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第42卷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JournalofNorthwestNormal;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李润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不平衡状态,清中期以后,江南沿海地区高,内陆边远;[中图分类号]K249/252[ 2005年1月 第42卷第1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Jan.2005 Vol142No11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李润强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但读书人 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 不平衡状态,清中期以后,江南沿海地区高,内陆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也说明内陆文化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关键词]清代;进士;时空;分布 [中图分类号]K24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162(2005)0120062207 清代科举制度,承明代而来,共延续了260年112科,考取满汉进士26848人,成为科举考试实施比较连贯的一个时期。考察清代进士时空分布状况,对于研究清代进士群体、科举制度,探讨古代人才分布规律及人文地理,积极意义。 20世纪20年代,受到了学界的关注,,(1993年)、范金(1997年)、(1997年)、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1999年)等等。本文拟以清代进士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考察清代进士群体分布状况及其特征。 朝、咸丰朝,按照降序排列,、道光、399,名,,乾隆五81人,是清代进士人数最少的一次。,用坐标图表示,就可以得到《清代历朝进士平均录取人数曲线图》,图中横轴为朝代,纵轴为人数。 一、清代进士的时间分布 清代历朝进士统计表① 朝代及年限顺治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嘉庆25年道光30年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 开科次数 82152712155613 进士总数平均每科录取人数 30644088149953852821326910461588408826848 3831019417299161991 4235112171920912264173141423917 9朝260年112科114榜 将历朝进士总数,按照降序排列,依次是乾隆朝、康熙朝、光绪朝、道光朝、顺治朝、嘉庆朝、同治朝、雍正 可以看到,坐标图曲线大体呈W形,即三高两低的趋势。据此,把清代进士人数变化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顺治三年至顺治十八年(1646—1661)的8科。共取中满汉进士3064名,平均每科录取383人,远远高于平均值23917人。这是进士人数分布的第一个高峰期,单科人数最多的一榜就出现在这个时期,满汉进士多达449人,这也是清代科考中平均人数最多的时期,如果不包括100名满榜进士,则每科仍取中37015人,还是历科最高的。 第二阶段,自康熙三年至康熙六十年(1664—1721)的21科。共取中进士4088名,平均每科录取19417人,远远低于平均值23917人。这是进士人数分布的第一个低谷,这也是清代每科考中人数最少的时期。除四科外,其他每科人数都在250人以下。 第三阶段,自雍正元年至乾隆十年(1723—1745)的10科。共取中进士3131名,平均每科录取31311人,大大高 [收稿日期]2004212208 ),男,甘肃庄浪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文献及社会史研究[作者简介]李润强(1969— 62 于平均值23917人,每科人数大多在300名以上。这是进士康熙帝实行崇儒重道、稽古佑文的文化政策,重用科人数增加的第二个高峰期。甲出身的士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由进士一途入仕,具 第四阶段,自乾隆十三年至六十年(1748—1795)的22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于是,成千上万的士人参加到科考队科。