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员陈道明的自我修养,他混的就不是娱乐圈

 外滩TheBund 2020-06-10

京城文艺圈过年聚会短视频流出

陈道明在家招待冯小刚、葛优等一帮好友

席间,冯导邀《芳华》苗苗当众跳舞展才艺

众人反应不同


3分钟的2段家宴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不少讨论声。

有人看到了自己小时候被家长要求展示才艺的尴尬,有人看到了文艺圈的油腻,有人看到大牌导演提携新人,有人看出了捧哏……更多人看到了演员陈道明的修养。

他先劝阻,后一边弹琴伴奏,夫人唱歌,给这位新人跳舞撑场,稳住了整个行业的尊严感。

完整视频看这里(06:37)


这个国内演技最好的男演员之一,带着自己固执的原则,成了国内演艺圈最有资格谈修养的人。

内陆演艺圈有三大最难采访的人,其中有大家都知道的姜文,也有陈道明。  

我记得当时兴匆匆见到陈道明,结果他上来就先立规矩,要约法三章。

1.不喜欢概念性的采访。

“咱们找感兴趣的东西聊,我可以说NO ,你也可以说不。”

2.不能像审问。

“比如,你最近在干嘛?拍什么戏?多少钱一斤……”

3.采访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像你这样,就有逼迫感。”

为此,我从原来紧挨着他的那把椅子,换到另一张距离超过1米的椅子上。

陈道明指着空出来的这1米多的距离,说:“这叫鸿沟,不可逾越。”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这样你才有安全感?”

“不是。这样说话才能思考。往往人的距离近了,思考的余地就小了。你仔细想想,两个人关系很好的时候,就不用思考了。给思考的余地,就是人要有距离的余地。”陈道明说。

“和朋友也是如此?”

“对。这样比较舒服,心理和生理上都舒服。”

“朋友会介意吗?”

“他们都知道。”

陈道明极少接受访问,他对朋友、娱乐圈也是如此。他说,自己的知心朋友不多,也极少出现于浮华场合。

隔着距离,这位老派演员与当下娱乐圈的氛围格格不入。用冯小刚的话说,就是浑身清高气。

63岁的陈道明给人修养极好的印象——他不看电视,不看报纸,弹一手好钢琴,能写一手好书法,通绘画,读古籍。季羡林称他可以在大学当教授。

这位个性演员,也是中国影视圈最贵、最难请的男演员之一(注:不算现在的小鲜肉)。陈道明从1990年代《围城》、《末代皇帝》成名以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表演水准。

他会跟你讲最朴素的职业观,也一本正经地纠正:“我是文艺圈的,不是娱乐圈。”


“对不起,我对你不太了解”

倒不是说陈道明多么严肃、不近人情。

相反,他只是做事先讲原则,甚至有点可爱。

岁末某个场合,他见到老朋友兼合作伙伴John,也没有什么寒暄客套,上来就直接讲工作。仅仅两分钟,他就一口气讲了3件事,没一句废话。

冯小刚曾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绘声绘色描述过陈道明做人的直接、端着、不会拐弯。

他举过一个例子:葛优如遇违章被警察拦下,必是先摸着脑袋嘿嘿地笑,然后做出一副“哥们儿认栽”的诚实表情,令警察心生怜悯;而陈道明若是被警察拦下,可以想象,那表情一定是“要杀要剐您看着办吧”,结果也可想而知。

陈道明认为,这只是极端环境下的极端情况。大多数时候,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性格直接有多大问题,所以至今也没悔改。

袁莉和陈道明合作过。她记得有一年,自己做金鸡奖颁奖嘉宾当晚,她从颁奖台上下来的时候,偏巧遇见陈道明。大家萍水相逢,可陈道明却当着一大堆人的面,劈头就说:“你怎么那么肥呀?”

颁奖礼结束,回北京的飞机上都是参加完金鸡奖的电影人,彼此熟识,人声喧哗。只有陈道明一个人捧着一本厚书,埋头独看。不知什么时候,他突然对袁莉说:“下面有部戏,你来演我妹妹怎么样?”

