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毗陵世系统宗图前六世

 秦王888 2018-02-19
《毗陵世系统宗图》,不由引起思考。1, 2,     3,    4,   5,   6,
观---湛---南翁---照---师尹---宗器(字彦成)---时安观---湛---南翁---照---师尹---宗器(字彦成)---时福
观---湛---南翁---照---师尹---宗导---时礼观---湛---南翁---照---师尹---宗导---时望
观---湛---南翁---照---师尹---宗学(无嗣)观---湛---南翁---照---师尹---宗立---时言
观---湛---南翁---照---师尹---宗立---时化观---湛---南翁---照---师傅---宗文---时誉
观---湛---南翁---照---师傅---宗文---时觉观---湛---南翁---照---师傅---宗禄---(无嗣)
观---湛---南翁---照---师傅---宗仁---时正观---湛---南翁---照---师傅---宗仁---时行
观---湛---南翁---照---师傅---宗仁---时治观---湛---南翁---煦---师孔---宗进(字彦忠)---时雨
观---湛---南翁---煦---师孔---宗贤(字思齐)---禹夫(第六世)字子谟--秦春(第七世)在宝庆三年(1227),远赴河南洛阳
观---湛---南翁---煦---师孟(早卒)
观---湛---南翁---煦---师曾---宗雅(字彦常)---时春观---湛---南翁---煦---师曾---宗雅(字彦常)---时泰
观---湛---南翁---煦---师曾---宗雅(字彦常)---时亨观---湛---南翁---煦---师曾---宗举(字彦用)---时赐
观---湛---南翁---煦---师曾---宗举(字彦用---时瑞观---湛---南翁---煦---师曾---宗举(字彦用)---时祯
观---湛---南翁---煦---师曾---宗选---时习观---湛---南翁---煦---师曾---宗选---时启
观---湛---南翁---煦---师曾---宗选---时伟观---湛---南翁---煦---师曾---宗选---时敏
观---湛---南翁---熙---师闵---宗迪(塘头始迁祖)观---湛---南翁---烈---师古---宗建(字信之)---适(繁体)
观---湛---南翁---烈---师古---宗迈(字益之)---逊观---湛---南翁---烈---师古---宗迈(字益之)---道
观---湛---南翁---烈---师古---宗迈(字益之)---通观---湛---南翁---烈---师古---宗述(无嗣)
观---湛---南翁---烈---师古---宗蘧(字茂之)---逵观---湛---南翁---烈---师古---宗蘧(字茂之)---适
观---湛---南翁---烈---师古---宗蘧(字茂之)---遁(按:张漱泉等所著<秦观谱系增新支>谓"洛社谱中记载第9世中有15人的讳字号的'字'含有'之'.其实洞庭谱第5世记载就至少有三位含'之'.)
