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上)

 如影徐行 2018-02-20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

主讲人:樊毅

大家好,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安格尔所处的时代。

安格尔(1780-1867)出生在1780年,去世于1867年。作为一个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画家,他是很高寿的。

这个年代对应于我们国家是清朝。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60年,圆明园遭到了焚毁。在法国,安格尔所处的时代也是非常动荡的,也是西方艺术上波澜起伏、各种流派相互交织的一个时代。

安格尔九岁的时候,法国巴黎爆发了 大革命,革命群众攻占了巴士底狱,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之后的十年,巴黎爆发了三次革命。各个革命派别先后上台,有雅各宾派、吉伦特派。画家们也用他们的热情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洪流中,安格尔的老师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代表。

(法国大革命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人权与公民权宣言》  photo par 木头1018 于法国巴黎Carnavalet博物馆 2010年10月22日)

 

(《网球场宣誓》雅克-路易 大卫,象征着法国大革命继续发展   photo par 木头1018 于法国巴黎Carnavalet博物馆 2010年10月22日)


大卫的名作《马拉之死》就用新闻的、写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他还有很多名作留下来,比如《拿破仑一世加冕大礼》、《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安格尔后来师从于大卫。大卫作为新古典主义的旗手,安格尔就成为继承他的新古典主义的中坚力量。

 

左上:马拉之死

左下:拿破仑加冕礼

右: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常称: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下面呢,我就按照安格尔的生平来介绍他这次展出的作品。

 

 图1 安格尔画的父亲

 

安格尔有七个兄妹,他是老大,从小就展现了非常好的艺术天赋,这也得益于他的父亲。这幅图是安格尔父亲的画像,是安格尔二十四岁时为父亲画的。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非常英俊和蔼。安格尔的父亲是家乡蒙托邦著名的设计师和和雕塑家,在音乐方面也非常有造诣。从安格尔六七岁开始,就对他进行了早教,教他绘画、拉小提琴。下面这幅图是安格尔九岁时完成的素描作品。

 

图2 尼俄柏(安格尔9岁素描作品)

 

这是一个石膏像素描。小孩子刚开始学画一般不会做人体写生,因为要避免人体的头发、嘴唇这样的颜色。而石膏像只有黑色和白色,有阴影的变化,所以小孩子开始写生都从石膏像开始。这幅石膏像凸显了安格尔在绘画上的天赋,画的轮廓分明,明暗处理也非常清晰。

 

这座雕塑的名字叫尼俄柏。尼俄柏是古代底比斯王后,一共生了七个女儿和七个儿子,是一个非常高产的母亲。可是当时她所在的城市的民众却祭拜勒托,把勒托作为生育之神。勒托是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的母亲。尼俄柏阻止众人祭拜勒托,让她非常气愤,于是命她的儿子阿波罗用箭杀死了尼俄柏的十四个孩子。尼俄柏的丈夫为此悲伤而死,尼俄柏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因为她自己的狂妄无知造成了家门不幸。宙斯非常可怜她,就把她流放回家乡吕底亚,就是现在的土耳其,把她变成一座喷泉,喷泉中涌出的就是她的泪水。

 

安格尔九岁就展现了他的绘画天赋,十一岁就考入了图鲁兹雕塑艺术学院,从此离开家乡到外面开始他的学习和旅居生活。这个时候,老师已经发现自己教不了他,就对他父亲说尽早把他送到巴黎。所以安格尔十七岁时来到巴黎,进入了大卫的画室进行学习,后来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就是当年的皇家美术院校学习。

 

安格尔二十岁时参加罗马艺术大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当时的罗马大奖(le Prix de Rome)是所有学艺术的青年人梦寐以求的一个奖项。因为从路易十四开始,得到罗马大奖第一名的青年可以免费到意大利去深造四到五年,费用由皇帝出资,后来共和国成立以后就由政府来出资。最初参加罗马大赛还有另外的条件,就是必须是未婚男性公民,且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第一次参加这个大赛的安格尔就崭露头角,得了第二名,当时获得第一名的是他的同门师兄,是大卫的另外一个弟子。因为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拿破仑免除了他的兵役。第二年,他就凭借另外一副历史题材画《阿伽门农的使者》,获得了罗马大赛的第一名。

