之小陷胸汤, 以黄连苦寒泄热降火, 合用辛散 之半夏, 辛开苦降以开泻郁热。 滚痰丸以黄芩清上焦 热, 伍降泄之大黄开痰火下行之路, 使火热去则痰无 可依。
配伍温里药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 痰为阴邪, 遇寒 则凝, 得阳始散, 且痰湿易伤阳气。 故治痰宜温里 散寒, 使寒邪去阳气振奋, 则能开发腠理, 通行水 道, 标本兼治, 常用温里通阳化痰之薤白、 桂枝、 干 姜、 细辛等。 《张氏医通》治寒痰哮喘之冷哮丸, 以 细辛散寒化痰, 川乌、 蜀椒温里寒, 伍半夏、 白矾燥 湿化痰, 共奏散寒涤痰之功。 治胸痹名方瓜蒌薤白 白酒汤, 用薤白辛温散结, 振奋胸阳, 佐白酒增其行 气通阳之力, 共散胸中阴寒, 化上焦痰浊。 再如张仲 景名方小青龙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伍干姜、 细辛温 肺散寒、 温助脾阳以散寒除湿化痰。 然痰证日久, 易 耗肺气, 兼之温散之品过用, 燥散伤正, 故常佐五味 子、 白芍、 乌梅、 诃子等药以柔润敛肺。 如治痰饮郁 结、 气逆咳喘之射干麻黄汤用五味子敛肺止咳, 与生 姜、 麻黄、 细辛等辛散之品相伍, 使散中有收, 燥不 伤正。
配伍滋阴润燥药
痰乃津液所化, 痰病既久, 复用温燥之品, 难免 耗伤阴津, 故痰证兼津伤者, 常配伍甘寒滋润、 兼能 化痰之贝母、 麦冬、 北沙参、 芦根等。 如小青龙汤参 以芍药、 五味子滋阴润燥。 再有燥痰者, 是因阴虚肺 燥, 或燥热伤肺, 灼津成痰, 所谓 “燥者润之” , 亦应 配伍润燥化痰药。 如《丹溪心法》 治痰嗽咽干之人参 清肺散, 以麦冬、 贝母、 五味子、 知母滋耗伤之津, 利肺气清肃, 且具化痰之功。 清燥救肺汤伍桑叶、 麦 冬、 石膏养阴清热润燥, 使温燥去, 肺之清肃有权, 而燥痰可除。 《医学心悟》治燥痰咳嗽之贝母瓜蒌散 以贝母、 瓜蒌、 天花粉清肺化痰, 生津润燥, 使肺得 清润, 则燥痰自化。
配伍补肾药
肾主水, 主司全身津液代谢, 肾阴肾阳为五脏阴 阳根本, 温煦濡养脏腑, 助其布达津液。若肾阳虚 衰, 气化失职, 易致水湿上泛为痰。 肾阴精血亏损, 脏腑失于濡润, 无以化气, 亦致痰饮渐生, 故有 “痰 之本, 无不在肾” 一说。 临床辨证宜分虚实, 不可见 痰便一味清化, 更伤津液。 如《宣明论方》治喑痱之 地黄饮子, 以肉苁蓉、 巴戟天、 附子、 肉桂温补真元, 摄纳浮阳, 复肾阳气化之职, 使痰浊得化。 《景岳全 书》治肺肾阴虚、 水泛为痰之金水六君煎, 以滋阴养 血之熟地黄、 当归, 治肾阴虚之本, 助脏腑气化, 使 津液输布周身, 痰浊即消, 开滋阴养血与宣化痰浊之 先河。
配伍祛瘀药
津血同源, 痰瘀相关。 血瘀可致水湿内生, 湿聚 又可化为痰浊, 故 《诸病源候论·诸痰候》 曰: “血脉 壅塞, 饮水结聚而不消散, 故成痰也” [8] 。 《血证论》 亦言: “血积既久, 亦能化为痰水” [9] 。 而痰浊内停, 又滞气之往来, 使经脉壅遏, 加重血瘀。 故痰瘀互结 者, 应痰瘀并治, 常加川芎、 当归、 桃仁、 牡丹皮等药。 如化痰行气和血之芎归二陈汤, 以川芎、 当归活血化 瘀, 理气通络, 助二陈燥湿祛痰。 《万病回春》 之豁痰 汤以化痰药配伍川芎、 姜黄、 香附豁痰除湿, 活血止 痛。 治遍身麻痹不仁之双合汤, 以归芎、 桃红活血宣 痹, 化瘀通络, 与半夏、 陈皮相伍, 共奏化痰祛瘀通络 之功。
痰是津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 津液的输布排 泄依赖于肺脾肾肝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 脾 气转输布散津液, 肺气宣降以行水、 肾气蒸腾气化 水液, 肝枢气机, 敷布津液 [10] 。 《景岳全书》曰: “盖 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 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 [11] 。 痰浊既生, 又易郁而化火 生热, 伤津耗阴, 挟裹瘀血为病。 因此, 结合痰证病 机及痰浊生成后的病理变化, 治痰应调理肺脾肾三 脏功能, 宣畅气机, 通利水道, 随症配伍理气、 清 热、 温里、 渗湿、 活血等方药, 以使方与证合, 符合组 方原理, 获得满意疗效。

