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是余映潮老师倡导的阅读教学艺术体系。余映潮老师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从本期开始,湿地淮语推出“我跟余映潮老师学语文”系列文章,让我们品读大师的作品,跟随大师的脚步,走进语文的殿堂! ——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有感》 文/宋雯 和很多语文老师一样,我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引人入胜,学生能在我的引导下于不知不觉间就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找不到突破口。自从读了《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余老师在书中“课中之最,引人入胜”这一章节中,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有趣的“引”,那便是“课中之最”。“课中之最”是一种课文寻读的活动,由它“引”出来的结果便有“引人入胜”的效果,便需要“品”。所以,由它们所形成的学生活动是比较有效的比较深入的课堂学习活动。 如教学《丑小鸭》一文时,余老师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最”生动的描写片段: 最美妙的外貌描写: 那只雄吐绶鸡一生下来脚上就有距,因此他就以为自己是一个皇帝。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涨得通红。 最美妙的对话描写: 但是他的这种态度,母鸡却忍受不了。“你能够生蛋吗?”她问。“不能!”“那么就请你不要发表意见。” 于是雄猫说:“你能拱起背,发出咪咪的叫声和迸出火花吗?”“不能!”“那么,当聪明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就没有发表意见的必要!” 最美妙的景物描写: 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最美妙的情境描写: 花园里来了几个小孩子。他们向水上抛来许多面包片和麦粒。最小的那个孩子喊道:“你们看那只新来的天鹅!”别的孩子也兴高采烈地叫起来:“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于是他们拍着手,跳起舞来,向他们的爸爸和妈妈跑去。他们把更多的面包和糕饼向水里抛去,同时大家都说:“这新来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头来。 最美妙的心理描写: 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曾经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而现在他却听到大家说他是美丽的鸟中最美丽的一只。紫丁香在他面前把枝条垂到水里去。太阳照得很温暖,很愉快。他竖起羽毛,伸出他细长的颈,从内心发出一个快乐的声音:“当我还是一只丑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 这些美好的片段描写是多么地“引人入胜”,它们类型多样,笔法生动,语言精美,表达效果优美,表达作用深刻,抓住它们进行品读,正是所谓“长文短教”。 再如《云南的歌会》一文,余老师认为文章中不仅有生动美好的片段描写,还有最有诗情的生活,形式最为别开生面的对歌,最热闹的“金满斗会”,参与面最大的传歌活动,最奇妙的传歌方式,最出色的歌师傅,最漂亮的银饰围裙,最特别的打秋千的习俗,最悠游自在的“赶车”方式,最淳朴本色的“超女”……所以在教学本文时,余老师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用“课中之最”引出对全文中最精致的描写内容的朗读品味,然后将欣赏的视点放在有美丽的景物描写、动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第四段上。 有了前面的“引”,后面的活动安排自然就水到渠成,这也就是余老师所说的“选点突破”。 受到余老师书中的启发,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也做了一些尝试。《背影》是一篇感情真挚、质朴自然的文章,它通过刻画背影来展示父子亲情,也流露出作者对当年不能理解父亲的懊悔。在教学时,我以背影作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最难忘的背影、最感动的背影、最难舍的背影、最想念的背影,以“背影之最”引出对望父买橘这一重点段落的朗读品味,体味这其中鲜活的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从而感悟到父亲的舐犊情深和“我”心灵受到的触动,这也引发了很多学生的共鸣,取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教师拈好了切入点这片“叶”,就能由一个点带出一个面。余老师所说的“课中之最”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切入点,一种很有趣的“引”。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还要多多读书,多多向余老师学习,更加细致深入地研读文本,寻找到文本中那引人入胜的一笔,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语文应有的魅力。 文/刘敏 为了更好的发展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跟随全国名师余映潮学习“板块式”教学模式,在我校2017的教学公开周,程蓉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就采用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创造的“板块式思路”。 对于“板块式思路”,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教学设计技巧80讲》中的解释是:“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的。”在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思路”之板块教学设计中,既重视“篇、段、句、词、字”,也重视“情”和“理”。在余老师看来,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点和面,内容和形式,情和理,都是可以被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提取和利用这些资源,设计课堂训练活动。正是基于这种意识,程蓉老师执教的《白杨礼赞》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板块:概说、品读、缩微。 教学活动一: 概说——概说课文,训练能力 在这一“概说”活动中,程老师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用“作者赞美了_________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预习,基本能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学生思考之后,进行汇报。就在学生回答的时候,程蓉老师顺利完成了这个板块的板书,运用ppt展示自己所总结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时间记笔记。这个板块中,“概说”活动是自由的,角度是开放的。师生完成了对课文不同角度的“概说”,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品读活动”做了充分的铺垫。这一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明确,既有学生的思考与呈现,也有高品质的师生交流对话,还有高品质的活动总结。程老师注意给学生时间去生成,让板块式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给学生时间去记录,在课本上定格这一板块的精彩。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自己能力的必经之路。 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课标中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在这一环节中,程蓉老师用“作者赞美了_________的白杨树的句式”说话,进行课文内容的概说,是一种既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能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的好方法。