 

图3 阿伽门农的使者  (图片来源:网络)

 

但是当时拿破仑在欧洲四处征战,政府没有这笔钱资助他去意大利,所以他拿到罗马大奖第一名之后,在巴黎呆了五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卢浮宫因为革命的成功已经变成了一个博物馆,当时巴黎的高美也在这里开办学校。他得以在卢浮宫进行临摹,这也完成了他的恣意追求艺术的心愿。当然,为了谋生他也接受委托人的肖像画订单,还给出版商画插图。当时他的肖像画已经小有名气,他给父亲画的这幅肖像画就是他得了罗马大奖第一名之后的作品。下图的两幅画是德沃赛夫人肖像画,都是这次展览中的展品,其中的素描是安格尔亲笔所绘,油画是别人对他原作的临摹件。

 

 

图4 德沃赛夫人肖像(素描草稿)

 

图5 德沃赛夫人肖像(临摹)

 

这次展览的展品都来自安格尔故乡蒙托邦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收藏了安格尔数千幅素描手稿,这是其他博物馆不能比拟的。我们到国外去旅游,可能会到卢浮宫、美国国家博物馆,或者到大都会或者大英博物馆。我们看到的是扑面而来的众多的巨幅作品,未必能够看到这些画的创作过程。这次“安格尔的巨匠之路”展览,却让我们仿佛站到大师身后,悄悄看他作画。

上图:蒙托邦 在法国的地理位置

下图:蒙托邦安格尔博物馆 Musée Ingres

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看这两幅图,上图是下图的素描稿。可以看出素描稿上打了很多格子。这些格子就是画家为了画成油画的时候,把它进行等比例放大,这是当时绘画的一种技巧。在这个肖像画中,安格尔精心强调了自己所崇尚的古典主义的美感。整个画面被大的几何构图分割,但又用了非常多的弧线,比如她的发际线、肩部、领口、颈部的项链,还有弯折的肘部、弯曲的椅背等,都弱化了几何分割的刻意,使画面柔和了许多。


 安格尔的肖像画是非常著名的,其特点是非常细腻,尤其是女性的面貌非常的柔美,很有透明感,凸显了肌肤的细腻。

 

同样是表现古典主义,安格尔和他的老师大卫虽然都非常重视素描,重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但是后来他和大卫在艺术追求上有非常大的分歧。大卫在教导学生时认为要直接向古希腊人学习,古罗马的艺术不过是在模仿古希腊的传统。安格尔却认为古罗马的艺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提高,所以他对古罗马的艺术更加感兴趣。

 

大卫认为伟大的题材是绘画的全部,所以大卫传世的作品都是有宏大场面的历史题材画作。而安格尔却认为所有艺术的意义是重现自然的理想之美,题材是通往艺术的道路。在这个方面他和大卫有了比较大的分歧,因为大卫认为题材是主要的,线条和色彩都是辅助的,线条只是物体的轮廓,安格尔却认为线条是流畅的旋律,线条会伴随着绘画者的感情跌宕起伏,不需要借助任何色彩就可以把感情寄托在这些细细长长的线条之中,挥洒自如。而色彩只是从属。

 

此外,大卫的作品继承了之前巴洛克的风格,明暗对比非常强烈,安格尔却认为这样缺乏细腻的层次,比较简单草率。所以安格尔所画的肖像画,都似乎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雾霭之中,显得肌肤非常透明,而不是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表现轮廓,安格尔形成了自己的肖像画风格,而后也以肖像画著称于后世。

 

在巴黎停留五年之后,安格尔终于接到了赴意大利留学的通知来到罗马。作为一个公派留学生,他每年除了要往巴黎寄回他的作业之外,为了维持更好的生活,他也接受委托人的订单。刚才大家看到的德沃赛夫人肖像画就是他到意大利不久后接到的订单。之后,他又接受了拿破仑妹妹,也就是那不勒斯王后的委托,画了他最著名的巨幅作品《大宫女》。这次展出了一副大宫女的临摹版,是安格尔收藏作品,现存于蒙托邦博物馆。

