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历史:清代“高考”残酷的地域之争

 飓风居主人 2018-02-19

    [转载]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题目

 

    ·古代科考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为大比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高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乡试中额,即各省乡试取中举人之数额。清制,各省乡试均由朝廷规定取中名额,称解额,以举人均解送京师参加会试,故名。亦称定额,即规定取进之数额。其中又有官卷、民卷之分,初又有五经中式之例。解额之外,又有一次性增广中额,以及咸同年间的捐输加广中额。故各省乡试实际录取人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清政府是如何确定各省的取中名额呢?这是研究清代科举制度必须关注的问题。

    清代末科探花商衍鎏曾说:“乡试中额,依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而定。”这里所讲的乡试中额的确定原则,实际是清代划分科举大、中、小省的重要依据。但有研究者根据此说,便认为各个省分的乡试中额均依此而定,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文风之高下难以把握,人口、丁赋则可以有准确的统计,而各省乡试中额并非按人口、丁赋的比例而确定。实际上,清政府在考虑各省乡试中额时,有更为明确的分配原则,那就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通过中额的分配,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身份士子的切身利益。

    科举制度中涉及各省士子利益的关键问题,就在于中额的分配。为此,清初将推行科举之省分划分为大、中、小省三等。其中,直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为大省,山东、河南、山西、广东、陕西、四川为中省,云南、广西、贵州为小省。这种大、中、小省的划分,只是应用于科举、教育方面。这在清人的论述中亦可看出。如乾隆元年,即公元1736年,工科给事中曹一士称:“查各直省中额,人才多者额多,人才少者额少,故有大、中、小省之分,此国家因材而笃中正无偏之制也。”

    对于划分标准,曹一士所谈到的与商衍鎏所说的文风高下是有关系的,至于每一个省的中额分配,清政府则有更深层次的考虑。我们从乾隆元年曹一士的奏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曹一士针对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乙卯科各省乡试的录取比例,建议相应调整部分省的乡试中额。据称,顺天、贵州、广西、四川乡试,“不及百人而中一人”;“江南、湖北两处,计合一百五十卷始中一名”;江西“于一百二十余名内中一名”;“山西、陕西、福建、云南四省,现在皆系百名中一”;“河南、山东、广东,皆系百四五十名内中一名不等”。

    对于各省出现的不同的录取比例,曹一士总结称,“盖顺天,首善之地,培养宜优”;“小省如贵州、四川、广西等边方僻远之区,鼓舞宜亟也”;其他大、中省则“但均额数而未均人数也”。因此,他建议增加江南、湖广中额,因为二省与浙江等省相比,同为大省,“以中额计之则均,以人数计之,则相远之至也”。至河南、山东、广东,“三省人文,较之大省,实难例视,而人数既多,可否量增额,以示鼓励”。曹一士对各省乡试录取比例的看法是:“会试之额,以二十人而中一名,则乡试之额,请视会试而倍其五焉,以一百人而中一名,则天下无遗才之患矣。”

    曹一士的总结,恰恰反映了清代乡试中额的分配原则,或称指导思想,即:顺天,首善之地,“培养宜优”,多有优惠政策;边远小省,“鼓舞宜亟”,多有政策倾斜;其他大、中省,则是“中额宜均”。

    实际上,清政府对大、中省一直遵循“中额宜均”的原则,不可能改为“均人数”,更不会考虑各省丁赋之轻重。所以,曹一士希望改变大、中省“均中额”为“均人数”的建议未获批准。“中额宜均”原则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对增广中额的分配。清代增广中额共有34次,其中33次是以大中、小省为准,不再细分省分,只有一次是按照各省中额之比例加广中额的。

    从乡试中额的几次变动中更能看清楚清政府对乡试中额分配的基本原则。为了更直观地看到这一变化状况,这里以顺治二年,即1645年、十七年、康熙三十五年,即公元1696年、五十年和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所定各省中额数字为准,作下表。

 

看历史:清代“高考”残酷的地域之争

 

    从上表的数字中,可清楚地反映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顺天作为首善之地,中额一直是最高的。单就生员中额看,除清初略低于江南外,经康熙朝几次增额后,已成为全国之冠,但直隶的文教、应试人数,乃至赋役征收均不及江浙。对于八旗士子的中额,更是从优,以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的定制看,八旗中额已达三十九名,几乎等同于受到照顾的贵州、广西的中额。

    其二,作为小省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的中额,虽然少于大、中省,可按比例来看,也算是很高的,因为这里毕竟不足一百名即可取中一名(“不及百人而中一人”),并且清政府不时对云南、贵州增加中额。

    其三,同为大省或中省,其教育文化、应试人数和赋役征收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但中额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这是由于清政府对大、中省一直执行“中额宜均”的原则。大省、中省、小省按规定又分三等,每等中额几乎一样,这也是地方所追求的。