共取中进士3753名,平均每科录取17016人,远低于伍中来。但是由于朝廷沿用康熙初年的进士中额,应考士平均值23917人。这是进士人数分布的第二个低谷,与第一子人数的急剧增加和会试中额的保持不变之间的矛盾,文个低谷不同的是,进士人数分布逐渐降低,乾隆二十二年化大省与边远省份进士人数之差的矛盾,都越来越尖锐。之前,均在200名以上,之后大多在200人以下,甚至乾隆康熙五十一年(1712),下谕旨:“近见直隶各省考取进士六十年递减到81人。出现了清代单科人数和每科平均人数数额,或一省偏多,一省偏少,皆因南北卷中,未经分别最少的一个时期。省份,故取中人数甚属不均。今文教广敷,士子皆鼓励劝 第五阶段,自嘉庆元年至光绪三十年(1796—1904)的学,各省赴试之人,倍多于昔,贫士自远方跋涉,赴试至51科。共取中进士12811名,平均每科录取25112人,略高京,每限于额,多致遗漏,朕深为轸念。自今以后,考取于平均值23917人。这是进士人数渐趋上升的一个时期,到进士数额,不必豫定,……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 ③ 了最后出现了清代进士人数增长的第三个高峰期,光绪朝酌定取中进士数额。”这个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地人数大大高于平均值,每科人数大多在300名以上,且比区之间的差异有所平衡,但更加剧了全国应试人数和中额较稳定。这个阶段,在上升过程中,还经历了一个跌荡的之间的矛盾。不仅进士中额总数没有增加,反而将文化大时期。道光朝中期和同治朝,进士人数有明显回落,不仅省的一些名额调剂给边远地区,使得文化发达地区的考试低于平均值,而且还低于嘉庆朝和光绪朝,每科在200名竞争愈加激烈,如这个谕旨执行之后的几科中,每科进士以下。这样,第五阶段在整体呈上涨趋势的同时,形成了人数仍然没有超过200名。一个近似U形的上升曲线。雍正帝即位之初,就着力解决应考士子人数的急剧增 进士人数五个阶段的变化,反映出了清代科举政策的,实行恩变化,以及科举与时局的密切关系。下面对这五个阶段的,,入榜取中……发展进行必要的说明。,,, 清初,统治者采用科举考试的手段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不仅要消解他们的反满的情绪,,,又取中落卷七十八名” )当年进士人数大幅度上升。此后的会试,进士人满族政权中来,因此,,各级官府,,数都有明显的增加,除雍正五年(1727),由于受文字狱的人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影响,科举大省浙江停会试,全国进士中额降到226名以度上,外(但这个人数也比康熙朝的多数科次人数要多),其余都情被重新引燃,,大部分汉族士在300名以上,最高达到399名。乾隆帝即位以后,仍然沿人,在稍事观望之后,纷纷加入科考。所以,在顺治帝在用了乃父的做法,进士人数增长的趋势一致延续到了乾隆位的十八年中,一边是科考名额非常充分,一边是应考者前期,这样,就出现了清代进士人数的第二个高峰期,应越来越多。自顺治二年(1645)以后,乡试数额不断增加,试人数和中额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而且又出现副榜,当年恩诏“直省乡试卷,有文理优长、经过康熙、雍正朝数十年的发展,社会承平日久,至限于额数者,取作副榜,与正榜同发”,顺治八年(1651),乾隆朝,官吏考选出现了严重的壅滞。一方面是社会稳定,恩诏乡试“顺天、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加中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积累下来了大批官吏;另一方面, ② 十五名”。会试人数除一科外,每科人数均接近400名,满族人士考选具有明显的优势,还有捐纳之类的异途等诸录取人数多于明末崇桢年间的进士人数,而且为了适应不多因素,对日益增长的科举正途的铨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断增加的应考人数,曾经两次打破惯例,加科考试。虽只响,这个问题也成为困扰清廷的一大难题。如乾隆三十年 (1765),皇帝曾说“举人选用知县,需次动至三十余年,有区区九科,但在清代九朝中,进士人数却排名第五,至 于平均每科录取人数,更是高居第一位。其壮岁获售者既不得及锋而用,而晚遇者年力益复就衰, ④ 顺治末年,经过入关后十几年的发展,清王朝统治进每为轸惜。朕常中夜思维,筹所以疏通壅滞之法”。其实,入相对稳定时期,科举制度已得到完全实施,3064名满汉不仅举人如此,进士授官也明显迟延,乾隆朝中、晚期,进士和更多的举人等,充实了各级官府,成为清王朝的官进士有迟至十年,方才授官者。吏或办事人员。官吏人员不足的状况得到了初步解决,每但是乾隆帝却偏偏认定了中额太多这个原因,他认为,科保持大量的进士数额,对年轻的清廷来说,不是特别需先中者尚未授官,新中者又层出不穷,“因查(乡试)每科要。