虚损病证 虚损之治填精补气阴阳互求

真阴不足为虚损性疾病的根源
常有患者前往门诊诉曰: 我肾虚。 然其不知是肾 阴虚? 阳虚? 亦或是肾气虚? 精亏? 檀金川教授每告 之曰: 阴阳两虚, 而在于两虚之孰多孰少, 有偏于阴 虚者, 有偏于阳虚者, 然咎其本乃阴阳两虚。 临床常 见有肾虚兼畏寒怕冷、 四肢不温者, 明为肾阳虚, 不 见阴虚之证; 亦见有肾虚兼五心烦热、 盗汗者, 明为 肾阴虚, 不见阳虚之证, 何以诊为阴阳两虚? 现将檀 教授诊病之理论根据剖析如下 , 望与之共勉。
真阴为本,精气为体,阴阳为用
关于肾的精气阴阳的理论概念, 在中医学术界 有不同的阐释。 有人认为以肾精、 肾气、 肾阴、 肾阳作 为不同物质共同存在于肾中, 来发挥各自功能; 有人 认为以阴精阳气 [1] , 阴是物质、 阳是功能来阐释肾的 精气阴阳; 亦有人认为以肾精为物质, 肾阴肾阳是肾 精的两类功能表现, 肾气是肾阴肾阳体内维持平衡的 状态。 笔者比较认同以肾精、 肾气为物质基础, 以肾 阴、 肾阳为肾中精气功能活动的两类表现的阐释 [2] 。 肾精、 肾气均作为物质基础来实现 “精化气” “气生 精” 的物质转化, 肾阴、 肾阳为精气的两类功能活 动, 阴阳是属性分类的基准, 阴虚、 阳虚同出一源。 所以无论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都常兼有肾精气亏 虚, 阴阳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发挥其水火之功, 即精气 为体, 阴阳为用。
命门-真阴之说是明代著名医学大家张介宾的 学术思想, 张介宾从从较深层次探究人体之生理、 病理, 并逐渐形成一派学术体系。 张介宾所论命门 为 “肾之精室” “精为真阴” , 命门为府, 内藏真阴。 “精为真阴” , 真阴之 “精” 乃精中有气, 阴中含阳的 精微物质, 加之张介宾亦说命门为 “真阴之府” “精 气之海” , 似乎可以认为真阴即精气, 或无论真阴是 否等同于精气, 至少真阴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发挥 其生理功能。 张介宾所论个体自身命门真阴不断化 生出元阴元阳, 并发挥其水火之功, 即元阴元阳为真 阴的功能活动。 故而, 张介宾之 “故命门者, 为水火 之府, 为阴阳之宅, 为精气之海, 为死生之窦” ( 《类 经附翼 · 求正录》 ) 的理论可以剖析为对人体机制调 节的一个控制层次, 即真阴 (本)-元精元气 (体)-元 阴元阳 (用)-脏腑、 经络, 注重真阴的作用能从更深 层次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异常。
阴阳一体,体用一原
阴阳对立是变化之本, 阴阳和谐是存在之基。 阴阳之理, 源自互根, 须臾不可离, 即阴阳一体之 理。 根据《黄帝内经》 “气归精……精化气” 以及 “精 之与气, 本自互生” 的内容, 指出 “精气互根” 之理。 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精化气, 气生精的生理过程, 则 是通过阳升阴降的机制实现的; 而阴阳的消长运动 则是基于精气的物质基础。 阴阳以精气为体, 精气 以阴阳为用, 体用一原, 合是四者以奉生。 如果阴阳 互根、 精气互生的机制遭到破坏, 则会产生病变。 或 如果精气处于不足状态, 则会表现出阴阳功能低下 的病理状态, 即虚损病证的产生, 而以阴阳两虚为表 现, 阴阳两虚之中又有所偏颇。
虚损之因:阴阳病变为标,真阴不足为根 我们将精气阐释为物质, 为体属阴, 将阴阳阐 释为功能, 为用属阳, 但根据阴阳之中再分阴阳, 则 精属阴, 气属阳, 与张介宾所说阴精阳气并不矛盾。 张介宾之 “阴精易损, 阳气易耗” 所表达的疾病观即 真阴之精气易亏易耗, 物质常皆不足, 则其体现出的 阴阳水火功能亦常低下 , 即 “阳非有余, 阴常不足” , 即 “真阴本无余, 阴病惟皆不足” 的疾病观。 真阴之 精气为体, 精气之阴阳为用, 体存则用出, 体亡则 用息。