从上列世系,见第三世单名照,煦,熙,烈均为灬部,四世双名均为师字打头,五世双名均为宗字打头。六世分为两种情况:照,煦后人均为双名,名以时字打头,字用彦字打头;熙后不详;烈后均单名辶部,字用"之"。可见先人取名很有讲究。如同否定南翁为单独一辈的理由之一,他不可能为两个儿子以南字取名(隐南,振南.这同时也表明南翁不可能是二世处度公)。那末益之公怎么会把自己的名字改得和子,侄一样,单名属辶部呢?大胆设想宗建,宗蘧之子都取名繁简的适,会不会由益之公建议其中一人更名进.后世修谱,以讹传讹,造成误记呢?<上海秦氏家族世系之辨>一文,说到上海秦氏家族世系之乱.我觉得这可能与上海秦氏源头太多有关.看到无锡有不少少游公的分支.我想上海一定更多.不仅有少游公后裔,也会有非少游公后裔.据张漱泉君提供之洞庭谱简易寻根图,就发现洞庭秦氏早在1873年前,就有不少人迁居松江,华亭,嘉定,练川.就不能排除宗蘧及其后代迁居上海,成为某一支的始迁祖.各支有各自世系,难怪出现众说纷纭了.上海浦东秦书耿(821690270) 7:14:29
关于明月湾支,我也写过摘记读谱摘记 读序跋
自从保存道光,同治两谱,得以细细研读.近日,详读同治谱登录之全部序跋,原本存疑的一些问题,得以明朗.一,是否存在南翁一代.只在七修道光谱之后,才在毗陵统宗世系图表添加了南翁,并称益之公为毗陵六世.而这在编者锡按说明,是依照锡山谱而为.稽之先期序跋,均称益之公为毗陵五世.“观四传至宗迈”(正德甲戌王鏊序)“自少游公之子湛卜居晋陵遂为晋陵秦氏。又三传至益之公迁洞庭之西山,为洞庭秦氏。”(康熙壬辰吴郡守长沙陈鹏年序)“按秦氏谱自宋赠龙图阁直学士观至五世孙赠金紫光禄大夫宗迈隐居洞庭,遂为洞庭秦氏。”(康熙辛卯长洲汪份序)“通判三传为赠光禄益之公迁洞庭之西山。因名秦家堡,是为洞庭始迁祖。”(康熙壬辰龙图24世孙松岭序)“洞庭以始迁之祖为第一世,仍冠以淮海以下四世者,盖不敢忘其所自出。”(乾隆戊辰洞庭20世孙元智序)“太虚公五世孙益之公爱洞庭山水之胜,遂隐居于缥缈峰下。此秦家堡发源之所自也。继而分东西秦,分渡渚,分明湾,分涵村,分镇夏,又分石公,晹塢,陶村焉。(乾隆丁卯洞庭22世孙璡序)“济川公生四子,小五照,小十煦,十一熙,二十烈。”(乾隆戊辰洞庭分支韭溪支序)。(无南翁。)这就是说,洞庭谱原本是以观---湛---烈---师古,而至于益之公迁山,无南翁之说。直到道光谱接受锡山谱的说法,而作了相应改动。南翁存否,基本可以排除。存疑的就是锡山支端敏公之立论还有无确切根据。有待以后资料的进一步发现。二,东秦,西秦说。张漱泉先生来信中把洞庭有东秦,西秦说成是益之公支同非益之公支的区别。这其实我在看老五房资料时,已知其来历。只是不知道还有无把照公后裔在山说成东秦的。阅读了全部序跋,觉得这个问题不存在。"元德公生三子,长双林公孝懋居秦家堡之东为东秦派,次云峰公孝光居秦家堡之西为西秦派,------(正统乙丑刚初纂序)这就说得很清楚了。往后也未见有把非益之公支说成东秦派的。“观四传至宗迈,遂有居西洞庭者,而西洞庭之居又分东西秦,分诸村墟,几满洞庭。”(正德甲戌王鏊序)“其以始迁祖而分为东西秦及散处于诸村墟者莫不详考而备列之,如众川奔流具汇于五湖也。”(万历己亥三辑宗谱序)“我洞庭自赠光禄益之公卜居以来,子姓繁衍------若夫分而为东西秦,为渡渚,为涵村,为镇夏,为石公,为陶村,为晹塢,为韭溪,为明湾,因近而可稽者。”(乾隆戊辰洞庭20世孙元智序)“吾宗以益之公为始迁祖,而太虚公为祖。其下则分东西派,而荣一千一五公为继别之。”(道光乙酉淮海28世孙世钧序)事实就是这样,东西秦都是益之公的后代,而以荣一(萃之公),千一(廷彩公)等五兄弟分别为东西秦的代表。三,明湾是否宗洁支?在张漱泉先生谈南翁的笔记里说到在乾隆年间(1736-1795)修谱时,未曾通知大宗秦照曾孙秦宗雯、秦宗洁后裔,单独续修了西秦谱“《洞庭秦氏宗谱》六修本(已失传)”。