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的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 而我们在上回中说了李牧生平事迹的前半阶段:“大破匈奴,使匈奴十余年不敢南侵赵国之郡县。” 连却秦军,受封武安《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今天便讲李牧后半阶段,在赵悼襄王元年(公园前244年),赵悼襄王逼走了廉颇,而赵国的老一代将领也都死光了,就剩一个李牧独挑大梁。 而李牧也不负所托,在赵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李牧领兵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赵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逝世,其子赵迁立,是为赵幽繆王。 那时崤东六国衰弱,而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秦并六国的统一大势也已经不可阻挡。 但有一人却使秦军连连受阻、陷入困顿,他就是李牧。 话说赵幽繆王也真倒霉,从他继位第二年就开始和秦国发生征战,而他老爹那时还能去欺负欺负魏国和燕国。
幸好赵幽繆王还有个继廉颇之后又一个军事天才,但是说到这我感觉李牧好没存在感啊。 话说李牧除了破匈奴之战和攻下燕国的武遂、方城之外好像就没有其他的功绩了,或许还有吧,只是史书没记载。 但有一点,李牧领兵在外奉行的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比如在驻守代郡时,赵王责备他,他还是我行我素,该干嘛就干嘛。 因此我推测,是惹来了赵王的猜忌,害怕李牧拥兵自重,所以才雪藏起来的。
但是在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把廉颇逼走之后,造成国内没有武将可以独挑大梁,才不得已启用了李牧,而且在攻破燕国武遂、方城之后,李牧就又销声匿迹了。 直到赵悼襄王逝世,赵幽繆王继位,才启用了李牧,而且还是赵幽繆王继位第三年才启用的。 《史记》赵世家:幽繆王迁元年,城柏人。二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咱们来看看为什么吧,在赵幽繆王二年(公元前234年)就开始和秦军发生战争了。当时秦军进攻武城,赵王却派扈辄领军队去救援,结果被打败了,扈辄战死。 《史记》赵世家: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而秦军在赵幽繆王三年(公元前233年)又进攻赵国的赤丽、宜安,这时才用李牧去抵挡。 随后李牧领兵与秦军在肥城之下交战,打退了秦军,因此赵王封他为武安君。 赵幽繆王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同秦军作战,击退了秦军。 这些对于秦国来说,虽然都是些局部的失利,但也惹来了秦国的忌惮和针对。 武安君的宿命《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赵幽繆王七年(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而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相互对持。
秦国便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 再加上赵王昏庸和本就害怕李牧佣兵自重所以就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但李牧还是奉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 自古君王皆忌惮将军佣兵自重,再加上李牧抗命不尊。因此昏庸的赵幽繆王便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 在李牧死的三个月之后,王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赵国从此灭亡。
还有李牧所受封的武安君就像一个魔咒,战国之时一共有四个受封武安君,但是都不得善终。 第一个白起受封武安君,死于自己的君王之命下;第二个苏秦被被齐闵王给五马分尸了;李牧就是第三个,也是被自己的君王给干死的;第四个项燕,是被秦军打败自杀的。 从以上感觉武安君就像一个催命符,受封武安君的都没有好下场。 李牧就此终结了,想看其他的名将生平的可以关注小便,小便会在后面持续更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