阴阳病变即阴虚或阳虚表现出来的虚热虚寒 证, 因此阴虚阳虚仅为病之标。 命门真阴包括命门 水火两个方面, “水” 即阴中之水, “火” 即阴中之火, “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 水亏其源则阴虚之证 迭生” ( 《类经附翼 · 求正录》 ) , 而发生阴虚阳虚之 病变。 但咎其根, “无水无火, 皆在命门, 总曰阴虚 之病” ( 《类经附翼 · 真阴论》 ) , 命门真阴不足包括 阴中火衰和阴中水亏两种病理变化, 均以命门真阴 不足为本, 故真阴不足可追究为病之本。 五脏为人 身之本, 肾为五脏之本, 命门为肾之本, 阴精为命门 之本。 凡阴阳诸病变, 当责之并具水火的命门; “命 门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 , “治水治火皆从肾气, 此 正重在命门而阳以阴为基也” ( 《类经附翼·真阴 论》 ) , 所以一切虚损责之命门真阴并不为过。 另外, 明·赵献可之《医贯》 “阴阳水火同出一根” , “根则 源于先天太极之真” , 亦说明虚损类疾病的发生, 当 责之水火并具的肾命。
真阴的亏损除禀赋不足的先天因素外, 主要是 由于后天摄养不当造成。 “凡虚损之由……无非酒 色、 劳倦、 七情、 饮食所致, 故或先伤其气, 气伤必 及于精; 或先伤其精, 精伤必及于气, 但精气在人, 无非谓之阴分。 盖阴为天一之根, 形质之祖……凡病 至极, 皆所必至, 总由真阴之败耳” ( 《景岳全书·虚 损·论证》 ) 。 张介宾所述真阴亏损之由虽已经历几 百年, 但仍适用于现代, 现代人追逐酒色财气, 生活 节奏快、 工作压力大, 内耗精血, 或由精伤气, 或由 气及精, 终会累及真阴, 造成真阴亏虚。 几百年来虚 损之证疾病谱尚无明显改变, 四百年前病虚损者, 十 尝八九, 今虽无十之八九但亦不在少数。
虚损之治:填精补气,阴阳互求
张介宾认为精血、形质为真阴的外在表现, 笔 者不敢妄加辩论, 但笔者更倾向精气为真阴之基, 形 质为真阴之象。 此处不言 “精血” , 而言 “精气” , 实 乃真阴为 “水中有阳” , 精中含气的精微物质, 由此 构成了阴阳活动的物质基础。 故此, 笔者领悟檀教授 对于虚损病证的治疗特点: ①论治以真阴不足为根 本; ②治则以填补精气为先机; ③遣药以阴阳互求为 原则。
对于虚损病证的治疗, 檀教授法于张介宾但又 不泥古。 张介宾推崇填补精血从重从纯, 以温为主。 檀教授则认为真阴既亏, 只宜缓缓图之, 药性要纯但 药量宜轻。 至于具体遣药处方必辨证准确, 适当选用 甘寒、 甘凉或者甘温、 甘平。 观察檀教授之处方则又 有这样一规律: 偏于虚寒者多用熟地黄、 山萸肉、 山 药、 附子、 桂枝药组, 温必阳中有阴; 偏于虚热者多 用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知母、 黄柏药组, 清必阴中 有阳; 寒热不明显者多用熟地黄、 山萸肉、 山药、 枸 杞子、 牛膝药组, 补必阴阳互求。 熟地黄、 山萸肉、 山 药、 枸杞子、 菟丝子、 附子、 桂枝等乃填精补气之属, 为补真阴不足之补有形之物, 充分体现了檀教授对 于虚损病证以阴阳互求为原则, 填补精气为先的治 疗方法。
小结
虚损病证临床见者甚多, 不易察者亦不在少数,因属虚之病, 其来渐也, 往往隐而不显, 易被忽略。 秦 伯未先生治疗命门以滋补为原则, 滋补又分清补和温 补, 清补必须阴中有阳, 温补必须阳中有阴 [3] 。 檀教授 治疗虚损病证亦遵循此法, 此乃源于景岳 “善补阳 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 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景岳 全书·新方八阵· 补略》 ) 的理论依据。 本文所述命门 元精元气、 元阴元阳, 是根据 “命门与肾本同一气, 肾即阴阳之根, 水火之源” 的理论把命门元精元气等 同于肾精肾气, 命门元阴元阳等同于肾阴肾阳, 而且 滋补肾阴肾阳之药对命门之虚确有补益之功, 似乎 也印证了此观点的正确性。 但既然 《黄帝内经》继脏 腑十二官之后又提出命门一说, 说明脏腑十二官并不 能完全概括命门的内容, 说明命门真阴真阳并不完 全等同于肾阴肾阳, 命门真阴真阳的内容似乎更为广 泛。 另外, 文中以精气为物质、 以阴阳为功能的划分 亦非笔者所创, 实乃笔者比较认同此观点而已。 以上 只是笔者针对虚损证治的一些理论探析, 不足之处 有待同道们赐教补正

