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身处异乡、身无分文、身残志坚 29岁迎娶白富美,当上CEO,走向人生巅峰 这不是电视剧里的光环男主 而是一位建筑师的真实人生 趁着春节假期 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 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 这是1922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一场西式婚礼。新娘吉塞拉20岁,出生在上海,是德国富商的女儿。新郎是一位年轻的建筑师,时年29岁,名叫拉斯洛·邬达克。 邬达克(1893-1958) 上海的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许多建筑都是由邬达克设计的,不过那是后来的事了。今天暂且不说邬达克在建筑上的成就,只说说他曲折又传奇的人生经历。 吕西纳路17号邬达克自宅(现已拆除) 在岳父的资助下,邬达克为自己设计打造了一个拥有4000平方米花园的新家(吕西纳路自宅)。结婚三年后,他又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结束了打工的日子。不仅事业蒸蒸日上,又养育了两儿一女。全家搬到了哥伦比亚路57号(现番禺路129号)一幢更大的住宅。 哥伦比亚路57号邬达克自宅(现番禺路129号) 我们从邬达克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家庭影像可以窥见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据他的友人回忆,当时邬达克家的下午茶十分豪华,茶点“盛在一个巨大的足有1.5平方米的托盘里,几乎和桌面差不多大。点心种类繁多,包括各色饮料、咖啡、可可、茶,还有多种面包。托盘里还有十种不同的肉类和各种果酱。” 邬达克一家在上海 然而,四年前邬达克刚到上海的时候还是个流浪汉。此前他经历了不少磨难,背井离乡,身无分文,可以说他的25岁比很多人都惨。 邬达克全家福(后排中为小邬达克) 1893年邬达克出生在奥匈帝国一个建筑世家,父亲是当地著名的营造商。作为家中的长子,邬达克从小就被朝着建筑师的方向培养,以便继承家族事业。 19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前途一片光明。不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邬达克参军入伍成了一名炮兵,被送到遥远的俄国前线。 参军时的邬达克 邬达克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关进了俄国西伯利亚的战俘营。不久,他又在一次意外中摔伤了腿,留下了终身残疾。面对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邬达克并没有气馁,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邬达克(前排右二)在战俘营 1918年的冬天,邬达克在一次转移战俘的途中跳车逃跑,隐姓埋名逃亡到了中国的哈尔滨,又从那里跋涉千里来到了上海。1918年10月26日,邬达克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冒险家的乐园”。 25岁的邬达克身无分文。他要养活自己,还要赚回家的路费。好在邬达克来对了地方,当时上海正是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兴起的时候,而他擅长的本领就是造房子。所以说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呢。 邬达克拍摄的克利洋行同事合影 邬达克在一家美国人开办的克利洋行找到了工作,从一名小小的绘图员做起,两个月后他当上了经理,两年后成为了公司的合伙人。邬达克通过克利夫妇结识了不少上海的有钱人,除了拓展客户资源,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邬达克绘制的国际饭店图纸 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邬达克一路成功的背后也有些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说,坚持顾客就是上帝,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坚持使用最好的建筑材料,货真价实,保证质量;坚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等等。 ![]() 邬达克学生时代游历欧洲的手绘稿 为了做到这些,邬达克一直不断地学习。从读书时期开始就到处游历,考察各地的建筑并拍照、绘制“旅行素描”。即便结婚后他依然保持了这种习惯,一边带着家人四处旅行,一边为自己充电。1928年为了建造上海啤酒厂,邬达克特地到德国慕尼黑考察工业建筑,小女儿就在慕尼黑出生了。 邬达克和家人在旅行 或许在外人看来,邬达克是一个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人生赢家。但是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个结,那就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他思念家乡的亲人,思念家乡的味道。他还用摄影机记录下了家乡的风景。不知道在上海的那些日子,这些黑白的影像是否给他些许安慰。 邬达克的家乡 1947年,邬达克一家离开上海前往欧洲,后来定居美国。邬达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1958年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5岁。 ![]() 邬达克生前最后一张照片(1957年) 按照邬达克的遗愿,在他离开家乡55年后,1970年他的灵柩重回故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