“概括课文”的角度多种多样,如段意的概括、文意的概括、人物形象的概括、写作方法的概括等。“概括课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一句话概括、联语式概括、文段式概括、对话式概括等。这是,余映潮老师在他的《语文教学设计技巧80讲》一书中的阐述,给我们进行板块式教学设计提供方向和抓手。 教学活动二: 品读——读品结合,读说交替 【片段一】品读第二段: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程蓉老师明确指出课文第二段写到:“看到黄土高原内心可能会涌起:雄壮、伟大的字眼。”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能够表现黄土高原的雄壮和伟大的词与短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而在文中勾画、圈点,时而低声商量、讨论,接着汇报交流。学生踊跃回答,程老师微笑、点头赞许,程老师明确学生们找到的词和短语大都是修饰语,并进行朗读指导(抓住修饰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读出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高原图景,读出作者的感受:“雄壮”、“伟大”、“单调”,突出白杨树的生存环境。通过品读,学生知道,这样写高原景色,是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这部分的品读活动,把朗读和欣赏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语文气息。这样的活动对语文教师的课堂对话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样的课堂品读活动,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生成”效果。 【片段二】品读第五段:白杨树的美 在这一部分,程蓉老师要求学生先读后品,让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让学生自己划分层次。(学生商量、讨论,正确地分层朗读。)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指导(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程蓉老师指出: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 这一活动环节程蓉老师从朗读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不仅让学生读懂内容和层次,更要读出情感。程蓉老师:“请同学朗读描写白杨树树形美的段落,男女同学以不同情感语调朗读,读后进行分层,”学生带着感情基调,细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方渐进。“板块”结构教学,看似各个板块相互独立,实际上却表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思路。教师在阅读要求上发挥了导向作用,组织上发挥了协调作用。这一活动中,程蓉老师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交流具有规范性,体验具有自由性,朗读所得“第一层描写形态之美,是实写;第二层议论、抒情,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之美,是虚写”,为下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蓄势。 【片段三】品读第七、八段:白杨树的内在品质 这个活动环节中,程蓉老师要求学生先品后读,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认为第七段写得好的是……”、“我认为第七段写得美的是……”(可以从用词、内容、手法、情感等角度)同学们自读课文,圈点批注,合作学习,然后说说你自己的看法。(老师巡回、参与、指导、评析。) 程蓉老师说它:“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好浓啊。表面是赞美白杨树,实际上是赞美抗日军民。这是抒情句,是递进式抒情句。大家再读这一句:“伟岸、正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注意这八个褒义词,注意读出重音,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接着,让学生齐读第八段,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这个“板块”中,程蓉老师带领学生“品读”, “品读”既具有带动性和概括性,又具有激发性和引导性。程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展示示例,学生开始活动,踊跃发言,师生共同点评,最后小结。学生从不同方面,深入文本仔细阅读,分析结构,体味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再朗读,再品味,继而总结出“景美”、“形美”、“神美”、“意美” ,写环境美是为了引出事物(白杨树),写白杨树的外形美是为了着力表现它的内在气质,写内在气质之美是为了写其象征美,写象征美是为了托物言志。这一规律,也是阅读分析、阅读理解这篇文章的一把钥匙。 整个品读活动,实现读品结合,读说交替,活动中生生、师生、文本配合密切。设计既找到了文本鉴赏的紧要点,又点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文本、学生、教师之间互动,多向交汇,重在体验,重在过程,最后归纳为“板块”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活动三: 缩微——缩写课文。摇曳生姿 在这个板块中,程蓉老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句,概括文意的句子以及抒发情感的句子。对课文的精华进行浓缩,这就是缩微。请同学们带着情感再读课文,找出反复出现的抒情句。(学生朗读课文,积极发言,指出反复出现的句子。) 是文中的反复穿插、层层递进的抒情式“主旨句”。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把这些句子读出来。 一个人,如果具有了“缩写”文章内容的能力,就有了高层次的概括与表述能力。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训练学生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和表述的能力,可以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这个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只是把个别句子放在一起读读,实际上却表现了学生对文本思路、文本内容、文本内涵、文本句式等特征的分析和归纳,学生读出了文本的层次关系“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事物到意蕴;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单调到复杂感情。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白杨树象征意蕴的象征之美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于润物无声中实现了教学目标。最后再次激情诵读课文,使整个“板块”教学活动摇曳生姿,独特的板块设计铸就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这节“板块式思路”课,设计合理,目标明确,教学活动中实现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师生的相互切磋、商量、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文章的语言,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感情,学生们的理解都很到位。 我觉得跟着余映潮老师学习这种“板块式”教学模式,因其“板块”之中以及其“板块”之间所蕴涵的独特风景,不仅让人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更令人向往!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