祛痰剂的配伍与选药

祛痰剂是指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治疗各种痰饮病的方剂,兹就其配伍与选药略谈如下:

    1 祛痰剂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 祛痰剂适应于治疗各种痰饮病,在治法上应首先消除病理产物,故应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寒痰、湿痰选用半夏、南星、白芥子、旋覆花;热痰、燥痰选用贝母、瓜蒌、桑白皮;风痰选用南星、前胡、竹沥。然而众多的祛痰药当中,不论是湿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顽痰,当首选半夏。《本草逢源》说“半夏同苍术、茯苓以治湿痰,同瓜蒌、黄芩以治热痰,同南星、前胡以治风痰,同白芥子、姜汁治寒痰,惟燥痰宜瓜蒌、贝母,非半夏诸能也。”其实半夏并非燥痰不宜,例如麦门冬汤,治肺胃阴伤之肺痿证,方中佐以半夏开通胃气,化其痰证。半夏性虽温燥,但用量只有君药麦冬的1/7,其温性即减,与麦冬起到相反相成的效果, 此以辛燥之品的半夏,反佐麦冬润燥之功,使脾散精上输于肺,则肺津复而虚火平,逆气降而喘咳止。喻嘉言说:“此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说明半夏通过配伍同样可以治疗燥痰。

    2 祛痰剂应配伍理气药为辅 痰饮病的形成与水湿有关,水湿凝聚又与人体气机升降失调有关。《杂病广要》说:“人之一身无非气血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名……大抵气滞则痰滞,气行则痰行。”又说:“人之气通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宣,则气道闭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说明痰可致气滞,气滞则津液运行不利又可致痰,痰与气互为因果,故在祛痰剂中应配伍理气药为辅。《证治准绳》说:“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以及“见痰休治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消”等名言是历代医家重视治痰先治气,以恢复津液正常运化的经验总结。在临床应用中,常首选陈皮。陈皮芳香化湿,又能行气调中,正如张洁古说:“陈皮利其气而痰自下。”亦可选用枳壳、枳实、砂仁之类。