成千的汉族士人进入官吏阶层,对满洲贵族的利益造中额一千二百九十名,统十年而计,加以恩科,则多至五成了一些冲击。顺治十七年,清廷对乡、会试数额予以裁千余人。而十年中所铨选者,不及五百人,除各科会试中减,“乡试照旧额减半”(同上),如浙江原来乡试中额107式外,其曾经拣选候选者,尚余数千。经久愈多,遂成壅 ⑤ 名,减至54名。受此影响,会试名额也随之减少,顺治十滞。”对于臣子一再要求增加中额的奏请,乾隆九年 (1744)八月,他下谕谴责,并不准再言增广中额之事:八年(1661)规定,“会试仍分南、北、中卷,照人数之多 寡,随时定额”。康熙初年,保守的鳌拜等人辅政,进一步“国家科目,岂为养老恤贫而设乎?若有造言生事者,是身取消了乡、会试副榜。实际考中的人员越来越少,大约连投宪网,国法具在,何能逃于天网哉?夫旁求俊义,本欲顺治朝的一半也不到。康熙帝归政之后,乡、会试的人数量能授官,若一味滥取广收,如何可得真才实济。现在解也偶然有增加,但数额极少,大约只有几名。这种科举政额已多,壅滞日甚,可作量为裁减之处”,并规定“嗣后如 ⑥ 策的变化反映在进士数额上,就是康熙年间持续出现了进有以加科广额为请者,必加以违制之处分,著为令”。在士数额的低谷,21科中有17科人数在210名以下。这种思路之下,进士中额一降再降,从乾隆十年以前的三 63 百名以上,骤降至乾隆十几年的二百余名,再降至乾隆二十几年的一百余名,直至乾隆五十余年的一百名左右,持续降低进士人数,甚至出现了清代单科最低的进士人数———81人。 另外,乾隆帝大兴文字狱,把限制科举中额视作惩罚汉族进士的一种手段,所以,每当出现与考官、士人有关的文字狱时,他总是要以废除某省乡会试来要挟、恐吓,把提高乡、会试中额看作对士人的一种恩典。所以,终其一生,没有大幅度提高乡会试中额,进士人数也没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平均每科录取17016人,不仅单科进士人数最低,而且每科的平均值也是清代开科以来最低的。 乾隆帝专制的文化政策,将每科进士录取人数降到了最低,不仅大批的士人沉抑科场,而且与清代大国的实际也不相符。所以,嘉庆帝即位之初,由于嘉庆元年(1796)这一科,同时兼正科和恩科两种性质,就借登极之吉庆,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乡会试中额,由乾隆六十年(1795)的111人骤增至144人。同时下令增加中额,“会试额数,俟礼部临期奏明人数,请旨酌量广额。乡试大省加三十名,次省加二十名,小省加十名,满洲、蒙古加六名,汉军加 ⑦ 三名。”自下一科,即嘉庆四年(1799)起施行。据计算,这次乡试加额,总共约340名左右,与此相关,进士中额也有明显增加,嘉庆四年取中进士220名。此后,一直至道光朝中期,进士中额都以嘉庆元年的数额为基础,有所增加,与乾隆朝相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但是,自道光中期之后,因,与时局有直接关系,,,同程度的影响()乡试年,有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北推迟至九月举行,浙江推迟至十月举行。咸丰九年乡试,又停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五省考试。咸丰十一年(1861),停考的省份更多,达到十省,几乎长江以南的地区都涉及,计有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江南、浙江、四川、河南和山东。同治元年(1862),又停考六省,包括云南、贵州、江南、四川、浙江和陕西。这些省份,不仅占全国的大半,而且多是科举大省,连续停试,势必减少了进士人数,出现了连续的回落。 太平天国之后,这些省份的乡试陆续补行,从同治四年(1865)开始,进士中额大幅攀升,直至光绪朝科举废除,基本每科进士都在三百名以上,形成了进士人数增长的第三个高峰期,也是最后一个增长期。这个时期,虽然国难当头,西方列强蚕食中国,朝野上下废除科举的呼声越来越高,朝廷也被迫采取一些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但是,广大士子对这种行将就寝的制度仍然热情不减,由此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在社会、士人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科举的观念,真可谓深入人心。 综观清代进士人数的时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1.清代进士人数分布呈不规则的W形。实际上由于雍正朝历时过于短暂,因此,又实际是两头高,中间低,即前期的顺治朝和末期的光绪朝高,康熙朝和乾隆朝低。这说明,科举被清廷当作控制汉族士人的工具,当朝廷需要得到汉族士人合作支持的时候,进士中额就高,当朝廷实行专制统治的时候,进士中额就低。 2.清代进士人数整体数量较少。