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陪伴——你所不知的孩子心中的伤:咬指甲和夹腿综合征】

 大山里的蜻蜓 2018-02-20
【爱是陪伴——你所不知的孩子心中的伤:咬指甲和夹腿综合征】
儿科医生袁绍华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世上也许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但却没有不爱父母的子女。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毫无保留的,他们幼小的心灵格外稚嫩和天真,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差,除了哭闹、发脾气外,很难用语言去表述,因此缺乏主动调适的能力。有时父母疏忽对子女的陪伴和照料,或父母做出不当行为,或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时,孩子会通过一些特征性的行为体现。身为父母,要经常细心的观察子女,及时发现苗头,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

咬指甲

孩子从婴儿期就开始出现啃咬手的行为,在一岁之前并不需要阻拦,这是他手口协调的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到了一岁之后出现的啃咬手或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就是需要格外留意的。我们在生活中会时常看到儿童或成年人出现咬指甲的行为,儿童3-6岁时是很常见的,成人咬指甲多半从儿童期就迁延而来。

从医学角度来看,咬指甲多半和情绪紧张、焦虑,压力过大有关。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是伴随各种各样的挑战的,比如3岁入托时的分离焦虑,面对陌生人的压力,学习的压力,或者生活环境改变、照料人发生更换的压力等等。咬指甲轻则大拇指指甲变秃,重则十指都被咬秃,甚至因为长期啃咬指头皮肤被啃坏、皮肉受到损伤。

我在临床见到咬指甲的低年级学龄儿童居多,主要是由于现在学习压力较重,父母期望较高,孩子在学习时疲于应付,有畏学和考试压力,所以往往在写作业遇到难题和考试时啃咬指甲的情况更重。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知晓的是,不应该特意的批评孩子咬指甲的这个行为,而是关注背后的原因。孩子可能相对来说性格较为内向敏感,没有能力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时,就通过啃咬指甲来缓解。此时应该更多的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多与孩子谈心,尽力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抒发近期的紧张与不适,多宽慰孩子,通过陪伴、玩耍、旅游、户外活动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放松身心。

夹腿综合征

夹腿综合征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陌生,但它所表现的行为却可能有一部分家长曾经观察到,它更多的发生在女童身上,从1岁多即可出现,2-3岁时较多见,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夹腿综合征其实就是一种通过夹紧双腿、绷直用力的方法达到欣快感的自我安慰行为。孩子多半会趴在床或沙发上,或者把下腹抵在枕头或桌椅上,绷直双腿用力,面部发红、喘息出汗,大约几分钟后缓解,孩子放松下来,得到满足感。此种行为每天都可出现,严重的话甚至每天多次。

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低,因为家长首先可能并不知孩子当时在做什么,以为只是一种怪癖或玩耍、锻炼;其次并不知这是一种心理原因引起的行为表现;第三,不知如何应对。

我在临床中所遇到的夹腿综合征,多半和孩子的孤独、失落和无聊有关。父母离异、家人疏于照顾、老人隔代抚养、二胎后家庭重心转移等,是最常见的原因。

曾经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例子,一个2岁多的小女孩由爷爷奶奶带来我门诊,爷爷奶奶白发苍苍,小女孩非常安静,眸子明亮,但却透露着和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敏感的信号。爷爷奶奶跟我叙述孩子平时喜好把小肚子抵在椅子上用力,总是气喘吁吁,不知为什么。当我详细询问后,才知是在小女孩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抚养权归给爸爸,但爸爸长期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于是把抚养的重任全都交给了爷爷奶奶。小女孩从情感上非常思念妈妈,但妈妈却并不经常来探望孩子,奶奶说孩子夜里经常因为想妈妈而偷偷哭泣……要知道孩子才只有2岁多,这些超出她年龄承受范围之内的分离焦虑、生活变故的压力,都导致了她开始用夹腿的方式来转移情感、疏解压力,填补孤独寂寞的空白。对于这种情况,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跟爷爷奶奶说下次最好能由孩子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我要详细跟他们说,应该如何在情感和生活中更多的陪伴和关心孩子,但,很可惜,他们后来并没有来。

有一首歌唱道:“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这首歌唱出了所有孩子的心声。身为父母,在努力工作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一定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来说,只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才令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爱与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