 

图6 大宫女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大宫女创作于1814年,也就是安格尔三十四岁时。头一年他刚刚新婚,娶了他的第一任夫人玛德琳娜。当时安格尔的奖学金已经结束了,为了维持生计,他继续为法国的贵族绘画。这幅作品虽然是拿破仑妹妹的订单,但是最终并没有送达给委托人,因为1815年拿破仑遭遇了滑铁卢的惨败。

 

从画面看这个女子的体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之前乔尔乔内的《熟睡的维纳斯》、提香的《乌尔宾诺的维纳斯》、还有委拉斯贵支的《梳妆的维纳斯》。这些画作里维纳斯的身姿一定给了安格尔巨大的启发,所以安格尔在大宫女姿态的摆放上可以说是借鉴了前任大师的这些作品。但是他一如既往地营造了画面形象的庄重与典雅,让画面这个女子的身体显得无限柔软,姿态优美的躺在这个卧榻之上。

 

图7 熟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 8乌尔宾诺的维纳斯(提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图 9梳妆的维纳斯(委拉斯贵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画中女子转过头目光非常深邃且意味深长地注视着众人,没有任何挑逗的意味,因为她的目光非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酷。她的微笑也非常神秘莫测,所以不会让人感到一丝丝情色的意味,反而让她拥有了很超然的气质。

 

为了让观众感觉到这种轮廓的优美流畅,安格尔不惜牺牲真实性。他把大宫女的上身拉长。也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她的脊椎骨多了三节,而且左腿也非常别扭。安格尔自己也说为了强调美的因素,一定的夸张手法是允许的。其实安格尔的老师大卫也同样有为了美而牺牲一些真实感的作品,比如这幅大卫的名作《雷卡.米尼耶夫人的肖像》。

 

图10 雷卡.米尼耶夫人肖像(大卫)

 

这幅画现存于卢浮宫。从夫人的形姿上来看,与安格尔的大宫女非常相像。而且大家也可以看到她的形体也是得以夸张的,肯定与真实人体的比例有所不同。通过安格尔的手稿考证,很多专家认为夫人左边的灯柱是出自安格尔的手笔。因为安格尔进入大卫工作室后,很快就得到了大卫的重视,因为安格尔从小就画素描画,大卫也非常重视素描的训练,所以他在大卫工作室里如鱼得水。大卫的工作室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基础创作、基础培训,另一个是艺术创作室。在艺术创作工作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大卫非常有名的画作《荷拉斯兄弟之誓》,所以也被称为荷拉斯兄弟工作室。工作室的这些学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到大卫的创作中去,上面这个雷卡.米尼耶夫人的肖像也被认为安格尔画了左边的灯柱。

 

图11 荷拉斯兄弟之誓(大卫)

 

大卫比安格尔年长三十二岁,在安格尔出生的1780年,大卫从意大利学成回到法国。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大革命运动。在西方的艺术家中,大卫是非常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的。随着拿破仑的倒台,大卫被复辟的波旁王朝流放到了比利时,1825年在布鲁塞尔去世。

 

图12 安格尔半身胸像

 

图13 玛德琳娜半身胸像(前)

 

一进展厅就可以看到这两幅大理石塑像。它们的雕塑手法非常具有古典主义的风格,简洁流畅。其中男子就是安格尔,旁边的女子是他的夫人玛德琳娜。安格尔的脾气非常固执,而他的妻子一直以她非常贤惠、非常热情而博大的胸怀包容着安格尔。可以说安格尔一生在艺术上起起伏伏,却一直能够坚持自己艺术上的追求,也完全得益于他有一个贤内助。

 

图14 萨宾妇女的调停(大卫)

 