与第一个特点相联系,由于进士人数经常徘徊于低谷期,所以清代进士长期保持在较低的人数上,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很低 的中额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这还没有考虑进清代人口总数的增长⑧。清代进士平均录取人数不仅低于宋代,而且低于明代。宋英宗之前,科举每年都可以举行,此后规定三年一贡举。明代是历朝进士人数最多的时期,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进士人数都保持在300名以上。 3.清代进士人数随皇帝的更换而有较大变化。清代九位皇帝大都有自己的科举政策,一般皇帝更替之后,进士人数都有明显的调整,可谓一朝天子一中额。以上五个阶段大多以皇帝来划分,也反映出了这个特点。这说明不同时期的士人中式的难易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有一定的差别,顺治、光绪两朝最易,康熙、乾隆两朝最难,所以,士人讽刺、攻击科举制度的文章和小说也多出现于考选最难的这两朝。 4.清代进士人数多寡较明显地受时局变化的影响。由于会试是从各省的举人中产生,各省局域性事件或国家的重大事件,都可以对进士数量造成影响。如雍正朝的文字狱“查嗣廷案”、咸同朝的太平天国起义及八国联军侵略,都直接影响了进士人数的多寡,科举制度的实施。 。从,,每科大多,科———光绪三十年甲辰)人之多,这说明,迫于急剧变化的,举,这与宋、明科举制度因政权被推翻而自然停止有所不同。同时也说明,由于科举的悠久历史和它在封建社会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直至废除,其惯性不减,仍在士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然,它的终结,使清王朝失去了一大政治支柱。 二、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 清代科举,承明制分省取士。从州县学到乡试,都有一定的限额,如县学学额,按照顺治四年(1647)规定,大县学额四十名,中县三十名,小县二十名。乡试各省的中额也有严格的规定,如顺治二年(1645)开科举之初,定各省数额,顺天168名,江南163名,江西113名,浙江107名,湖广106名,福建105名,河南94名,山东90名,广东86名,四川84名,山西79名,陕西79名,广西60名,云南54名,贵州40名。后来,各省的乡试数额,都是在这次中额的基础上增减而成。 与此相联系,会试中额也有地域的差异。从顺治九年(1652)开始,效仿明朝,会试分南、北、中卷取士,并规定了当年的会试中额,其中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和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徽州、宁国、池州、太平、淮安、扬州十一府,广德州等为南卷,取中233名。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和顺天、永平、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八府,延庆、保安两州,奉天、辽东、大宁、万全等处,为北卷,取中153名。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四省和安庆、庐州、凤阳三府,滁州、徐州、和州等处为中卷。取中14名。另外,与明代不同的是,还有满汉分榜,即满洲、蒙古和汉军另定中额。 可见,清代会试最初是有定额的,但由于每科会试参加考试的举人人数预先并不确定,所以这种考前预定中额的做法,有时不符合实际。顺治十二年(1655)作了修改, ⑨ 规定会试中额,“不得豫定南北名数”,体现出选拔人才的 64 灵活性。从此预定中额的办法就被取消了。因此,清代除西只有2名,云南一个也没有,即使考虑战争等干扰因素,顺治朝的两三科外,会试都是不预定中额的。后来,顺治、它们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悬殊的。这个方法沿用了数十年,康熙两朝对地域分合和中额多寡都有过调整,但分省取士直至康熙末年。制度越来越严格和明确。这些变化,直接关系到进士人数康熙五十一年(1712),下谕旨:“近见直隶各省考取的地域分布情况。进士数额,或一省偏多,一省偏少,皆因南北卷中,未经 那么,礼部确定各地会试中额的依据是什么呢?分别省份,故取中人数甚属不均。……自今以后,考取进顺治十二年(1655)规定,会试“每科临场,照各省士数额,不必豫定,俟天下会试之人齐集京师,著该部将应试举人名数多寡,随时分配中额”(同上)。这就说明,各省应试到部举人实数,及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应考人会试中额是按照各省当年参加考试的举人的数额来定的,数,一并查明,豫行奏闻。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 ⑩ 一般考试人数多,那么必然就贡士、进士人数多。