嘉庆9年(1804),明月湾的大宗照公后裔出于同宗共祖的想法,建议合修宗谱,于是查看了西秦谱六修本及自己东秦谱的几本抄本,几本东秦谱一致,却与西秦谱六修本有差异,也只能单独续修了东秦谱“吴县《秦氏宗谱》”。引起一场争论。道光5年(1825)西秦只能自己续修西秦谱《洞庭秦氏宗谱》七修本。同治12年(1873),西秦通过东西两秦友人的协调,于是出现了东西两秦和谐同修《洞庭秦氏宗谱》八修本的兴旺局面。关于东西秦,前面已经说了.即使西山存在宗洁支,与东西秦问题无关.现在要搞清的是明湾有无宗洁支?明湾是否只有宗洁支?对于前一个问题,我没有条件说,因为至今我还没有见过吴县<秦氏宗谱>,更不知所谓东秦谱是否有几本抄本,几本东秦谱为据.至于后一个问题,即明湾是否只有宗洁支?在阅读序跋之后,可以肯定地说,明湾,石公,晹塢都有洞庭秦氏,即益之公的后裔.乾隆丁卯洞庭22世孙璡序说到“锡山登州刺史暨少宗伯来山间与明湾公达,石公君纯两叔祖,取锡山洞庭世谱合修之.”这就是说明湾,石公都有前辈参加了乾隆谱的纂修。同治谱十一页跋说到万历戊子石刻.从相关人名检索到行云公支十一世文璧行惠二字廷璋号盛甫更行泰三赘石公何氏柱石女,因家焉.这里有了行云公的分支.乾隆戊辰洞庭分支韭溪支序还说到“十二传汉杰公讳缗复迁吴江石塘里。子汝明公讳圣由石塘迁韭溪,为韭溪迁祖。”这位汉杰公讳缗的就是赘石公何氏柱石女,因家焉的文璧的孙子。而关涉宗洁支之争的同治谱十四页上之跋,(我分析该跋文是23世锡祉所作)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有明确表述的。“吾明月湾支始于小桥公,而出于益之公元孙。"按小桥公名[土睾],行贵四,字一中,号小桥。洞庭8世孙(5鸿---6则---7灿---8[土睾])赘明月湾金氏。子二:鏊,鋹。(9世)"元明以来,相传如此,未有异议。故乾隆戊辰时,伯曾祖文恩公,叔曾祖公达公,与我曾祖武承公(据查三公均为萃之公派明湾支20世.文恩,武承是亲兄弟,公达为从堂兄弟)在局襄事均遵家传支谱刊刻。”说明有争议的这一支,自元明以来一直坚持是益之公的后代,并且历来是这样记载于宗谱的。“至嘉庆甲子(1804)已越十余年。伯父南河,因命范庵(文恩公元孙)兄经理修辑支谱,偶得雍正年间又康伯谱稿中有筠庵公名宗洁,与益之公同迁洞庭,传为明月湾之说,兄遂据以作证而付诸梓。”说明了争议的由来。对争议相关诸人世系如后:鸿—则—灿—[土睾]—餦—来—光—贵贤—昭 —溢 —诰—榖—键—瑗—允恕—元熙(文思20世) —万敦—兆顺—之钧(23世原名锡旂,字庆陶,号范庵。主宗洁说,纂另谱。)                  #8212;元烈(武承20世)—万祥—兆珂—锡祉(23世。澄清另谱跋文作者。)8212;稵—铰—珙—允亮—元智(公达20世)“然细考山中只有益之公墓,历宋元明至今,本支子孙世祀不绝,宗祠亦然,未尝有筠庵公墓。”以墓及祭祀历史质疑宗洁支说。“况戊辰谱有宗禄而无宗洁,明注已绝。兄以为改窜。故今特往毗陵无锡访考,又查康熙前刻谱俱无宗洁公之名,岂予为吾山戊辰修谱改窜地乎。”为了查明“戊辰谱有宗禄而无宗洁,明注已绝”是否改窜,特地组织去毗陵无锡调查取证。确认记载与洞庭戊辰谱一致。“今于大宗祠汇修宗谱。吾小桥公后,凡在楚在山者僉议仍遵戊辰之旧。”然后经过在楚在山的小桥公后裔讨论,认定照旧谱记载.这就是所谓和谐同修《洞庭秦氏宗谱》八修本的兴旺局面吧。那末应该说争议已经解决了吧。可是我们现在看到同治谱的毗陵世系统宗图,仍是有宗禄而无宗洁,并明注无嗣。只能认为异议得到了统一,怎能说是不同支派的和谐同修呢!上海浦东秦书耿(821690270) 7:40:31