    3 祛痰剂应配伍健脾渗湿药为佐 痰饮病的形成虽然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但是痰饮病与脾的关系尤为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杂病源流犀烛》说:“盖脾胃健运,自无痰,故曰治痰先理脾胃。”脾主运化水湿,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成痰,治疗上应消除生痰之源,故应在祛痰剂中配伍健脾渗湿药,既可健脾运湿,又可渗湿利水,使痰饮有条出路,脾旺湿去痰无由生。首选茯苓,健脾渗湿,《药品化义》说:“茯苓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世补斋医书》亦说:“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亦可选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和淡渗利水的冬瓜仁、苡仁。

    上述3点,是祛痰剂的基本结构,二陈汤即是,方中以半夏燥湿祛痰,消除病理产物为君。痰之生,由水湿不运;液之聚,由气机之不顺,故以陈皮理气燥湿,芳香醒脾,使气顺则痰消为臣,合乎“治痰先治气”的原则。《纲目》曰:“脾无留湿不生痰,脾为生痰之源。”故用茯苓健脾渗湿为佐,使湿从小便而出,则湿无所聚,痰无所生。以消除生痰之源。生姜助半夏化痰,加入少量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使痰去而肺气不伤,有相得益彰之功共为佐,甘草调和为使。二陈汤为治湿痰之方,然各种痰饮均与湿有关,故大凡治痰剂依照二陈汤结构进行加减组方。正如《医方集解》说:“治痰通用二陈,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干姜、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浮石、芒硝,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沥。”

    笔者在30a的临诊中,深深体会到祛痰剂除上述的基本配伍结构外,还需配伍:

    4 祛痰剂中应配伍宣肺降气药 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宣降,肺气失宣,或肃降失调,则水道不利,治节无权,津液输布与排泄产生障碍,水液停聚而成痰;或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火灼津成痰;或肺主皮毛,外感六淫之邪,故肺失宣降,不能布津,也可产生不同性质的痰饮。故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因此在祛痰剂中注意配伍宣降肺气之品,常选用麻黄、杏仁、桔梗之品。

    5 祛痰剂中少佐活血化瘀药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阻气滞,气滞则血瘀,痰瘀互为因果。临床上多见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以及外感而致的久咳不?已的患者,在祛痰剂中少佐活血化瘀药,痰瘀同治,疗效方著。活血化瘀药的?加入可以改善患者微循环,使血液的浓、粘聚化程度趋于正常,肺血流量增加,痰变稀,易咳出。常选用水蛭粉、桃仁、大黄。

    病案举例:刘某某,女,45岁,咳嗽2个月余,病程缠绵,近日加重。晨起、中午、晚上出现阵咳,痰少粘腻色黄,难以咯出,胸膈痞满,甚则气急呕恶,咳得小便流出,口干而苦,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小便赤,大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胸透:心肺(-),血象正常。曾服用抗生素,肌注青霉素,中药服用过止嗽散合桑杏汤,不效。参合脉症,此系痰热互结,遂投清气化痰丸加减:瓜蒌仁12g,胆星10g,黄芩10g,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麻黄6g,杏仁10g,桔梗6g,枳壳10g,桃仁6g,大黄(后下)6g,冬瓜仁15g,甘草5g。水煎服5剂。二诊,症状改善,痰易咯出,再进3剂而病愈。

    按:本例为痰热内结。由于脾不健运,津液凝滞,热灼津成痰,痰随火升降,热引痰横行,上迫于肺,肺失宣降而致。考虑久病不愈,已入络。故在清热化痰、下气止咳的同时,佐以宣肺止咳药、活血化瘀药,即疗效迅速。

