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大小金川之役研究

 遥远的雷音 2018-02-20

10月29日下午三点张诗茂先生讲座:

乾隆大小金川之役研究

时间:2010-10-26 来源:藏学所 供稿:藏学所

2010年10月29日下午三点,金川民间学者张诗茂先生应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李安宅讲座”的邀请,在川大望江校区文科楼535藏学所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乾隆大小金川之役”的讲座。

张诗茂先生来自金川安宁,祖上是嘉绒人;他自称嘎拉依村夫,以第一个开博客的金川农民自居,有着曲折的人生经历,近些年一直沉浸于金川历史尤其乾隆朝大小金川战役的悟解之中。

他的讲座围绕乾隆朝两次金川战役展开。在他看来,金川战役其实是从嘉绒土司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不忍之事发端,跟嘉绒人的性格有密切关系。金川土司与革什杂土司之间的冲突加剧后,后者上奏到成都,朝廷处置不当,采取拉一方打一方的措施,致使矛盾转向,由此而衍生为金川之役。金川之役从第一次开始到第二次结束,中间有29年时间。

有关这场战争,学术界既有的研究不外乎两个路径,一个是以传统治史方法就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另一个是以现代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来对之进行解释。这两个路径的共同特点,是从文献到文献。在悟解乾隆大小金川之役的意义方面,张先生的独特贡献,不在于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考订,亦不在于对民间传说的铺陈。他的贡献在于把这两次战役放在嘉绒文化的背景中,以当地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神话等)来解释这场战争。这个视角就对实地研究(fieldwork)提出了要求。

比如第一次金川之役,张广泗、纳亲因战事不利,相继被乾隆皇帝责杀。继任傅恒,用三朝元老将军岳钟麒之议,纳降金川土司。岳钟麒对嘉绒文化相当熟悉,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他亲率十二士卒骑马前往勒乌围,不带兵器,马不着鞍,显示朝廷具有充分的纳降诚意。到官寨以后,又采取当地风俗,细睡(嘉绒话,格尔满),即裸睡。这就对金川土司表明:我诚心相待,对你没有任何防备,你有机会可以随时杀我。次日岳氏出楼外,发现土司及其手下向他下跪,因时间长,身上都盖上厚厚的积雪。嘉绒文化中十三是一个吉利的数字,岳钟麒一行刚好十三人。后来民间流传岳十三能打仗,部分原因在此。此役岳钟麒功劳大矣,可他明白危险所在。在投降条约上,岳钟麒加上金川为傅恒建生祠一条,由此又得傅恒的喜欢。可以说,他是将领中,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典型,因而能游刃有余。一场血雨腥风的激烈战争,最后是以和风细雨的文化理解来解决。

此外,嘉绒人的性格、习用武器、对世界的想象等,都对理解这场战争的另一面有独特的贡献。文化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当时。譬如民间传说,黑水县首脑之一苏永和,也因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不过四个小时,而在他治下的地盘,骑牦牛二十天都还走不到界,而敢于质疑政府疆域范围不如他。

历史文献的记载,因对当地地理状况不熟悉,或前线将领的欺瞒,而多有差谬之处。他指出文献对逼温沟和刮耳崖等的记载都不实,也辟外间有关金川战役有主战场等之说。

张诗茂先生主讲之后,讲座继以同学和他以问答方式进行,进一步推进对相关议题的理解。

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旅游学等专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同学及老师等五十多人参加了讲座。

  本讲座是李安宅讲座“历史、文化与实地研究”系列的第一讲。李安宅先生1940年夏从成都经阿坝返拉卜楞寺,沿途考察风物,同时查阅并抄录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意图对区域历史和文化作一个融通的理解。这在《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体现出来。他的取径,为我们今日的学术研究提示一个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