这部戏就是管虎执导的电视连续剧《黑洞》。他就是毫无铺垫,张嘴就只说要害。

拍戏遇到问题,袁莉想请教陈道明,但打电话很难找到他,需要几番周折,才能听到他的声音。袁莉抱怨:“找到你这个‘皇上’真难呀,就差三叩六拜了。”

等到袁莉认为自己已经和陈道明成了朋友,聊起天来,会问问他对自己的看法。结果,陈道明总是一脸严肃,郑重说:“对不起,我对你不太了解。”

“他这一句话,一下就把人扔得远远的了。”袁莉在自传《正午时分》里写道。

冯小刚和陈道明算是老相识,从《一地鸡毛》开始合作,此后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陈道明都有参演。冯小刚说:“很多年前,陈道明曾跟我说过他不交朋友。他认为关键时刻出卖你的不是陌生人,都是你的朋友。”


《一九四二》

文艺圈的“宫心计”究竟上演了什么内幕,不得而知;但在演艺圈混迹了30多年,陈道明已经练就了一身功夫。他让所有人知道,他不愿意委屈自己,只坚持原则。

他也告诉我,因为不喜欢整天对着记者媒体,说那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聊话,所以也少得罪人。


《康熙王朝》

在资深媒体人何东眼中,陈道明是国内顶级男演员中一个大异数,如果仅用“另类”形容,都委屈了他那一身特色和毛病。

“无论演戏还是处事,他永远内心纠葛无数,脸上却常常一派理智与冰冷。偶尔,你也能从他的眼神和嘴角边,读出很大的调皮、很大的耍坏。”


“工作中,不要怪我太较真”

躲在片场的陈道明,没有距离,但有底气。

他在电视剧市场,是标价最高、接戏不多的男星。他能理直气壮地说:“我永远看片论酬,你给我再多钱,我不上就是不上。”

《围城》之后,他几乎保持着拍两部歇一部,拍一部歇两年的节奏。他从不串戏、赶工。接一部戏,就在剧组踏踏实实呆几个月。他拍戏从不迟到,从没有因为台词不熟,半天拍不过。

“一个演员拍戏迟到、不认真、不做功课、现场摆谱,这叫不好合作。”陈道明说。

冯小刚说:“陈道明是只有在戏里才会放下清高、才会低头的那种人。”

演《一地鸡毛》里的小职员小林,需要左右逢迎,处处讨好别人,冯小刚起初担心这个“皇帝”怎么放下架子。进了剧组,陈道明真变了个人,殷勤、周到、善解人意,任何事都有商有量,收工了还帮助收拾东西。戏拍完,吃散伙饭的那天,连过渡都没有,唰地一下,他就离开了“小林”,那种不阴不阳的表情又回到他的脸上。


《一地鸡毛》

陈道明在片场有个癖好——他没有自己的椅子,就老站着。

他在片场从来都不带工作椅。每天拍戏,往那里一站,就是一天。

这人往那里一坐,太阳晒舒服了,就开始犯困,到该起来演戏的时候怎么演?“为了不让自己犯懒,我干脆就不给自己这种机会。”陈道明说。

实在站累了,他索性就席地而坐。哪里有台阶,哪里有箱子,他就坐哪里,“我的屁股没那么金贵”。

“这并不说明我就有多么伟大,我也不是非逼着人家不要坐椅子……这只是我的工作习惯。”讲完了自己的工作原则,他还要一再解释,这并非是挤兑别的演员。

所以,电视剧《楚汉传奇》基本就是一部站着拍完的戏。导演高希希说:“我们剧组里大牌艺术家陈道明都站着,我们谁还敢坐下?大家就集体陪站。”

拿人钱财,与人消灾,陈道明看来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所以,工作中,“不要怪我太认真,太较真”。


《楚汉传奇》

  

“你要尊重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能尊重你”

当演员,是陈道明入错了行。

他出生天津,祖籍浙江绍兴,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后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陈道明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当律师、外交官、医生。高中时,为躲避上山下乡的热潮,有个正经的城里饭碗,他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

16岁,他进入剧团,并没有一鸣惊人,多数时间都在舞台上跑跑龙套,比如,演个匪兵,就是在最后一幕出场,从舞台左边跑到右边,台词就一句“冲啊!”