痰有十因

痰者,津液之别名也。痰不自生,因有故而生,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今之治痰者,但知南星、半夏,不能治痰之因,故痰不去也,必当审其因而药之,则无不瘥矣。夫因风而生者,痰吐涎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复花之类。因寒而生者,痰吐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干姜、肉桂之类。因热而生者,痰吐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因湿而生者,痰吐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白术之类。因暑而生者,痰吐腥臭,其脉虚微,治以香茹、厚朴之类。因燥而生者,痰吐如线,或如小珠,或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涩数,治以瓜蒌、天花、贝母之类。因酒积而生者,其吐呕恶,清晨发嗽,治以葛花、猪苓之类。因食积而生者,痰吐如桃胶、蚬肉之状,胸腹闷而不安,治以香附、枳壳、神曲、麦芽之类。因脾虚而生者,痰吐之时,即如潮涌,咳发于五更之际,治以天门冬、五味子之类。因肾虚而生者,吐有红丝血缕,遇夜发热,热过即冷,时出盗汗,夜卧恍惚,治以参、芪、归、芍、熟地、茯苓、五味、阿胶、半夏、炙草之类。然此皆辅佐之药,而君主之剂,二陈汤又不可少也。
痰饮 附
痰属湿,如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或吐咯上出,或凝滞胸膈,或留聚肠胃,或客于络经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其为病也,为喘,为咳,为恶心、呕吐,为痞膈、壅塞、关格,略异,病为泄,为眩晕,为嘈杂、怔忡、惊悸,为癫狂,为寒热,为肿痛,或胸膈辘辘有声,或背心一点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痰有新久轻重之殊,新而轻者,形色清白稀薄,气味亦淡,久而重者,黄浊稠黏凝结,咳之难出,渐成恶味,酸辣辛苦,甚至于带血而出。治法,痰生于脾胃,宜实脾燥湿;又随气而升,宜顺气为先,分导次之;又气升属火,顺气在于降火,热痰则宜清之,湿痰则宜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积则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又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若攻之太重,则胃气虚而疾愈重矣,治宜加味二陈汤。
化痰丸论 附
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其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聚,而变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治其标也。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用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反老痰郁痰,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结浊郁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则火邪也。痰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冷痰、痰饮、痰涎之比,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茯苓、苍术、枳壳、南星等药所能治也。惟在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经,而消化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庶可效耳,今制化痰丸于后。

牛蒡子配山药 绝配!

牛蒡子性味苦、辛,寒,归肺、胃经,具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之功。山药性味甘,平,归肺、脾、肾经,具益气养阴,补肺脾肾之功。二者相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认为山药可以补肺脾肾之气,多服久服,或有壅滞,而牛蒡子性较滑利,又能降肺气之逆,二者相济为用,可以清痰涎、利肺气,为养肺止嗽的要药。“牛蒡子山药并用最善止嗽”,故张锡纯所拟治咳喘的方药多不离牛蒡子、山药。

二药配伍玄参、于术、鸡内金组成“资生汤”,治疗“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配伍人参、麦冬、清半夏、苏子、生杭芍、甘草组成“参麦汤”,治疗“阴分亏损已久,浸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有肺结核者”;配伍大熟地、山萸肉、生杭芍、苏子、生龙骨、甘草组成“薯蓣纳气汤”,治疗“阴虚不纳气做喘逆”;配伍于术、广陈皮、生杭芍、玄参、生赭石、炙甘草组成“滋培汤”,治疗“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配伍野台参、生赭石、知母、生地、生杭芍、三七组成“保元寒降汤”,治疗“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二气亦将脱”;配伍清半夏、山萸肉、生代赭石、生杭芍、甘草组成“清降汤”,治疗“因吐衄血不止,致阴分亏虚,不能潜阳而作热,不能纳气而作喘”;配伍麻黄、石膏、麦冬、清半夏、玄参、甘草、大枣、生姜组成“加味越婢加半夏汤”,治“素患劳嗽,因外感袭肺,而劳嗽益甚,或兼喘逆,痰涎壅滞者”;配伍金银花、生杭芍、黄连、肉桂、甘草组成燮理汤,治疗痢疾。

《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中认为,山药、牛蒡子相伍具有补益脾肾,清热解毒,利咽喉之效,适用于喉中水鸣声,胸膈闷,但咳之不甚者,可供临床参考。临床上依据二者的药性特点,可以应用于热邪、燥热、湿热、痰热、阴虚引起的咳喘而见咳嗽、气喘、痰黏难咯出者。

