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黄叔年底的时候推荐这本书,看目录就很喜欢,500多页,40多万字,确实有点厚。隔三差五的看,一直到春节前几天,才慢慢读完。 机场常见两种畅销书。一种是成功学家,这类人一辈子做得最成功的事情,就是兜售自己的成功学,他们很善于撩动人的情绪,或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或者觉得自己正在时代大潮里冲浪,但很快就发现,这些东西对达成现实目标意义有限;一种是现实有成就的人,这类书籍参考价值更大,但每个人的成功,除了个人能力,还有机缘和时代的因素,没有办法完全复制,有些人会夸大自己的主观意志,弱化环境和机遇的重要性,言论往往会有偏颇。 《原则》的作者,桥水基金Ray Dalio不同于这两种人,他既是不折不扣的现实成功者,全球顶尖投资管理机构的创办人,又致力于“去个人化”,在纷繁芜杂的市场环境里,构建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模型和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本质化的思维。 和Ray Dalio一样,我也是个机械记忆能力极差的人,看书记不住内容,看电影记不住情节。过往经历、做的事、有过的想法,都忘得贼快。所以我不得不把所有的事情高度抽象,尽可能寻求更本质的理解方式,用简单清晰的逻辑来概括,否则就会很快忘掉。 Ray Dalio说:“每个傻子都能把事情复杂化,只有天才才能把事情简单化。”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复杂的事物,往往是沿着一套不太复杂的逻辑,慢慢演化而来,就像基因演化出千变万化的生物世界,读懂了一段“基因”,就能把别人的思想内化到自己的逻辑体系里面。 《原则》这本书信息量很大,仅仅要点摘录我就做了近5000字,我相信其中大多数的文字一如既往会被我遗忘。那么究竟哪些部分可以内化到我的行动中?如果一年后,想起这本书,我还能够有所获益,这个获益的点又是什么? 用Ray的话说,是“极度求真”,在我理解,是极度的目标感,以及在目标下面不断放下我执的持续修炼。 Part I 极度求真 “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脑袋像被人重重拍了一下。虽然从理智上,我们周围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永远正确的智者,但在行动中,却不断用各种方式试图证明自己正确,包括我自己。 如果当别人和你意见相左,反对你,不按照你的意志行事,不同意你的意见,指摘你的过失的时候,你觉得愤怒、压抑、难受,这就是个明显的信号,说明你潜意识首先假设自己是正确的,这会让你思维封闭,更加倾向于保护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找到更优方案。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它使你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Ray Dalio在书中说,“决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 虽然这个道理如此的显而易见,但在我近十年来对上百位创业者持续观察中,多数聪明、勤奋、有经验的创业者和执行者,行动的动机依旧是试图证明自己正确,而不是找到最好的方案。并不是说这样就无法成功,但这种做法会大大降低他们成功的概率,以及持续成功的概率。 甚至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曾经成功公司的领导者,被一时的辉煌蒙蔽,在意识里将自己英雄化甚至神化,对市场的变化和外来的意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试图用自己狭隘片面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不去倾听和接纳新的观点。 Ray Dalio说:“当真相与愿望不符时,大多数人抗拒真相。这很糟糕,因为好东西会自己照顾自己,而理解和应对不好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 也许这段话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但至少对我自己,深有感触。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更喜欢自己去研究尝试,而不喜欢听别人的意见。这么做或许锻炼了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也大幅度降低了思考和行动的效率。我想起当年我学滑雪的时候,玩了近10次雪场,都没掌握双板平行式的技巧,后来刚好遇到一个教练感觉还不错,就让她教了教我,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掌握了平行式技巧。游泳也一样,自己扑腾了好几年,都没游过200米,后来刚好有个教练在边上指导别人,我偷听了一会,又游了两次就学会了。 我喜欢去自己试,这时候如果有人特别热情要来教我,我就会抗拒,会不耐烦。也许是对方折磨做剥夺了我自己摸索的成就感,也许是我太想证明“我是有能力自己搞定”的。 同样,在工作中,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指出我做事有错误或者不足的时候,我情绪上也是本能的抗拒,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这个失误是必须经历、无法避免的。我觉得也许很多人也会跟我一样。 Ray Dalio说:“想想看,你的滑雪教练告诉你,你摔跟头是因为你在滑行中的重心移动不对,此时你要认为他在责骂你,你该多么的愚蠢和低效。同理,你的上司也可能会指出你工作中的缺点,有则改之,继续努力就是了。”