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识相”和“懂事”的说法,哪些会让人细思恐极?好奇心研究所

 昵称535749 2018-02-19
  • 关于“识相”和“懂事”的说法,哪些会让人细思恐极?| 好奇心研究所

城市

关于“识相”和“懂事”的说法,哪些会让人细思恐极?| 好奇心研究所

李哲16 小时前
295

大部分情况下,关于“识相”和“懂事”的说法变得令人害怕的原因在于“谁有资格对谁做出这样的要求”。

“识相”和“懂事”的说法,一些时候可以和“有眼力见儿”、“高情商”联系起来,日本工作室 EmbeddedArts 在同名游戏中曾经用“阅读空气”来概括这种能力,包含明白事理、知道依据别人的反应行事、能从别人角度想问题之类意思。在人际关系中,这些都可以算是值得称道的品质。

不过现如今,人们似乎不完全觉得“识相”和“懂事”是好事,在一些场合听到它们的时候会觉得厌恶甚至害怕。

让人如沐春风和细思恐极的区别在哪?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好奇心研究所发起了一个名为“你觉得有哪些‘识相’‘懂事’细思恐极?”的开放式调查,收到了 4453 次表态。我们发现,那些令人恐惧的“识相”和“懂事”可以拆解为下面这几个类型。

劝人忍耐,把忍耐当成一种美德

一部分让人觉得恐惧的“识相”和“懂事”意味着和“权利意识”对着来,不管是不是自己应有的权利,都以忍气吞声为上:

  • 受到的伤害已经产生了,追究责任也弥补不了,所以不追究就是聪明、懂事,“被教授性骚扰已经成事实,拆穿两败俱伤,不揭发还能拿高分和推荐信”;
  • “别人都忍受得了你怎么就忍受不了”“这么小的事情你怎么就不能忍”,这些别人都能忍的小事,覆盖范围从价格虚高的学校饭堂到大摇大摆违反法律压榨员工的公司;
  • 提出问题的人可能被“枪打出头鸟”,所以要识相,不要当那个提出问题的人,等着看别人先忍不住去提。

过度为别人考虑,忽略自我

懂得察言观色可以是一种美德,毕竟换位思考的本领并不好学而且很重要。但没有掌握自我和别人的平衡,把重心完全放在以别人为出发点考虑事情,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最终完全牺牲了自己甚至最终也没给别人带来什么益处,这样的“识相”和“懂事”实在是没什么意义。它们出现在这些情况下:

  •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懂事,就连心情不好想找个人讲话,都是想太多了、无理取闹,最好是自己憋着不和任何人倾诉;
  • 在一方毫无地位和尊严可言的恋爱关系中,贴心懂事就得是“不在我工作的时候打扰我,不胡闹不任性”,或者一方对另一方坏脾气的无条件包容;
  • 跟长辈或领导聊天,择其爱、顺其好就是懂事,自己的真实意愿无所谓;
  • 把“没关系的,我自己可以”的挂在嘴边,习惯了之后都不去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
  • 日常生活中伪装和压抑自己真实的性格,越活越不像自己。

把拒绝当不尊重和不礼貌

在“不听话=不懂事”的立场下,“识相”和“懂事”被简单粗暴地等同于不愿拒绝,不敢说不,否则就是不省油的灯、挑事的“刺儿头”:

  • “嗯,好的”“你什么都对,我什么都错”被当作相处中的礼貌,实际是在扭曲条件下的一次次妥协;
  • 男友说什么女友都同意,把女性的不会拒绝当做贤淑懂事;
  • 酒桌上的“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 特别是那些打着“我是为你好呀”旗号的要求,更不能拒绝。

更可怕的还是盲目认同现有的规则

我们之前讨论过不少关于“变成大人”的问题,虽说现实生活中,有人把识相、懂事和成熟联系起来,不过实际上,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周遭世界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既有规则。这些识相懂事其实是犬儒主义的一种表现:

  • 父母用孝顺二字来对孩子实行道德绑架,把愚孝当懂事;
  • 教师节给老师送礼,还要参加他们在外面开的私人辅导班,否则被冷嘲热讽了还是因为自己不识相在先;
  • 要过安稳的生活,所谓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外面漂着,都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表现;
  • 什么年龄该干什么年龄的事儿,年过 30 了赶紧找个人结婚,要懂事。

在调查中,得到最多赞同的选项是“父母一吵架孩子就显得很乖,大人把孩子的恐惧和讨好称为懂事”。还有人说“沉默来自于恐惧,顺从根源于无奈”。的确,令人细思恐极的识相和懂事经常出现在这样的关系中: 大人和孩子、上级和下级、老师和学生、男性和女性,“不懂事”、“不识相”成了一方控制另一方的语言工具。

题图、插图来自:Giph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