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入门书籍印象

 百眼通 2018-02-19

@青涩老男人

——克里希那慕提在其著作《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中说:“只有当你生活的快乐中断了,或者想要逃避痛苦时,你才会亲眼看到自己的局限。如果你们夫妻恩爱,你们有一个漂亮的家,有乖巧的孩子和充裕的财产,身边的一切都尽是圆满,你就丝毫不会觉察到了自己的局限。

然而一旦起了波澜,你家庭的和睦开始瓦解,你损失了财产或者受到痛苦、焦虑的威胁,那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有限。 你一但开始和外界的干扰抗争或保卫自己免于内忧外患,你才知道自己是受限的。我们大多数人不论在外表或在内心的深处,几乎随时随地都处于被干扰的状态,这种波动不安就暗示着自己的局限。 就象自己家的宠物一样,你爱抚它,它的反应就十分友善;一旦遭到敌对,它凶残的本性就暴露出来。”

而克里希那慕提随后一小段也很有意味:“为什么我们总想逃避现实?譬如我们怕死,于是发明各种学说、希望、信仰来遮掩死亡的事实,然后死亡的事实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导言:

我一向读书很功利主义,我从不是想从中系统学习什么,而是直接攫取对我最有用的部分,所以,我一直想能静心下来,不带任何功利心去读写东西,系统化一下,只不过这工程太浩瀚,我已经没那么多时间供提升自己了。 而在我所有社科类别中,我觉得我阅读的大量心理学的书籍,对我帮助犹大。

作为一代从佛洛依德风潮中长大的一代,我觉得弗洛伊德式扯淡式心理学,恰恰是人们怀疑心理学的理由,一个任何都能牵强到与性相关的学派,注定了生扯硬套。 真正改变我看法的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

这本书的第一个实例就是讲述人脑左右半球分工的实验,其实我一直对人们所描述的左右半球分工学说感到怀疑,所以很感兴趣地看人们到底是怎样实验的:首先是拿猫实验,用外科手术切断猫的左右半球的神经连接,并使得左眼只接受左半球信息,右眼只接受右半球信息。

把猫蒙住右眼,放入一个迷宫里,让猫穿过迷宫找到食物,当猫能够熟悉记忆判别路径时,再蒙上左眼放入时,猫对在哪里转弯完全没有方向感,不得不重新学习。

光这些还不足以让自己相信,因为最终还要是人体实验、并且由人类实验来证明判断出这才有让人信服的理由,我不相信法律会允许在人体上做实验。人脑的左右半球是通过一个叫“胼胝体”相互联系的。

这“胼胝体”相当于20亿根神经纤维的“光线”,如果“胼胝体”被切除了,那么左右半球的联系就被切除了。而1950年代对于极端而无法控制的癫痫病人来说,只有切除“胼胝体”作为最终的治疗,这才给了心理实验室人体实验的机会。结果从十例切除的病人中找到了4名志愿者做得左右半球分工的测试。

社科类跟理工类不同,社科类很多导论性的书籍,已经给了我们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空间,如果你再深入下去,倒不如多看几本不同的入门书,因为每个人的精华都凝结在自己编的一本教科书,你花几十元就可以学习到一个人一生的经验,而不同人的经验,这种重合又交叉的学习,肯定让你立体般的受益。

@青涩老男人

@青涩老男人

与普通心理学导论相比,我主张先读一本社会心理学,因为普通心理学更多涉及生理学,相对枯燥,等你能把睡眠、神经等研究能与自己生活联系起来时,那已经是入门之后的感悟了,而社会心理学,倒是我们与群体相处,我们了解和影响社会、群体最直接的地方,看起来也颇有趣。

社会心理学的事件人格化,说明了对大众心理和大众传播的影响,如果一场灾难,仅仅是一个数字,那么它打动不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但如果我们从遭难的大视野注释到个体,再把个体的遭难放大,那么就有着人格化社会事件效应,起着无以伦比的传播效果。

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作品内容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 这幅画比一万句援助饥馑的非洲有着更颠覆的撼动力量。 而中国当年希望工程,那副宣传画大眼睛小女孩的目光,也是推动希望工程的人格化事件的代表作之一。

@青涩老男人

而柴静,《穹顶之下》受到这么多的攻击,一方面是国人莫名其妙的大局观:自己身心受到损害之际,居然能站在宏观立场,为政府的工业发展做出理解,这跟我们的教育有关,西方是利己主义教育,讲究个性,同样事件在西方,肯定公众大多站在柴静一边。