那时候,演艺界都是吃大锅饭,主角和配角的收入相差不大。跑了六七年龙套,他也没有太多出人头地的愿望,也觉得出名这事离自己比较遥远。

多年后,陈道明认为,正因为起步阶段没有经历过急功近利的熏陶,思考方式才有所不同。而现在的演员,接受了太多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

23岁,他考入中戏进修,进入北京影视圈。33岁,他凭借出演电视剧《末代皇帝》溥仪一角走红,此后《围城》、《我的1919》、《康熙王朝》等热门影视剧,奠定了他当红演技派的地位。


陈道明在中戏毕业大戏中的定妆照

一晃30多年,陈道明离群索居,在演艺圈自成一套方圆。他零片酬出演话剧《喜剧的忧伤》,回到自己最初的舞台。因为陈道明的加入,成为北京人艺近几年最卖座的话剧之一。 

他也不觉得这是多么特别的事情,只是他向自己的职业致敬。

“这个职业给了我现在的一切,让你们来采访我;因为这个职业,让品牌知道了我,让我做代言;因为这个职业,我得到很多荣誉,尽管是虚的;因为这个职业,让我挣得比别人多一些,生活过得好一些。”

近年,他出演的作品产量极少。

《建国大业》里的阎锦文,他出场只有1 分多钟,但一出场,我记得当时整个影院里一片骚动。


《建国大业》

他和巩俐携手主演的《归来》,成为张艺谋和巩俐最近10年里最好的影片。


《归来》

在《我的前半生》里,他为了给导演还人情,客串酒吧老板这个角色,戏份少,台词也不多。但是一出场,人前人后都是一出戏,成了整部戏里的画龙点睛之笔。 


《我的前半生》

“你要尊重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能尊重你。”陈道明最无愧于心的是,他对职业的认真。

对于走红,他则归咎于命好:“我没有积极地做过一件事情,一直处于消极和被动状态。有人找我,合适我演就接;不合适,我就这么歇着。”


Q&A 

对话陈道明:演员明星共存的高级境界,我做不到

Q=外滩

A=陈道明

Q:很多人喜欢你的角色魅力,陈道明是可以包装起来,走明星道路,而不局限于做个演员。你怎么看?

A:尤其这几年,演艺圈已经分出了两类,一类叫演员,一类叫明星。明星有明星存在的价值,比如商业价值,会合一部分人的胃口,走这条路无过。但我的职业训教过程,只是告诉我,你应该是个演员。

我不会去做为了当一个明星而去做的事情。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职业而已,我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就够了,好坏怎么样,结果如何,我不能掌握。但有时候明星是可以掌握的,他的明星团队、他的包装是可以掌握的。

所以,演员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是原生态、制作感比较差的。但明星呢,制作感很强,有时候痕迹很重,有时候还会搞砸。

Q:我认为,你是太严肃地把两者分开了,其实这两者可以共存的。

A:有,但这是个高级境界,我做不到。或者说,我身上没有商业气质、商业精神。

如果艺商结合就更完美了,但我不会因为商而卖艺。如果艺上自然泛出商的元素,也不是我能控制的。我不太会刻意去做这个,有,是自然生成;没有,我不会因为这个去做。

Q:你不是个高产演员,经常会一两年干脆不接戏,是因为心情不好,厌烦演戏,就不演了?

A:不是,这里头有我自己把控的节奏问题。我上戏,不是因为我要上戏了,一定是因为我想上戏了。

Q:什么时候才能让你想上戏呢?

A:剧本要好。有时候,人家问我,一年、一年半怎么不拍戏?其实就是我没看到我想要的剧本。我过去说过,人的三个境界:想做不能做的,能做但是不想做的,能做又想做的。我就想做点想做又能做的事情,不勉强自己。

Q:不拍戏的时候干嘛?

A:千奇百怪的事情,没什么定式

Q:听说,搓麻将、上网跟粉丝聊天、弹琴这类事情都有?

A:麻将早就不打了,那个兴趣点已经过了。去聊天室见粉丝,那也是90年代的事情,也过去了。

Q:其实你最早是演电影出来的,但演电视剧成名,从此电影方面就涉足少了,为什么?