这样,省酌定取中进士数额。”那些乡试中额多的省份,毋容置疑,每科参加会试的人数这种进士中额的分配方法,以直省为单位,既考虑到就多,即乡试人数直接决定进士人数。了各地区文化差异,同时兼顾到省份大小、人数多少,是 这个规定注重考试的公平性,但忽略了地域文化水平一个较为全面的制度。但是,这种方法与前面的制度相比,的差异。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差异,各省的教育水平相去在不增加进士中额的前提下,对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士子比甚远,从一开始乡试名额实际差距很大,如上文江南和贵较有利,对科举大省的士子却有所限制,有可能使考试竞州之间,进士中额相差四倍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争更加激烈。此后,边远地区的进士中额比例有所上升,化大省举人的底数会越来越多,被选中进士的数量也会越进士人数也有所增加。这个制度虽经历朝修改,但仍沿用来越多,到一定时期,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的进士可能每至清末。科只有几个,甚至一个都没有,这会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在明确清代分省取士的制度之后,再来统计各省进士文化的差异,造成边远地区文化更加落后。如在推行这个数额,,制度的顺治年间,江南进士多达564名,四川有15名,广特点?λ 顺治 直隶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陕甘山西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辽东八旗总计 4324363018311841929716925018930153420141563064 康熙 498200178429311190268191446191284631251224088 雍正 16143183115991058160816939316917482910921499 乾隆 216697540301359282228311212128159252102129129291795385 164263223156210133121141126102881066711798201782821 2631663002651502681691381431351061081399111995262753269 926939877446799594474331493627362912611046 同治 135124761081228211810895587268717972424417971588 光绪 307318215302273269273217290132184178181206164156143402404088 总计 270129201189280818951399226016931385143112217267631012570693599183140026848 1.地域分布持续不均衡。 清代各省的进士人数,按照降序排列,依次是江苏、浙江、直隶、山东、江西、河南、山西、八旗、陕甘、湖北、安徽、广东、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和辽东。 65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省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差距较大,的1015%,而杭、嘉、湖三府就高达1761名,为全省总数造成进士人数分布明显不均衡。的6217%,为全国进士总数的616%,也就是说,全国每 总体来说,南方超过北方,沿海超过内陆和边远省份。100名进士中,就有将近7名来自杭嘉湖地区,浙江一半以如以传统的淮河为界,南北之比为41∶59,接近2∶3,即每上的进士,来自杭嘉湖地区,比整个河南省的进士人数还十个进士中,北方有4名,南方有6名。沿海的直隶、山多。但严州、处州等府的进士人数,与这三府相比要少得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进士,占全国进士人数多。杭嘉湖地处浙北,邻近江苏,不但是浙江文化繁荣之的几乎一半,为4818%。地,而且也是经济富庶之地。 从省份来说,江苏、浙江两省进士人数最多,分别占另外,在这三府的各州县中,进士分布也有明显差异。全国的1019%、1015%,合计占全国总数的2113%,比1/5如杭州府,主要集中在钱塘、仁和二县和海宁州,嘉兴府还要多,即每100名进士中,出自江南地区的就有21个人。集中于嘉兴、秀水、嘉善、平湖和桐乡,湖州府集中在乌最少的省份是云南、贵州,分别仅占全国进士总数的程、归安和德清等县,而其他县则很少,有的县竟然一名216%、212%,即每100名进士中,来自云南、贵州两省进士也没有。其中钱塘、仁和、嘉兴、秀水、乌程、归安的,还不到5人,云、贵两省与江南地区相比,比率为1∶都是附郭县,嘉善、平湖又与江苏松江府为邻。