柴静的败笔也在于事件的人格化,她找了自己孩子受雾霾影响的引子,叫做“我与雾霾的个人恩怨”,这一下子立题太小不说,一旦这个人格化例子,被人找出现在医学不确定的地方,那么,歪曲了这个引子,以后是不是客观有理,观众的注意力已经被歪曲了。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有3段对大众乌合之众的分析,如果柴静读了,恐怕不会犯这种错误:

“——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它们只能理解那些拼凑起来的观念。因此,那些知道如何影响它们的演说家,总是借助于它们的感情而不是它们的理性。逻辑定律对群体不起作用。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让它们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的样子,然后以很低级的组合方式,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去改变它们的看法,这样才能够——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回到最初提出的观点上来,慢慢地探明引起某种说法的感情。”

“——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这些都是公众集会上的演说家惯用的论说技巧。”

“——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

——如果没有不断地重复断言——而且要尽可能措辞不变——它仍不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得到断言的事情,是通过不断重复才在头脑中生根,并且这种方式最终能够使人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

入门书籍推荐:

零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书:

1、《影响力》:这本书老被误以为营销方面的专业书,其实是

用通俗例子串成的社会心理学的书,研究的是人类与群体间的互相影响,看了后,对把控大众心理,以及自己不要莫名其妙受影响有点帮助

2、《影响力心理学》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津巴多所著从: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态度、偏见等专题,学习社会心理学对人们的影响,比上本书专业,但仍可以容易当入门书

二、入门准备书:

1、《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不仅仅读了让我们信服心理学,而是学习那些匪夷所思的心理学实验设计,这种实验设计学习的本身,对我们帮助更大。

2、《对'伪心理学'说不》(新版叫做:《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这是一本运用批判性思维另一方面阐述心理学的好书,与上面心理学实验对照看收货很大。

3、《心理学的故事》莫顿·亨特著,可以说是一部生动的心理学史,它在于活泼生动,更主要是还把心理学各主要学派的观点非常精辟地叙述了一遍,看了入门这三本书,实际心理学已经入门了。

三、社会心理学:

我一直觉得《社会心理学》比《普通心理学》更实用、更有趣、对我们生活帮助最直接,如果没有耐心学习心理学的人,读一本《社会心理学》,一般可以勉强应付我们面对的社会了

1、《社会性动物》艾略特·阿伦森最具盛名的获奖书,它选取的社会心理学对日常最有用的部分,不是一部体系完备的书,成书时间也早,但却是最实用的、也比较易读的。非专业人士推荐这部。

2、《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所著,最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大作,学习这类知识的首选。

3、《社会心理学》艾略特·阿伦森与人合著的,体系比较完备的,几乎可以与戴维·迈尔斯那部齐名的社会心理名著。

四、普通心理学导论:

1、《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最著名的心理学入门书

2、《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作者戴维·迈尔斯的另一部大作,我个人以为毫不比津巴多那部差,想学心理学导论的,二者选一则可。

3、《心理学导论》库恩等著,传统结构的心理学导论书籍,与津巴多、迈尔斯基本三选一。很多中国大学心理学专业以本书作为主要参考书。

4、《心理学导论》本杰明. 莱希:这本书知道的较少,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的编排,也不少高校以这本书作为心理学主要参考,这本书虽然是导论,在易读前提,有些话题比一般入门书还深入些。

5、《心理学导论》桑特罗克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这套丛书我都喜欢,这本书开本合适,我觉得比其他入门书都适合门外汉看,我时先从这本书看起的。

五、其他普通心理学入门书:

至于其他的人格心理学、变异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都不属于入门书籍了,这里不再介绍,只介绍导论性书籍。这里介绍的两本更适合专业学生学习的,没前面那么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稍微学术化的心理学入门书,当然社科类的,基本专业与入门的,普通人真心想攻读,也没有那么多门槛障碍的。

1、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津巴多一向以通俗易读出名,这本书相对而言写给心理学专业的,可能没有前面那么通俗。

2、《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从1953年至今的一本心理学入门书

心理学入门书就介绍到这里,我以为,人生至少要读一本好的心理学书籍,要我推荐给普通读者的化,我推荐《影响力》,然后是《社会性动物》或者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二选一。

岁月如梭,青涩如故

文 / 青涩老男人 图 /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