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致瘾 B·J·福格不像是可以引领震惊硅谷运动的领导者,他比一起工作的企业家平均年龄还要大一倍,但他是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在他的学生眼里,他精力充沛,想法离奇,一心埋头于变技术为益处的研究,如:以前,他就开设了关于以产品制造推动和平发展和以行为设计来联系自然的课程。但是,每一堂课他总会首先介绍他标志性理论框架:福格行为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这个模型揭示了驱使人们行动的三要素:动机(motivation)、触发器(trigger)和能力(ability)。 实际上,它同时也解答了困扰硅谷众多产品设计师已久的难题:怎么保持用户的回头率?具体而言,假如你是脸书的用户,并且在手机上安装了它的应用程序。当你想确认自己上传到脸书上的照片有没有得到点赞、成为话题时,脸书的推送信息无疑就是促使你点开的触发器,而通过手机又可以立马去证实,所以这时你就会毫不犹豫地点开屏幕上的脸书。 这个模型的拥护者,包括埃亚尔在内,都相信它十分万能。“当你明白人们的内在触发器是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尽一切地去满足他们,”埃亚尔说道,“比如说,当你感到寂寞,我们可以帮你联络朋友;当你觉得无聊,我们可以给你提供娱乐方式。” 但与此同时,不少评论人士也批判脸书一类的公司是在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俘获人心,特别是那些以广告为生的公司,对于他们来说,用户越花时间在他们的应用上,就意味着越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如此一来,应用设计者只会一味地获取最大化利益,并不理会广告内容是否适合用户。 对此,技术研发者也毫不掩盖这种在技术上控制用户的做法,而特里斯坦·哈里斯(同样也是福格研究室的毕业生)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他也牢牢地把握住这条法则,并运用到极致。在2012年,还在为谷歌效力的他就就此做了一场多达144张PPT的展示,主题为“呼吁尽可能减少分散并尊重用户注意力”。其中,他不仅指出即使像信息推送这样的小程序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极大地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还判定出这些要素会是公司的毒瘤,需要去除。当时,在场有超过5000名谷歌高层听取了他的展示,而且它也成为哈里斯的升职跳板,令他一跃成为谷歌首位产品伦理设计师。 但哈里斯在2015年离开了谷歌,之后,他一直致力于将有关说服式设计的话题拓展到美国山景城(硅谷主要地区之一)以外的地方。“来自少数几家技术公司的少数员工,居然可以控制10亿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他在斯坦福大学最近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如今,脸书、YouTube的用户数量甚至比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数量还要多。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问题能比这个更迫切、更需要得到重视。” 哈里斯通过他的倡导组织“有价值的时间”(Time Well Spent)来践行这个理念。该组织常对技术行业进行游说,倡导技术与社会幸福协调一致。三年后,他的倡导运动终于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以脸书为例,它最近对动态消息算法进行了调整,用户会优先接收到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朋友和家人的最新动态),最后才是不费脑力的网络消息(例如病毒式传播的视频)。创始人扎克伯格曾在脸书官博上表示,2018年脸书的首要任务之一是要“确保用户在脸书花的时间都是有价值的时间。”他甚至说道,哪怕这是建立在用户活跃时间减少的基础上。 脸书这个想法恰恰说明,公司可以通过重新设计来降低产品的粘性——或者至少,他们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尝试一下。设计师们都是套用这个模型,将我们与手机牢牢粘在了一起,那如果我们通透了其中道理,也许也能找到脱身的方法。 找寻解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