关于<秦廷彩先生传>,我写了一篇不敬之文
  

  读同治谱之四关于《秦廷彩先生传》一文之我见廷彩公是我的五世祖,我当然以有名人为之作传为荣。然而,如果此赵孟頫即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那么,我确信此文是假借了赵的名义。我的根据主要是从各工具书查得赵的生年为(1254年),那么赵的年龄可能要大于廷彩公甚多。1,三世祖驸马公仪是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时年十九岁。然后尚公主,生子生孙。廷彩公作为驸马公的排行第三的孙儿,其出生年最早亦得在1265年前后;2,《西山镇志》载“秦孝义”(廷彩公的叔父)条,其生卒年为1260~1279(宗谱无其生卒年记载。卒年或以宋亡殉难推出,生年根据不详)。1260年,是在尚公主的十余年之后了,或许可能会早一点。作为第三子,要早,也早不过十年。因此,赵可能较秦孝义还年长。大侄小叔是从来有的,但廷彩公大于乃叔的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3,文中说到“先生之冢媳乃孟頫之从祖姑也”,“先生屡目孟頫以小友呼之”,这不仅从辈分上拉开了距离(三代之隔),且“小友”之称也显得年龄之悬殊。是作伪者只记得了“有宋遗民”和元代画家之别,而没有想到元代画家的年龄会长于“有宋遗民”。4,六世祖美之公锦,《宗谱》载其胞兄敬之公钦的传记也有些值得思考的:“继配赵氏”,圆了文中“冢媳”之说,“赵孟頫有传”,是另为钦作传呢,或即将《秦廷彩先生传》误为钦传。还有附记:“锡按足徵集载公当宋亡隐居不仕故人赵子昂送历日谢之以诗云野人无历也知春多谢王孙岁月真六十余年藏甲子今朝愁见旧时新孟頫大惭。”“锡”可能是《宗谱》编者,《足徵集》或许是一本书吧,“王孙”当然是讽刺赵家后代,出仕元朝。我没法去查有无这本《足徵集》,更难判断送历日之真假,只能判定与伪托《秦廷彩先生传》是同一目的。

附录:秦廷彩先生传 (元)赵孟頫先生

姓秦名凤,廷彩其字也,系出淮海先生后,即宋驸马名仪之孙也。先生父讳孝光,伯父讳孝懋,俱岁不禄。叔父孝义倜傥有大节,初随诸王所,及宋亡,同溺于海。先生悲宋之亡,且痛叔之以身殉国难也,往往追诸旧事辄呜咽久之。先生宿禀颖异,博览群藉,腹笥便便,恒不欲自炫也。又自以金书铁券,系宋外戚,古国难忘,常详述祖德以训谕子侄辈。终其身绝意仕进,自号有宋遗民。筑室祖墓之旁,种竹绕庐,竹筠色似黄金,为作“金竹书院”,有“梅月草堂”,“白云窝”,“听秋轩”,“天伦楼”,“临平多景亭”诸胜。晨夕偕乃弟祥符,行云啸咏其间,雍容一堂,洵天伦乐事也。春秋多暇,每约虞讷,许烨诸君子探奇林屋,作诗古记之。迨我皇元定鼎,中外浑一,温诏屡下,求宋遗贤,郡县辄首举先生。先生笑而不答,诵《考槃三章》(2)以应之。盖先生贞节自矢,终始不渝,黄冠故乡之志,直欲希风文丞相焉。山中人盖莫识也。《纲目》书晋处士陶潜事,今如先生者倘亦其流亚欤!孟頫附先生姻末,先生之冢媳乃孟頫之从祖姑也。忆幼随诸父往谒视姑,得一登“梅月草堂”。先生屡目孟頫以小友呼之,孟頫亦窃喜自负。视姑时来家,屡述先生平居志行,孟頫幸默诵之。因志其一生梗概如此。吴兴赵孟頫拜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