麦门冬汤

[组成用法]
麦门冬35~80、半夏10~15g、人参10~15g、炙甘草6~10g、粳米10~15g,大枣4~10枚。上六味,水煎,昼三夜一服。
[方证]
1.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不爽。
2.或劳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日晡发热、手足心热。
3.舌红少苔,脉虚数。
[现代应用]
1.咽炎、喉炎、百日咳、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结核、肺不张、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出现干咳、咽喉不利时可用本方。
2. 胃癌、食管癌、鼻咽癌、肺癌、喉癌等恶性肿瘤在放疗化疗过程中见有形体消瘦,肌肤干枯、口舌咽干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3.糖尿病、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应性淋巴增生症等。
[经验参考]
本方证多发生在外感热病的后期,如《金匮玉函经·伤寒瘥后篇》说“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说明可以见到发热。但从经文来看,咽喉部的千燥发痒、咳痰不爽却是本方的识证要点。许多疾病可根据这一特点来选择本方。慢性咽喉炎最容易出现卜述方证,如吕志杰治一女,素患“慢性咽炎”。近两个月来,咽中堵闷,干燥不利,咯痰不爽,口干欲得凉润,尿黄便秘,脉搏细,略滑数,舌质嫩红有裂纹,苔薄黄,中心无苔。投以麦门冬汤原方,麦冬用70g,半夏用10g,服6剂诸症缓解(中医杂志·日文版,1989;5:51)。《类聚方广义》说本方“治久咳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时恶心呕吐者”。肺结核属于久咳劳嗽范畴,多见本方证。如矢数道明治一女41岁,既往有肺结核病史,此次因感冒后每晚咳嗽不止,咽头发痒,呼吸困难,出现喘鸣,持续一个月以上,夜间卧床后每隔l小时必醒一次,咯出稀薄痰,无食欲,腹诊心下痞硬,脉沉紧而数。投予麦门冬汤加桔梗、紫菀、玄参,服药4月愈(《汉方临床治验精粹》)。《名方广用》载门纯德治疗肺结核,见有低热脉数,胸痛干咳,痰中带血,咽喉不利者,投以本方加阿胶、茜草。消化性溃疡见有口干咽燥,烦热不宁,精神不爽,多饮少食等证,以本方加乳香研末冲服。
本人用于治疗咳喘疾病时也有特征性表现。即病人的主诉集中于咽喉部的不适,或干或痒或痛,咳喘往往因为咽喉部的不适而引发。就诊时,患者多因咽部不适引起咳喘而不能完整、顺利地陈述病情,目声音多伴嘶哑或说话费力。病程长,其咳喘多是痉挛性或阵发性,一个劲地咳,甚则弯腰捶胸,其状甚为痛片,咳得满脸通红才咳少量痰,咳毕多伴呕逆。医者如果问及在什么情况下咳喘发作时,所得到的问答往往是闻到油烟味,或香烟味,或腥辣味,或凌晨的冷空气,或阴雨天气压较低时,甚至在人多的场所咳喘激烈发作。《古方新用》载权依经用本方治鼻衄、倒经、肺结核、脑膜炎后遗症等。《方函口决》说“又治老人津枯枯槁,食物难咽,似膈症者”;《松原家藏方》载“治虚痨咳逆,手足烦热,羸瘦骨立者,或咳血衄血者”。可见,本方在扩大运用时,当着眼于患者的体质。即形体消瘦、大病后或慢性病、老人、虚弱者之皮肤干燥或肌肉萎缩、大便易结等。若患者腹泻,或痰多易出,或服用本方之后,出现食欲减退,应禁用本方。
关于本方还应注意下列相关问题。一是对经文“火逆上气”的理解。仲景用词言简意赅,编者认为“火逆上气”四字包括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噎膈、咳喘、吐血、咳血等气机向上的症状。二是关于痰量多少的问题。多数注家认为本方治疗肺痿阴虚证,痰少难咳者。但结合肺痿的主证“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的条文来看,本方证可以出现痰量多的情况。许多临床报道也都提到痰量多的病例。其实,痰多和咽喉干燥并不矛盾。如《肘后方》说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对此,编者认为应当尊重临床实际,少作主观臆断。三是本方麦冬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原方两者之容量比为7:1,但编者实测重量比为8:1。麦冬的用量一定要到位,否则将影响本方疗效。恰如《本草新编》所说“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初诊时以麦冬用25g,制半夏用10g为妥,复诊时根据服药后情况进行调整。至于半夏,虽然性燥,但与麦冬配伍相反相成,这也是仲景配伍的特色之一。权依经对这种配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于大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人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不是半夏之功,而是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来未有之奇”(《古方新用》)。四是本方证的“咽喉不利”要与半夏厚朴汤证相区别,从药证来看,两方都有半夏,都主治咽喉病。但本方证无胸闷、腹胀的厚朴证,也无眩、悸的茯苓证,体质上也有助于鉴别。若二方证兼见时,也可以合方使用。五是要注意方证之间的转化关系。麦门冬汤证可视为竹叶石膏汤证向炙甘草汤证转化的中间证型,比竹叶石汤证进一层,较炙甘草汤证退一步,所以临床上除了单纯的麦门汤证外,还应留意是否有方证之间转化的中间证型存在,即见有汗出而渴、舌面干、脉或洪或大的石膏证和皮肤枯、涩、痒或出血的生地、阿胶证。通晓其来路,把握其去路,临证转方换药才能有条不紊。
[原文点睛]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七篇第十条)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注论精选]
汤本求真:肺结核之枯瘦骨立,咳嗽频发,痰沫粘着于咽喉,而难以咯也,呼吸浅表,心力减衰竭者,用本方屡得奇效(《皇汉医学》)。
沈明宗:此阴火上逆也,真阴之虚,阴火上逆刑金,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惟当壮水之主,以镇阳气,曰止逆下气,故用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滋培后天胃气,以生肺金,即生阴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涤痰下利,余窃以为肺痿之主方也(《金匮要略编注》)。
张路玉: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防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单、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虑。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遂,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于此。若浊饮不除,津液不致,虽口用润肺生津之剂,焉能建止逆下气之绩哉。俗以半夏性燥不同,殊失仲景立方之旨(《张氏医通》)。