下面我借两幅画来说一下安格尔的绘画风格跟大卫的不同。上图是安格尔的老师路易大卫画的《萨宾妇女的调停》。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讲述的是在罗马刚刚建成的时候,国王罗慕路斯为他的士兵求婚,因为他们缺乏女性,就借机邀请周围城邦的人来参加聚会。在大家欢庆的过程中,他一声令下,士兵就出来抢夺了很多萨宾妇女作为妻子,于是就跟萨宾城邦结下了仇恨。过了两三年这些萨宾人来报仇,画面中可以看出双方剑拔弩张的样子。可是当初被抢的这些女孩子,已经和罗马的年轻士兵结婚并且有了孩子,她们就站出来进行调停,阻止战争的爆发。大卫用这样的题材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安格尔和大卫都是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新古典主义和古典主义都遵从古典主义理性的原则,而新古典主义所谓的“新”就是其历史题材的画作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之前的那一幅《荷加斯兄弟的誓言》,虽然也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故事,但其实也表现了为革命和民主斗争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英雄气概,是有这样的政治背景在画面之后的。

 

图15 罗慕路斯战胜阿克隆(安格尔)图片来源:网络

 

上面这幅画是1812年安格尔以古罗马为题材创作的《罗慕路斯战胜阿克隆》,同样是描绘两个城邦之间战争的。因为罗穆卢斯抢夺了萨宾妇女,所以这个部族就陷入了长期的战争之中。在最后一次对决中,他杀死了萨宾国王阿克隆,并剥下了他的盔甲,作为进献天神宙斯的战利品。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非常像古希腊的雕塑,虽然非常俊美和典雅,但是却有些似舞台效果的呆板。

 

比较这两幅作品,大卫的画作充分表现了生与死的冲突,也把战争的残酷和悲壮渲染到了极致。而安格尔笔下的战争却充满了田园景致,就仿佛从郊外野餐回来的队伍,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不幸死去的陌生人,正好心地准备将这个人的尸体抬回去。如果不看标题,几乎没有人能看出这是一场血腥屠杀的战争。所以说安格尔在宏大的历史绘画上面,对场面的把握始终也没有超越他的老师路易大卫。这是安格尔一生非常遗憾的地方。

 

当时的绘画作品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以历史或神话题材为主的绘画作品,第二等级是肖像画和风俗画,第三等级是风景画。而安格尔非常希望成为一个历史题材画家,但是他获得罗马大奖之后的所有作品似乎都没有超越这个巅峰,而他的肖像画却是一路走向了辉煌。

 

图16 罗哲营救安吉莉卡(本次展出作品)


罗哲营救安吉莉卡(卢浮宫收藏作品) 


《罗哲营救安吉莉卡》是安格尔在意大利旅居期间画的,但这幅作品安格尔不只画了一幅,所以如果大家出国参观,可能在不同的博物馆,都能看到这幅画。这幅作品也是我们本次展品中保价最高的展品之一。

 

画面描述的是当时的支那女王安吉莉卡被海神奥鲁克俘虏之后,囚禁在泪之岛上准备作为祭品来祭献。这时就发生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勇士罗哲骑着他半鹰半马的坐骑赶来,杀死了海神奥鲁克,救出安吉莉卡。本应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可是在安格尔画作中,罗哲却显得气定神闲,做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姿势。而安吉莉卡的头非常夸张的仰了过去,好像快折断了。在画作中安格尔确实展示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把少女身体优雅的曲线和细腻的色彩表现的非常柔美,尤其在光影的衬托下和她旁边的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画面的构图也别具匠心,岩石的粗糙与少女的柔弱,形成了非常强烈的视觉反差。细节也刻画的非常美,尤其在中心偏右上角,有一点灯塔的灯光,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罗哲身上盔甲的色彩也表现出了非常细腻、非常美的金属光泽,这都是画面可以仔细欣赏的地方。

 



图17 路易十三的祈祷   

 

在这些画之后,安格尔创作了一幅《路易十三的祈祷》。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拿破仑失败后,波旁王朝复辟,又一次站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时波旁王朝复辟君主是路易十八,为了追崇家族的荣耀,当时蒙托邦教堂就委托安格尔画波旁王朝的先祖路易十三,画中安格尔描绘了路易十三向圣母玛莉亚进献他的权杖和皇冠。

 