,为此他专门提到,他的滑雪教练也教过Michael Jordan,这个教练提起Jordan时说:“乔丹简直沉醉在自己的错误中,把每次错误都当成改进的机会。” “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所以他们难以通过反思得到教益。” 孟子讲:“闻过则喜”,我觉得这个不符合人性,“闻过则悲”或者“闻过则怒”才是人类本能。但理智能让人明白,悲也好怒也好,都是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在提醒我们,也许我们过于执着于证明自己,也许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达到目标。让理智和头脑,把潜意识里低级的本能反应,转化成高层次的深入思考。这样我们本能的情绪反应就产生了正面的价值。 “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情绪障碍,不愿坦率面对自身的问题和弱点。他们不愿意面对扑朔迷离的形势和艰难的挑战,在遇到这些情况时,人们通常会觉得不舒服。兼具常识、创造性和主动寻求改变个性的人,简直凤毛麟角。” “家长和学校太过于强调学生要时时把题做对。但对我来说,学校里学习最好的学生可能往往是那些最不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的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把做错题当成失败的代名词,而不是把犯错看成学习的机会。这反而成为他们进步的主要障碍。聪明的人善于拥抱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能远远超越那些与他们水平相当,但更自负的同学、同辈。” “我们的习惯和情绪障碍依然比理性要强”,Ray Dalio说:“如果你能养成一种习惯,面对精神痛苦时能够自动地反思而不是躲避痛苦,你将能够快速地学习和进化。直面你的问题、错误和弱点导致的痛苦现实,会大幅度地提高你的效率,我相信,只要你看到了这种做法的好处,你就不会再用别的做法了。你只需要把这种做法养成习惯。” 在这本书中,Ray Dalio更是不断强调痛苦的意义: “经常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痛苦和迫切的压力最能激发人学习的动力”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如果你过于坚持一个观点,当某个人或某件事挑战该观点时,你就经常会产生心理痛苦,尤其是当相关挑战涉及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这种心理痛苦是一个迹象,说明你可能是错的,你需要以高质量的方式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你始终把愤怒感、挫败感作为提醒自己的迹象,从而冷静,慢下来,以深思熟虑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逐渐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就会大大下降,你就会直接成为我上文描述的那种头脑开放的人。” “我学会了喜爱自己的痛苦,我想这是一种健康的视角,就像喜爱锻炼身体一样。” 我们不能不顾自己的目标,让潜意识里产生的情绪来左右我们的行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受情绪障碍,而破坏了自己原本目标的案例——从事业、婚姻到人际关系。 所以,任何时候,当我们产生痛苦、愤怒情绪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立刻去审视自己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采取何种方式才是实现目标最好的方法? 为此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承认我们的弱点和不足,承认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好的方案。 “有些人似乎认为,考虑对立观点会威胁他们自行做决定的能力。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最好的答案。” “我的目标只是让自己正确——我并不关心正确的答案是不是来源于我”。现实多数情况下,也许我并不是错的,但我的答案也不是最好的那个,永远相信有更好的答案,更好的方法,用作者的话就是“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只有当你承认甚至接受自身的弱点时,你才能做出对自身有益的改变”。 “闻过则喜”未免有点太矫情,“闻过则省”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于是新问题来了,我们究竟应该听取谁的意见?当然不是谁的观点都听,更没必要去照顾每个人的情绪。 “你要操心的是尽可能做出最佳决策,因为不管你做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有些事你做得不对,或者很多事都做得不对。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希望别人相信他的观点,如果你不信,他们就会生气,即便他们自己也没理由相信自己就是正确的。” “无论你向谁提问,对方一遍都会提供‘答案’,所以要仔细考虑要向谁提问......如果你觉得自己回答可信度不强,就不该对此发表意见,更不要与人分享你的观点。” 人没必要对任何意见事情都必须有个看法,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努力确保任何一个观点都经过审慎的思考。否则就和首都机场趴活儿的出租车司机没啥两样,几乎每个人都是资深政治评论员。 Ray Dalio强调要听取“具有可信度的观点”。 “具有可信度的观点来自:(1)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2)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 在我的经验里,人们比较容易混淆“对相关领域有经验和知识”和“成功解决相关问题”的人。