414。从浙江的进士分布可以发现,进士人数地域分布的不 而且,进士人数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在整个清代历史上均衡,主要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既与地区的文化积累有关,是持久的,如雍正年间,云贵与江浙进士的比率是1∶415,又与这一地区近期的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文化教育水平越乾隆年间,云贵与江浙进士的比率是1∶317,约一百年后,高,经济越繁荣,交通越便利,这个地区的士人可能更易至同治年间,其比率是1∶217,但并非说云贵地区文化教育于考取进士。这都体现出科举与文化、经济之间的必然联 λ?? 已接近江浙地区,因为这其中还包含其他的因素。清代进系ξ。士的地区差异,折射出文化教育的长期性,自古以来,要2.提高某个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清代进士地域分布不均衡,不仅体现在不同省份之间,,,而而且在同一省份的内部也是如此。以浙江杭州、嘉兴、湖,,随着进士录取人数 ωλ?? 州三府为例,清代杭、嘉、:的增加,,沿海科举大省进 。 清代进士人数,从嘉庆朝开始,进入第三个高峰期,杭钱塘仁和统计 每科的进士录取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内陆、州 339379530892边远省份增长快,沿海省份增长较慢,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与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其实从上文云贵与江浙进士的比率由雍正年间的1∶415,上升到乾隆年间的1∶317,再上升到嘉嘉兴秀水嘉善平湖桐乡海盐石门统计 同治年间的1∶217,已经可以发现这一变化。兴 83859274646231491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个现象,这里以浙江和四川为例,进行比较,其中每省的第一行数据是本省的进士总数,第清代湖州府进士统计表 二行数据是本省进士在全国进士中所占的百分比,本表的湖乌程归安德清长兴武康安吉孝丰统计 最后一列是本省进士的总人数及其在全国进士中所占的平州 1081536536970378均比例。 清代浙江共十一个府,考取进士2808名,为全国总数 ψ?? 清代浙江、四川两省进士人数对比表λ 朝代 浙江四川 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顺治 301101215015 康熙 567131961115 雍正 183121231211 乾隆 6971219159310 嘉庆 26391388311 道光 300912108313 咸丰 8781349417 同治 10861871415 光绪 302714181414 总数 28081015763219 浙江进士人数经历了一个高起点、上升到高潮、再下降的过程,其中从顺治朝高起点开始,至乾隆朝是上升、高潮期,这期间的百分比,高于浙江在全国的平均比率,即1015%。嘉庆之后属下降期,其比率越来越低于平均比例,说明浙江进士在全国的比例逐渐降低,同治年间最低,仅为618%。与此不同,四川进士人数经历了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而且,从乾隆朝开始,本省进士在全国的比例都高于其平均比率219%,也就是说,从清代中叶起,四川进士人数属于持续快速增长期。江南的另一科举大省江苏,情况与浙江相似,云南、贵州与四川相似。所以,可以说,清代后期增长的进士数额,主要体现在内陆、边远省份进士人数的增长。 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西方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起义,对沿海经济、文化形成较大冲击,对这些地区的科举考试也有很大影响,致使科考停止、延期或借闱他省,士子或逃亡,或无暇顾及举业,不能如期赴考。 二是为对付西方侵略战争和国内的太平天国战争,清廷需要支付巨额的军饷,其中一个来源就是从民间捐纳;ζλ??;两,加文武乡试永远定额一名”;三是内陆及边远省份,充分利用清廷兼顾全国的科考政;{λ??;科仍另编聿左字号,照旧取中;四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士人进入了儒商的;五是文字狱的负面影响;3.科名盛于江南地区;清代进士仍有三甲之分,其中三鼎甲称“赐进士及第”;清代共112科114榜,这些巍科人员也 廷需要支付巨额的军饷,其中一个来源就是从民间捐纳。清廷对地方捐输军饷的鼓励政策之一,就是增广地方的乡试中额,而内陆及边远省份由于远离战场或受战争的影响不大,捐输军饷较多,增广的乡试中额也较沿海地区为多,如咸丰三年(1853)规定,“凡绅士、商民捐资备饷,一省至十万两,准广该省文武乡试中额各一名”,捐银达三十万 ζλ?? 