A:你应该了解我的观念。在这个行业里,我不认为演电影就高级,演电视剧就低级。对演员来讲,面对的都是人物,结果只有好坏。

我从来没有觉得电影有多高级,一个好的电影演员拉过来演一个80集的电视剧,未必能演得好。反过来,你演了很好的电视剧,很有经验,但上去演电影也未必好。隔山不隔岭,只有演得好和不好,没有谁高级和不高级。

Q:你似乎比一般人早熟,16岁入行,30多岁成名,然后没几年就迅速和这个圈子保持距离,这种冷静是怎么做到的?

A:我90年代的时候也有过问题。好在我这个人知道反省,对于过去的轻狂,对自己的不自知,好在有自己的认识,能看到自己。能看到自己,才能知道这个样子是有问题的,就调整了。我还有这个能力。

Q:这个圈子里很多人一辈子都看不到问题,乐此不疲。

A:就是要出来进去。你的职业要有进去的能力,还要有抽出来的能力。轻狂,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这是对自己不够客观,对别人也不客观。

Q:你现在是刻意和大众和娱乐圈保持距离?

A:我是尽量避免。一个是个性使然,一个是职业演员不要过多看重结果。得奖了,别太当回事,到头来,对一个角色的塑造,奖项说明不了问题。它只是奖赏了你的过去,一点不能说明明天。

Q:那什么重要?

A:执行重要。你做一件事情,你是否真诚,你是否认真,你是否对得起这个职业给你的位置,结果不重要。

Q:你有很多理想,没有做演员这项。无数次想过不干了,但挣扎来,挣扎去,你还在这行,为什么?

A:因为我不会做别的。你让我去卖表,我不会。你让我开广告公司,我不会。这个行业干久了就变成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你叫我做别的技能,我也做不来了……我始终觉得这也是上天给我的恩赐。

这个职业,对我最大的诱惑力在于,你可以选择不干!做老板的,必须每天出去跟人谈判,找新店,要养活一大批人。我不用。我可以给自己放一年假期,这一年的状态我就不想拍戏。这个职业的弹性,很符合我对职业的要求。

Q:似乎没有别的职业,比演员更自由了。

A:你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Q:是。大多数人对职业的终极追求,就是可以跟自己说不干了。

A:以后,如果老板跟你说,“去采访陈道明”,你可以自由地说:“我不去!”然后,咱们俩都可以自由地:你玩,我也玩。多好!

Q:你最好的朋友是葛优,但大家都觉得,葛优老师比你会做人。

A:这不是叫做人,这是性格不一样。葛优有葛优的处事方式,我可能更容易得罪人,所以,我尽量少接触人,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人的性格就是有所不同,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有一个地方是不可改变的——你是不是心存大善。不管对家人、对社会,这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这个人的德行。葛优的性格,我不觉得是圆滑,他性格如此,处事方式如此。

我也不觉得我尖锐,事情到每个人面前,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性格如此,我不那么介意,所以也没改。我是否能帮助别人,我不知道,但起码,我没有害人之心。所谓的坏要有底线,你不要过这个底线,方为好人。

Q:冯小刚老师曾在书里面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你,如何不给人台阶下。

A:他说的其实也有点夸张。我偶尔会碰到极致的情况,会有极端的处理方式。如果有不当,再次道歉。 

Q:你们这一代演员,是因为受的教育比较传统,性格才会如此保守?

A:我没有参照物,只是按照我自己形成的道德观、生活观、职业观,来要求我自己。我尊重我的成长史。

讲点人话吧。这个行业,示众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带着妆。既然你演戏的时候,带着妆,生活里,这个妆还是卸了吧。太累了。这个行业容易生活得很夸张。这个职业就是个夸张的职业,能放大你的优点,能放大你的错误。生活中,不想活得这么夸张。

Q: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娱乐圈?

A:我是文艺界的,不是娱乐圈的。娱乐圈就是适者生存吧,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改变的。

我觉得这个行业,自重的人还是多的,不自重的也还是有的,有寡廉鲜耻的,有为老不尊的。但主流演员都是正常人,绝大多数人品质上都是向上的,优良的,有时候为了竞争,为了上位,走点邪路也正常,别大惊小怪。只要心存善良,早晚会走到大路上。

最后,推荐大家看看他写的书,我喜欢。书的作者小宝,名字何平。

(以上来自6年前陈道明的一次专访,原载于《外滩画报》,略有修改。但人品和职业操守,可窥一斑。)

文 _ 外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