比方说,当年我有个朋友建议她老板在B轮投资刘强东,她老板就去问当年某电商大佬的意见,那时候电商平台日子都不好过,大佬就倒了很多苦水,吓得她老板不敢投。“电商大佬”只说明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有些自己的经验,还远远谈不上“成功解决相关问题”,没过几年,这个电商大佬自己也做失败了,京东却成为一个传奇。所以Ray Dalio非常强调“三次以上成功解决相关领域问题”。因为行业里总有很多夸夸其谈的“砖家”和“知道分子”。如果找不到成功解决相关问题的人,至少也要去找“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的因果关系”。 对此,Ray Dalio让我最有启发的一句话是:“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和可信,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 因为理性上,我们很容易了解,每个人的知识、经历、认识都有局限,所以差异化的可信观点像另外一双明亮的眼睛,弥补我们的盲区。只是从情绪上,我们会比较容易抗拒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人,特别在我们对一个领域已经比较了解,有成功运作经验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固步自封。依据局限性的经验将思维固化。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会失去做更深层次探究的机会,你会丢掉更多的机会,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路会越走越窄。 “我喜欢在有趣的地方认识有趣的人,并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两难选择,对此Ray Dalio说:“当面对两种你都需要,但看起来矛盾的选择时,你需要耐心思考如何尽最大可能兼顾二者。几乎总有一条道路是存在但你还没有找到的,所以你应该努力寻找直到找到,而不是凑合着接受那个看起来更容易接受的选择。” Part II 目标感 Ray Dalio在书中也频繁强调:“要围绕目标而不是围绕任务。” 根据我的观察,在现实中,我们多数人做事情,都在“任务驱动”或“随机游走”状态,而不是“目标驱动”状态。上班时候被动接受分配来的任务,用“做完了”来表示自己完成工作。下班后回回微信,刷刷朋友圈,恍恍惚惚就过了一天又一天。常常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自己却进步很慢。 Ray Dalio说:“很多人在流程中只关心完成任务,而对目标是否达成评估不足。” 如果你问他们“工作完成的怎么样”,他们更多回答“我做完了”,而不是取得了什么成果。 就像把所有作业都做完了,考试依旧会拿C或者不及格,把所有工作做完,并不等于真正做好了工作,关键是:目标是什么?目标达成的情况如何? 理想情况下,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我们都需要问自己:我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做法是否能达成目的?是否有更好的达成目的的方法? 以及在事后问自己:我这么做达成目的了么?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下次是否有更有效率达成目的的方法? 即便休息或者娱乐,也是一种目的,我们同样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让自己所耗费的每一分钟时间,都获得更有品质的成果。 如果不去思考这些,人就会被动跟着情绪跑,工作在“压力”/“逃避”状态,而不是主动、有目标的生活,到最后天天被情绪控制,像大海中一块木板,随波逐流,难以掌控自己的生命。 Ray Dalio对桥水企业文化的总结是:“我们以创意择优的理念探寻极度真相、极度透明、让问题和缺点摆上桌面,以便直截了当地应对。” 而我在书中读到的是,清晰的目标感,以及时刻自省,克服情绪障碍,拥抱痛苦,为目标放弃我执的修炼过程。 我相信我能从Ray Dalio的观点和启发中持续获益。 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我的视角,这本书信息量很大,亮点非常多。我建议每个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朋友,都认真读一遍这本书,五星推荐。 很有趣的是,在我搜集有关Ray Dalio背景资料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有关Ray Dalio和桥水基金的负面评论,这本书似乎有先见之明,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所有了不起的投资者和投资策略都是有弱点的。在弱点呈现时就对其失去信心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就像在对其有效时对其过分迷恋一样”。其实我们对人的看法也一样,往往在他成功时把他捧到天上,把他的观点和做法神话,而一旦他失败或者遇到挫折,又马上去否定他的各种所作所为。所以Ray Dalio说,“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 相对于成功和失败,Ray Dalio更关注系统化的不断改进。“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但依然热情不改。” 最后,我把Ray Dalio制作的金融科普视频(实际上是货币经济学科普视频)《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一并贴出来,正如Ray Dalio所说,简洁明了 ,直指要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