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郭世平书法讲座:解析《李邕麓山寺碑》(讲解+示范)

 孤月楼 2018-02-19
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唐李邕撰并书。唐开元十八年(七三○)立。二十八行,满行五十六字。据《金石萃编》所载:『碑高丈七寸八、宽五尺三寸八。』额面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
李邕(六七八——七四七)字泰和。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开元中为官汲郡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后摆脱其形迹独创一格,有『书中仙手』之誉。李邕一生勤于临池,平生书碑有八百通之多《麓山寺碑》亦是其中的一件行书杰作。
行书入碑始于唐太宗,此举打破了历来篆、隶、楷入碑,而行书莫入的局面。但真正以行书入碑,并以行书名世的是李邕。李邕的行书取法王字,却富有自己的个性。在用笔上。此碑硝峭利动健,迅疾跌荡,不同于王字儒雅散逸,恬淡洒脱;在结体上,他注重宏构,不斤斤于点画的位置经营,这同王字偏重精巧,讲究精微处的承接呼应显然是有差异的。要言之,王羲之的行书是在险绝之中保持着动态结构的平稳,有一种湿润疏朗的风韵;而李邕的行书结构更为欹侧,造险生奇,笔势开阖幅度大,恰如董其昌所评:『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可谓是行书豪放派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其书对后世颜真卿、苏轼等书风的形成,无疑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郭世平,字树屏、号自在、天一草堂主人;师从刘炳森、王遐举、薛夫彬等名家、学书不辍三十余年,书法传统功力深厚,擅长隶书、草书,常以篆隶笔法入草,自成一体,独具风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入研究书法与健康养生、书法与人生、书法与性格磨练等理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书学思想,并另辟蹊径,提出“势书”概念。通过主持编辑多媒体杂志《书画印坛》工作,长期致力于国际书学交流与传播,学生遍布国内各省市及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加拿大、美国等海外国家,作品多被来自德国、台湾、美国等收藏家收藏。郭先生曾任报社编辑记者、影视编导;现任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函授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主任、教授、《书画印坛》多媒体杂志主编、天一国际书道会常务会长、中华文化媒体频道艺术总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