这幅画给安格尔带来巨大的声誉,连安格尔本人都没想到。当时蒙托邦出了三千法郎订金画这幅画,在巴黎展出之后,由于受到了巨大的好评,巴黎就想把它留下来。于是蒙托邦把订金翻了一倍,涨到六千法郎,于是这幅画现在还藏于蒙托邦教堂的主教厅里面。

 

由于这幅画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安格尔就载誉回国。在这幅画展出的同时,他的学术对手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在同一年的沙龙上展出了他的名作《希阿岛的屠杀》,用完全是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发生在1822年,土耳其占领并血洗希腊希阿岛的真事事件。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这次沙龙上产生了激烈的交锋。

 

图18 希阿岛的屠杀(德拉克罗瓦) 

图19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不久之后的1830年,巴黎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七月王朝,德拉特洛瓦用他艺术家的笔做了一个现场写生,创作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因为七月革命的爆发,新兴资产阶级重新站到了历史舞台上。安格尔也积极投身到这个潮流中去,开始为新兴的资产阶级作画,他画了一幅非常有名的作品《贝尔丹先生肖像》。

 

图20 贝尔丹先生肖像

 

当时的欧洲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出现了报纸、艺术评论人。艺术评论家代替了之前的很多艺术赞助人,出现了收藏家,也出现了博物馆来收藏画家的画作,所以艺术家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同时这些媒体的从业人员也作为新兴产业在社会上倍受尊敬。贝尔丹先生是当时一个日报的主任,安格尔为他画像可谓是煞费苦心,他绘制了上百幅的草图,表现了贝尔丹先生或站或坐的各种姿态。

 

安格尔希望在这副肖像画里面体现出贝尔丹先生作为胜利的资产阶级的坚毅和果敢,所以他不断地绘制草图却一直不满意,以至于贝尔丹先生都亲自安慰他说,“不要在乎我,重要的是你不要折磨自己,你要想让我来做模特,我随时都可以来”。最后定稿的是贝尔丹先生的坐像,原作现藏于卢浮宫。我们这次展览看到的是个临摹版,但是画的已经非常逼真,这也是安格尔后来的收藏。

 

在这个肖像画中,安格尔塑造了一个胜利的资产阶级形象,无论他的姿态,他所处的环境,都在暗示着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品味。这个画作非常写实,贝尔丹先生的头发花白、凌乱,在光影下显得非常蓬松,而面容有一点点衰老的瑕疵,他撑着膝盖的双手似乎又要有所行动。座椅的扶手处有一点高光反射出窗户射入的光线,这些都是画家用来炫技,体现绘画技巧的地方。

 

整个人物形象是一个金字塔的结构,占据了画面的大半篇幅。其余部分是深暗的背景,背景右侧非常明亮,褐黄色的色调与衣服的色调是统一的色系,因为他的衣服外衣是灰黑色,内衣是深咖啡色。从这个画面中,可以看出安格尔在整个棕色色调和谐的调整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他衬衣的白色、头发的银灰色、面容的色调,以其背景上有光亮那一部分的暖色,都非常突出地为画面增加了亮色。

 

如果大家回想巴洛克时期的那些神话或圣经人物的画像,非常强调人物的动感。那些夸张的动作和情感的表达,还有不对称性,尤其是光的明暗对比,非常强调光线射入的角度。而新古典主义要抛弃巴洛克以及后来洛可可的那种夸张奢华的风格,重新走向古希腊古罗马理性的原则,重新强调对称性和轮廓的表现,强调构图的简洁和画面的稳定性,不再凸显光线的明暗对比。安格尔的画作对肌肤透明度的表达非常高超,从他的这些肖像画上我们甚至觉得肯定不是一处光源,不是说是从左上角或者右上角突然射下了一处光,打到这个椅子上或者脸上产生了一点点高光,整个人物的面庞都在一个非常柔美的光线里体现出来。

 

图21 帕格尼尼(安格尔) 

 

图22 帕格尼尼(德拉克洛瓦)

 

这两幅画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为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上面一副是安格尔的素描,下面是德拉克洛瓦的油画。因为绘画风格不同,大家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同一个人。

