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镌墨楼“名帖竞临”•《李璧墓志铭》

 xusenchem 2018-02-19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临书小议

镌墨楼学习论坛群近期推出“名帖竞临”。名帖指的是魏碑经典法帖-《李璧墓志铭》,参与者是群里魏碑书法的爱好者。其中有初学者,当然也有方家高手。活动的目的不为争个高低上下,而是以此推动共同学习。在此,对于参与的书友,我们表示最真诚的敬意。故在此对于每一件临作提出一些建议,如能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即合于推动之初心。

以《李璧墓志铭》为范,是因群里经常有书友以此为临作。故有意将心中所累积和诸友分享。或许能使后来者少走些弯路。

《李璧墓志铭》刻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山东德州出土。出世后并不为书家所重。其书名不如同一墓志类型的《张玄墓志铭》,更不如《始平公》、《石门铭》及《张猛龙》这些公认的魏碑经典法帖。笔者更为肤浅,仅于十三年前入颐斋,追随陈师投身魏碑艺术化后才初识此志。当时,陈师特别推崇,许多魏碑艺术化斧凿之迹之概念和技法生发于此志。此后数年,不才对此志顶膜礼拜,刻苦研习。但觉得付诸多得诸少。为此,江郎之沮丧弥漫于心胸。后转而攻《元彬》《元桢》《皇甫鳞》等志。

近年来,此志风靡一时,许多名家以此为课以教授,是乎成为写魏碑者之必学。纵观各家,各有法门,取法之道各有理由,综其现象,可列三类:其一为以写意为主导之取法。强调书写为主要,关注笔锋成形之规律性。其二为以刻意为主导之取法。强调石刻效果为主要,关注线条之斧凿之迹。其三为取法无序者。此类为多数,许多爱好者,初涉书法或初习魏碑。各种流派各有理由。兼听者更为糊涂。导致学之越久,迷惑更深。本论坛中部分群友正因此困惑而加入,希望在此处求得解答。

我对《李璧墓志铭》之认识,始于陈教授之魏碑艺术化运动教学,陈教授新碑学理念和技法概念生发于此志,其中最具革命性的观点便是魏碑没有固定笔法只有书写动作,而书写动作是由其三个动作类型所统辖。以此理论为认识所展开的技法,正是和大多数以固定笔法写碑的书家形成了区别。很多群友发了一些练习的图片,让我评论其中的得失,或者让我直接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评价是很难的。难就难在我们的世界观不同,在方法上,我说的对你并不适合。你要适应而必须要从我所谓的魏碑技法的基本开始。如此这般又觉得强人所难。故只能稍作提示,不能深入。而此志之难,在于其魏碑技法之完美,有多一分过之,少一分不足之极致。初学者恰恰处于过犹不及之界。过之则乱,少之则弱。取其法而法无定法,取其形而形皆变异。似老虎吃天,不知从何下嘴。临帖如此,习作更甚。浸淫逾深,不可自拔。经年累月,颗粒无收。

《李璧》之学,而非始于《李璧》。对此多次强调,而大多数学书者以舍本而求末,更有名家者,拔苗以助长。不应才以施教,动辄以“绝学”以诱惑,临不准,称之为神似,形不像,称之为意到。殊不知,万物之态示之以形,形之不像,神之何在,形之不存,意欲何为。古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丁酉二月 林光进于温州滨海

◆◆

镌墨楼助教临作

王加煦

孙宁

李荣

临作讲评

周建

李荣:周建之临作。作品形式完整。线条、结构都忠实于原帖。章法上看属于无框有界,但是个别字之间有所冲突,如能加以界格应能解决这个问题。

周晓霞

李荣:周晓霞之临作。整体上看还缺乏印章。线条比较扎实,能够体现碑刻的意味,但线质上缺乏变化。整体结构比较平稳,对字内空白的经营还比较平均,如由、里、是、地,特别是斜画紧结的结构还不到位。

张志坚

李荣:张志坚之临作。该临作属有框有界,字距大于行距。字形大小变化明显,但是缺少粗细上的相应变化。线条较软,中段的变化少,线条比较单一,字内空间平均。单款落款有点简单了。

周国亮

李荣:国亮之临作。作品感强。字形把握能力强,能大胆夸张字形变化,个别主笔进行拉长处理,带有当下流行碑的写法。线条书写性强,注重线条的首尾变化,但以新碑学的观念来看,表现斧凿之迹的方笔明显不足,线条中段有所弱化。