款冬花

(中品) 草

款冬花-药材

【气味】  味辛温。
【药性】散寒、降气。归肺经。
【采收】十一月,采花阴干。现12月或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挖,除去花梗,阴干,生用,或蜜炙用。

【产地】生山谷。生常山及上党水傍。现主产于河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

【本经】  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诸惊痫,寒热邪气。一名橐吾(《御览》作石),一名颗东(《御览》作颗冬),一名虎须,一名免奚。生山谷。

       《吴普》曰:款冬十二月,花黄白。(艺文类聚)
       《名医》曰:一名氏冬,生常山及上党水傍,十一月,采花阴干。
       案《广雅》云:苦萃款东也。《尔雅》云:莬奚颗东。郭璞云:款冬也。紫赤华生水中。西京杂记云:款冬,华于严冬。传咸款冬赋序曰:仲冬之月,冰凌积雪,款冬独敷华艳。
【焦树德】款冬花味辛,微苦,性温。主要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蜜炙后能润肺。是洽疗咳嗽常用的药物。把款冬花烧烟,用纸简吸烟,也能治咳嗽。
       对外感风寒而致咳嗽、气喘,喉中有痰似水鸡声者,本品辛温能散寒化痰,微苦能降气平喘。可配合射干麻黄半夏细辛、紫苑,杏仁.甘草等同用。
       对久咳、劳嗽,常用本晶润肺上咳,多与川贝,甜杏仁、紫苑、麦冬、沙参、元参等同用。久咳、痰中带血者,可加百合藕节,肺中有热者,可加桑皮、知母黄芩等。
       款冬花偏于治寒性咳嗽,火热性咳嗽不宜用。马兜铃偏于治火热咳嗽,寒凉咳嗽不宜用。
       百部对新久咳嗽都可以随证选用。款冬花则偏用于日久咳嗽。
       紫苑偏于宣肺化痰而治咳。款冬花偏于温肺化痰而治咳。二药常合用,能增加治咳的作用。据近代研究报导,紫苑无显著的镇咳作用.但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款冬花祛痰作用并不显著,但有显著的镇咳作用。用量一般一至三钱。.火热咳嗽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