 

安格尔的素描非常简洁,在这一点上也被德拉克洛瓦以及他的弟子们所称赞。非常简洁的线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人物的外表,而且反映出人物内心的世界,表现出他的严谨以及对艺术那种孜孜不倦的追求。安格尔的素描体现出了古典主义的风范,他自己也说,“因为古典主义赋予了我教养和风范,所以我笔下的线条是会唱歌的,优美的线条和古典的音乐一样舒缓而优雅”。

 

在这次展览中,来了很多安格尔的素描。有的观众在留言本上写“来的都不是原著,都是一些素描,太垃圾了”,其实是误解。因为安格尔的素描作品是举世公认最优秀的,仅凭这些作品就足以跻身于最伟大的艺术家行列。我们到法国去也很少有机会到蒙托邦博物馆去参观这些素描,而且这些纸质的素描跟故宫书画一样,也是定期拿出来部分展示一下,大部分都会收藏在库房里,很难和大家见面。有很多安格尔的著名素描作品都是我们国家高等美术学校美术学院的教材,这次来了几幅,能够亲眼看到大师的这些作品其实是一种幸运。

 

安格尔也说,线条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它是美的唯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种艺术,就是永恒的美和自然(«Il n''y a pas  deux arts, il n''y en a qu''un: c''est celui qui a pour fondement le beau éternel et naturel»)。而德拉克洛瓦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在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当中,应当以全新的形式来呈现。美的历史就是演变的历史,我们的责任是去书写她,这才是艺术永恒不变的,高尚的理想。我们看到因为对艺术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对同一个人的表达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德拉克洛瓦就是完全用他的色彩来表现出帕格尼尼沉浸在演奏之中,那种身体的夸张扭曲的变化,那种动感和安格尔笔下古典严谨的理性形象是全然不同的。

 

图23 土耳其浴室   

 

这是安格尔晚年非常著名的作品《土耳其浴室》,1863年展出时,安格尔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这幅作品现存卢浮宫,但是当年展出的时候却备受争议,最后被土耳其大使购买下来。之后据说两次送到卢浮宫都被拒收。因为卢浮宫觉得表现的题材过于暧昧,不愿意收藏,第三次送去的时候才被收藏,现在却成为卢浮宫非常重要的展品,甚至不能够外借。

 

 

 图24 维纳斯的诞生,或海边的维纳斯  (卡巴内尔 )

 

图25 奥林匹亚(马奈)

 

安格尔晚年时,在西方的艺术界已经是各种流派兼容并蓄了,古典主义虽然还占据着学院派的发言权,但是其他的流派,如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都已经开始并渐渐走入了辉煌。安格尔展出土耳其浴室的1863年,他的学生卡巴内尔展出了《海边的维纳斯》。其实也是一副裸体画,跟《土耳其浴女》一样都是表现女性的裸体形象,但是因为占据了一个神话题材高度,所以被学院派的评委们一致通过,高调的被社会所认同,可是同时展出的马奈的《奥林匹亚》却备受争议落选沙龙。

 

大家都知道,印象主义这时刚刚萌芽,还饱受着社会大众的诟病。在落选沙龙之后,拿破仑三世为他们又举办了一个落选者沙龙。这些印象派的画家得以在落选者沙龙里展出他们的作品,但是拿破仑三世带着王后去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王后都不敢直视这些作品,因为太有伤风化了,她接受不了。但是几十年之后,印象主义走到巅峰之时,而古典主义却又渐渐地走到了低谷,整个艺术就是在这样波峰和波谷之间循环往复。

 

安格尔去世于1867年,这个时候法国处于第二帝国时期。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灭亡,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到了二战爆发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灭亡了,直到二战结束以后,1945年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而现在的法国是1958年由夏尔·戴高乐组织建立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安格尔作为一代艺术大师,虽然他的画作经历过巅峰,后来也经历了低谷,但是他从来没有被社会所遗忘,他的画作后来影响到很多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比如毕加索,大家从这两幅画可以看出安格尔的肖像画对毕加索的影响。

 

图26 莫瓦特雪夫人肖像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