梁锦波

孙宁:梁锦波之临作。作业优点:作品完整,色彩搭配和谐;临出了李壁墓志的特点,线条能做到方圆结合,干净利落;章法也能注意到虚实大小疏密的变化,不错。不足之处:中段较简单,一划而过居多;作品的形式元素还不够丰富。

贺武

孙宁:贺武之临作:作业优点:基本掌握了李壁墓志斜画紧接的特点,也注意到了章法大小疏密虚实变化,不错。不足之处:横画起笔单一,方度不够,线条欠精准,方圆结合做得不够;形式元素单一,欠缺变化。

韩海霞

孙宁:海霞之临作。作业优点:已经掌握了李壁墓志的方圆结合,薄中带厚的线条特质,也有考虑到作品的形式元素,不错。不足之处:线条中段的丰富性有待加强,形式元素能更多样化,作业会更耐看。

徐福保

孙宁:徐福保之临作。作业优点:有界栏的作业形式元素多些,没界栏的作业纵距太宽,不够紧凑,但这种多样尝试不错;字法方面基本掌握斜画紧结的特点,也注意到中段变化;不足之处:字形偏长,欠准确,方圆结合做得不够,中段线条丰富性不够,比较松,形式元素单一。

曾飞舟

王加煦:曾飞舟临作,这幅临作作者书写能力强,基本写出了李壁的线形。如要再进一步,需增加方形笔划的刀刻感,线要更紧凑些。观察字帖可以更仔细,如“坐”两口是睁一眼闭一眼、“遥”走底捺脚不是尖出等。还有指定内容尽量写完整,临作形式可以活泼些。

林梅

王加煦:林梅同学这幅临作完整,线条变化有了,石刻味较足,观察字帖也较细致。缺的是线条的丰富度,多注意线粗细、方圆变化,多增加些变速线条,如此应该会有较大进步。另作品完整度也很重要,落款放下面可以的,用纸要和主体部份一样长。

庆双

王加煦:慶雙同学这幅临作随意了点,要写的圭角分明,线条要吃进去。要改变这个习惯,首先需看准字帖,比如“事”字,上一长横向上拱,中间口左小右大、右折向下,竖钩挺拔笔直、中段变化丰富、钩另外起笔、笔势向上。

刘智

王加煦:刘智之临作。这幅临作作者创作意识较强,书写熟练。欠缺的是李壁味不够,笔划简单了。建议书写速度慢下来,整加线条的刀切感和笔尖的贯注力,这样作品就有意思了。

朱乾华

林光进:朱乾华之临作。此临作尊重原帖之刻意,方笔运用体现了墓志书法细腻和刚硬之基调,但也有一些圆笔作为衬托,以体现墓志线条的刚柔相济的另一面。不中之处是作品元素不完整。

牛海龙

林光进:牛海龙临作。此临作对于魏碑线条的不固定性以及造型的丰富性有一定的理解,在表现上夸张了线条和结构的表现。不足之处是线条浮于表面,部分造型摆动过大,作品元素不完整。

何龙

林光进:何龙之临作。此临作对于线条的方笔和结构的斜势有了一定的理解,布置也中规中矩。不足之处是线条表现的丰富性不够。技法较简单。作品元素不够完整。

吴吉州

林光进:吴吉州之临作。此临作作品元素完整。先不说笔墨功夫的好坏,就是对待书法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况且,写的也不差。对于书法的临习和创作。也许我们的水平不高,技法表现还不到位,但对书法要有敬重之心。对待每一次的书写,都能认真对待决不敷衍。这才是真正书法初心。

文斌

林光进:文斌之临作。此临作对于刻意线条的方笔和魏碑结构的斜画紧结有了初步的认识,线条的方硬有所表达。不足之处在于表现的丰富性不够,临作的作品元素不完整。

高彦华

林光进:高彦华之临作。此临作线条的丰富性和结体的疏密有一定的表现,部分结构造型也尽力靠近字帖。这种临帖的目标基本正确。不足之处在于线质不够紧密,布局较为混乱,作品元素不够完整。

◆◆

编者说明:本次活动,广大群友积极参与,收到临作图片数十件。此次讲评为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或因作者未按内容临作,或因作者未署大名且难以核对等原因。虽然水平很高,然难免有遗珠之憾。敬请谅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