两,加文武乡试永远定额一名”。山西、湖北、湖南、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因捐饷,乡试中额都有增加,相应地进士人数上升。 三是内陆及边远省份,充分利用清廷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文化教育水平有所提高,读书人数也有增加,士子逐渐适应了科举考试的规程和技巧,考试的竞争力也有所加强,相应地进士人数也有一定的增长。朝廷特别保证这些地区的乡试中额,另编字号,单独录取。如嘉庆二十三年(1818)谕旨称:“甘州、西宁二府,地当边徼,近年涵濡教泽,应试人数日增,著加恩将甘州、西宁二府,即照宁夏、榆林丁字、木字号之例,一科与通省士子合试,一 {λ?? 科仍另编聿左字号,照旧取中。” 四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士人进入了儒商的行列。由于文化发达地区的科举考试,较其他地区考中更为艰难,于是一些士人在科考连年不获的情况下,为了生计,转而亦儒亦商,有的干脆放弃科考,以行商为业,造成了士人流向商人阶层,导致了进士人数的降低。 五是文字狱的负面影响。雍正、主要针对汉族士人和官吏,,“查嗣廷案”、区称作“,名,轻者发配,,有时为杀一儆百,还以停止乡会试,打击了一部分士人的科考积极性。 3.科名盛于江南地区。 清代进士仍有三甲之分,其中三鼎甲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与会试的第一名会元,这里统称为巍科人物,他们皆为士人中声名之显者,在进士地域分布中是一个重要的指数,有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清代共112科114榜,这些巍科人员也各自有114名。其中江南共有状元78名,为全国的6814%;榜眼62名,为全国的5414%;探花73名,为全国的6312%;传胪68名,为全国的5916%;会元81名,为全国的7111%。而这三省进士人数为全国进士的2518%。也就是说,江南以全国1/4的进士夺取了全国将近2/3的巍科名额,充分说明了这一地区进士在全国的份量。 |?? 清代江南巍科人数统计表λ 会元 江苏浙江安徽总计百分比 40329817111 状元 49209786814 榜眼 26297625414 探花 42264726312 传胪 272912685916 统计 184136413616313 为了更集中地说明问题,下面以状元为代表,分析其分布情况。下表是江南三省状元历代分布表: }?? 清代江南三省状元历朝分布表λ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总数江苏浙江安徽 510 1640 310 1293 313 322 121 400 200 49209 6010958010170661715146814 ,10名,江浙,60%(如果不包括2名满榜状元,比率%);康熙朝共有状元21名,江浙就占去了20个,几乎囊括全部,比率为9512%;雍正朝共5名状元,江浙也占去其4,为80%;乾隆朝共有状元27名,江南占去其中24名,为8819%;嘉庆朝共有状元12名,江南占去其中7名,为5813%。自嘉庆朝以后,江南状元在全国的名额逐渐降低,咸丰朝有所反弹,5名状元,江南又占其4,光绪朝最低,仅2名,占全国13名的1514%。 因此,如果仅从状元的人数来说,康乾盛世的文化层面,其实可以简略地称为江南的文化盛世。江南文化的发展,代表了这个时期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是其文化的浓缩,清代许多文化现象都发生于斯,发展于斯,正面的如大型图书的修纂、乾嘉考据学派、清代小说,反面的如文字狱,都与这一地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历史的偶然。 为了进一步更具体地说明清代江南状元在各府及分县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府县进士总数的关系,特制作了下面 λ?? 三张表~。 清代江苏状元各府分布表 各府状 元总数各县状元人数分布 苏州府24长洲8吴县7常熟4元和3昆山2 常州府7武进3无锡2阳湖1金匮1 太仓州5嘉定3镇洋1太仓1 江宁府4江宁2溧阳1上元1 镇江府3金坛2丹徒1 扬州府2仪征1宝应1 通 州2通州2 松江府1金山1 徐州府1徐州1 进士总数 657645179311211未计未计未计未计 67 清代浙江状元各府分布表 各府状元总数各县状元人数分布进士总数 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绍兴府宁波府56432仁和4钱塘1 892 归安3德清2乌程1 378 秀水2嘉善1海盐1 491 会稽2山阴1未计 鄞县2 未计 清代安徽状元各府分布表 各府状元总数各县状元人数分布 徽州府4休宁2歙县2 安庆府3太湖2桐城1 凤阳府1寿州1 泗 州1天长1 也就越多,考出状元的可能性越大,二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一个地区,一个省,进士人数越多,被选中巍科的机会也就越大,三鼎甲的人数也就越多。 