    如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增加江西中额,就是因为江西巡抚白潢强调均额,其奏疏称:“江西科第之盛,远胜浙、楚。康熙三十五年奉旨增额,江西七十五名,浙江七十一名,湖广七十名,向来中额多于浙、楚。四十一年,浙江、湖广二省以督臣郭、抚臣赵申乔请照江南中额增至八十三名,江西未经题请,不增。至五十年特旨增直省中额,浙、楚又各增十六名,江西仅增十五名。近科入场士子多至一万二千余人,而中额不得比于浙、楚,通省合词请题广额,恳恩将江西乡试中额照浙、楚一例取中。”后经礼部议覆,批准了白潢的请求,江西中额亦增至九十九名。至乾隆九年,即公元1744年定制,亦同浙江,为九十四名。

    再如江南中额,江南初为一省时的中额数只低于顺天而高于其他各省。康熙四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后,乡试仍然合为一闱,于是屡有增额之请。乾隆元年,礼部尚书杨名时奏称:“江南人文甲于天下,而下江(江苏)应试士子尤多,历科乡试中式,下江居十之七,上江居十之三,非必文有优劣,实缘人有多寡。伏念下江八府三州,贡赋数倍于他省,应试之士实较浙江、福建、江西全省而加众。”他建议“下江解额,照浙江、福建、江西之例,定为大省;上江解额,照山西、陕西、河南之例,定为中省”。

    由于江苏、安徽二省毕竟属于合闱考试,且中额高于其他大省,因此,礼部等讨论后认为:“今尚书杨名时奏请增额之处,虽属应行,但下江定为大省,上江定为中省,则加增之数未免太浮。查中省与小省额数原有三等,应将下江照中省之二等取中七十二名,外加五经额四名,共七十六名,乾隆九年奏准,酌减七名,定为六十九名,上江照小省之二等取中四十八名,外加五经额二名,共五十名,乾隆九年奏准,酌减五名,定为四十五名,共增额二十一名。”

    显然,清政府并未过多考虑江苏、安徽的文风、人口和丁赋的情况。尽管分省后增加中额“属应行”,但二省只是一闱,如果增额过多,“未免太浮”。

    在乡试中额的分配问题上,清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大、中省之间中额的均等,而各省士子及地方长官关注的重点是中额的平衡与否。为此,“中额宜均”是清代分配乡试中额的一个重要原则。

   

    看历史:清代“高考”残酷的地域之争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看历史:清代“高考”残酷的地域之争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看历史:清代“高考”残酷的地域之争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高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          

 

    看历史:清代“高考”残酷的地域之争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的江南贡院举行。

 

    看历史:清代“高考”残酷的地域之争

 

    ·有清一朝,科考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

 

 

    ·澳大利亚游记:南方大陆的最美风景线     ·唐僧与西凉女王的“一夜情”有多惊艳?   

    ·老照片:8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     ·涨知识:古代酒店五花八门的特殊服务  

    ·涨知识:非洲十万少女袒胸露乳选王妃     ·千古之谜:慈禧是北漂的“灰姑娘”吗? 

    ·大明王朝比戚继光更能打仗的抗倭名将     ·涨知识:开国皇帝出生时咋多是“怪胎”? 

    ·派出所长殴打女记者让哈尔滨再次蒙羞     ·大话西游:取经路上最诱人的色情骗局 

    ·唐宫秘史:武则天为何要干掉首席男宠?   ·历史揭秘:古代公务员怎样度过小长假? 

    ·中朝水师血洗日军五百舰船的惊天海战     ·《白鹿原》大尺度激情戏让人心惊肉跳 

    ·慈禧与李鸿章“秘密结婚”的幕后真相     ·不是荡妇就是悍妇:水浒为何拉黑女人?

    ·撒贝宁李白大婚让“章汪恋”黯然失色     ·悲情红颜:三妻四妾指的哪三妻哪四妾? 

    ·千古奇闻:皇帝为造假竟贿赂当朝宰相     ·张家口“草原天路”收费为何惹起争议? 

    ·血色历史:古代北京最恐怖的三大刑场     ·深度揭秘:自宫潮为何成明朝灭亡发端? 

    ·历史揭秘:古代最荒淫皇帝的奇葩嗜好     ·明朝水师横扫荷兰舰队威慑西方二百年 

    ·欲海横流:韩国十部最诱人古装情色片     ·大话西游:妖怪有哪些吃唐僧肉的方法? 

 

 

     千古奇闻:两个皇帝为一女子相互残杀

     下一篇三国解码:曹操与别人老婆偷情险丧命  

 

 

    严正声明

       本博客为新浪注册博客,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却发现许多平面媒体随意刊登本博的文章,还有一些人剽窃文章擅自发表。因此,特此严正声明:除新浪网友可以在新浪博客上转载本博客的文章外,其它网站转载必须注明本博名称,平面媒体如有需要必须取得本人的同意才能刊登本博客的文章。否则将提起侵权的法律诉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