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嵩:文学批评的“战略”与“战术”

 t铜豌豆A852 2018-02-19

2017年06月02日 09:03 来源:文艺报 作者:宋嵩


  如今的战略形势是:批评家和作家共享着理论的武库,已全然不具备祭出“独门暗器”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批评家仍然幻想像二三十年前那样挟“理论”的秘笈以自重,势必会输得一塌糊涂。

  在我看来,狙击战术才是真正适合当下批评家操作的。一个优秀的批评家,总是能够在潜心的阅读观察后一针见血地点出批评对象的症结所在。这种效果,是冲锋之前的炮火准备和冲锋之后刺刀见红的白刃战所难以企及的。

  此处的“战略”和“战术”均借鉴自军事术语,都是与“打仗”有关的大词。为了便于理解,不妨将它们置换为英文语境下的strategy和tactics。两个英文单词在辞典中都有“策略”的含义,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是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后者则是进行战斗、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战略指导战术,战术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从修辞的角度考察,我们习惯于将文学批评活动视为批评家和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之间的“交锋”,似乎默认了“文学批评”和“打仗”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之间存在某种相通之处,因此,“战略”和“战术”这两个概念也便有了推广至文学批评领域的可能:批评家对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估量和判断可以被视为一种批评“战略”,“战术”则指批评家面对批评对象时的具体操作方法。

  具体的批评文本理应具有无限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正如在战场上运用战术时必须灵活,针对不同的对手随机应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否则就会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贻笑大方。所以,除了某些常规的“战术动作”,抛开具体的批评对象空谈文学批评的战术问题是愚蠢的。而因为所处的高度不同,战略虽然也有适时作出调整的必要,但无论是方向的转移还是力量的分配,都有规律可循;对文学批评战略的讨论,也因此更具可行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