不仅江南如此,其他省份的情况也符合这一结论。再就进士第二名榜眼人数分布来说,除浙江、江苏居前列外,按照降序,以下依次是江西10名,直隶、安徽各7名,福建6名,山东、湖南、湖北各5名,广东4名,河南、满洲各2名,陕西、山西、四川、广西、宗室、汉军各1名,大体上与各省的进士人数多寡的排名是一致的。这也说明,科举考试到了清代,尽管有诸多弊端,但其考试程序是自成体系的,考选制度是较为严格的。一般流行的所谓科举考试取中只是“撞着法”的说法,对某个士子个体是可能的,但对整个地区乃至一个省的士子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科举制度在选拔程序上的公正严格。 (西北师大“知识与创新工程”———“明清文学的文化学研究”科举部分的系列论文) [注 释] 以上三表说明,一个地方进士人数越多,巍科人员人数 ① 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历朝《清实录》、《清代文献通 考》及其《续录》、《清史稿》等。最后一行,是以上各行数据的统计值,其中260年,是指清代实行科举制度的时间,非清帝实际统治时间。② 《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③ 《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年。④ ⑤ 。⑥ 袁世凯、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 折》引。⑦ 《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乡试中额一》嘉庆元年。⑧ 参见《续文献通考?选举》、《续通典?选举》和《宋史? 选举志》、《明史?选举志》等文献中的相关数据。⑨ 《清会典事例》卷350《礼部?贡举?会试中额一》。⑩ 《清会典事例》卷348《礼部?贡举?乡试中额一》。?λ?? 清代《进士题名碑录》、何炳棣《明清进士与东南人 文》(《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笔者有所补正。ωλ?? ,期。ξλ??—,《历史档案》,1997年4期。ζλ?? 清杜受田编《钦定科场条例》卷24,光绪十三年刻本。{λ?? 《清会典事例》卷349《礼部?贡举?乡试中额一》。|λ?? 本表依据清代历朝《进士题名碑录》而成,由于安徽 曾长期与江苏合闱,故也归入此表中。最后一列,是江南三省巍科人员在全国所占的百分比。}λ?? 本表依据清代历朝《进士题名碑录》而成,又参考了 有关地方志。本表最后一行为江南三省状元在全国所占的百分比。~λ?? 本表数据,来源于清代《进士题名碑录》及清代杭嘉 湖地区进士统计表。这里各府的进士总数与台湾何炳棣统计数据有出入,可能是因对清末近代各府下属县的认定不同所致,这里取大陆研究者的数据。另外,状元人数低于3人以下的府县,进士总数未作统计。 AStudyofJinshi(进士)’sTimeandSpace DistributioninQingDynasty LIRunνqiang (CollegeofLiteratur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PRC) [Abstract]ThenumberofJinshichangedwiththechangeofimperialexaminationpoliciesandpoliticalsituationinQingDynasty.Inthisperiod,thenumberofJinShiwascomparativelylessinthehistoryofimperialexamination.Thankstothehistory,economicandculturefactors,JinShi’sspacedistributionwasunbalanced———thereweremoreJingshisinsouthofYangtseriverthantheywereinland.AfterMidQingDynasty,theitsnumberinlandincreasedwhileitsnumberincoastalareasdecreased.Thiswastheresultofexaminationpolicywhichgavedueconsiderationtothewholecountry,andalsoshowedtheeducationimprovementinland. [Keywords]QingDynasty;Jinshi;timeandspace;distribu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