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诗级思维教程—100种思维方法(连载2)

 途之人 2018-02-21

几个月以前,我曾经开过一个大型专题:史诗级思维教程——100种思维方法。如果我不提,可能很多人都快忘记这个专题了吧!其实这也难怪,因为我自己也快忘了……

但是!这次我又想起来了!哈哈哈哈哈!所以更新第二篇——


《系统思维——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这一期文章的副标题很有格调——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听起来就感觉很屌很高级啊!

什么叫“更高的层面”?

这是一个相对化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很多常识就是更高的层面;对基础逻辑有待提高的人来说,能把话说通顺、文章写清楚了,就是更高的层面。但我这里所谓的更高的层面特指“系统思维”,是一个固定的意思。

现在就来看看,如何“高级的解决问题”?


一、为什么问题会无中生有的出现?

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家公司——假设为公司A——刚刚更换大股东,新股东对管理层提出了明确的盈利要求。这个强烈的要求让管理层压力很大,几个高管聚集一堂开始为实现目标制定战略规划。按照传统的逻辑思维与结构化思维,他们开始分解任务。

企业的目的在于盈利,而盈利在于增加收入与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主要在于研发、销售等部门,而节约成本则人人有份,不过内勤服务部门这种不直接创造收益的部门,它节约成本的任务会更重一些。

如果一个内勤服务部门的主管发现员工们有25%的时间在偷懒,那么削减25%的员工以节约成本理论上就应该是正确行为。请注意,他并不是一个傻子,他知道不能裁员太多了,比如裁员50%,这会让部门无法正常运转。25%是一个经过精确数学计算的值,它让剩下的员工能够刚好保持满工作量,又不会造成太多额外的负荷。

这样的人员安排理论上能节约成本而不会造成问题(或者顶多有一点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但实际上这个部门却在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几乎崩溃。

 

为什么一个本应合乎逻辑的改革措施最后陷入了巨大的失败?

内勤部门主管的思路——以及其他高管的思路——是典型的结构化思维方式,通常它应该是有用的,但这一次它出了问题。

比较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是,他忽略了内勤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的联系。既然销售部门在拼命的扩张开发更多客户,那么可以预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内勤部门会迎来更多的客户服务问题!在此时按照现有业务规模来削减内勤人员,实在是不明智的。

这种不明智产生的根源就来自于,他没有看到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内勤部门和销售部门看似很分离,实际则以客户为纽带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但上面的只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还有更加深刻的隐藏的问题尚未挖掘出来。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如果未来一段时间销售部并未带来更多新客户,那么是否就不会出问题了呢?

从数学上算就是不会的,75%的员工数量刚好应付目前所有的业务,但实际上还是会出问题。

由于剩下的人员,每个人都增加了工作负荷,所以在一开始,他们会稍微多出现一点内勤服务方面的小错误。这些错误的发生或许有一点偶然性,毕竟正常情况下你也是有时候犯错多一点,有时犯错少一点。但这些错误——即便是偶然发生的——既会带来额外的修正任务的工作负担,也会受到上级的指责批评,于是让这些员工的心理遭受一点压力。

目前为止,这些员工出现的错误和遭受的压力都还小,完全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但是当员工受到第一次额外的批评压力之后,他带着那些额外的压力回到工作中,于是产生错误的概率又进一步提高了一点点,并犯下更多的错误,制造更多的额外麻烦。同时这些麻烦也继续受到批评和指责。

现在,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变得更大了一点。

你可能已经看出,这已经构成了一个循环。员工们带着更大的压力继续工作,犯错的概率继续提高,而每一次犯错又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并让整个部门的工作变得更加混乱。

我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在所有循环还未开始之前,也就是部门主管刚刚削减了25%的员工的时候,75%的人刚好应付目前的工作,一点不多,也一点不少。我们定义一个指标——混乱度——用来表示部门遭受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这个时候,混乱度是接近于0的。

混乱度接近于0,这个部门有任何问题吗?主管不会这么觉得。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之后,混乱度逐渐增大,1,3,7,12,18,35,67,100……最终,整个内勤服务部门崩溃了。

从线性的角度,这是无法理解的——为什么原本为0的混乱度逐步涨到了100?当它最开始增长到1的时候,仅仅是一些偶然的员工工作的失误——谁还没有一点失误呢?下次注意一点,这个偶然因素消除以后,不就会回归正常了吗?所以理论上,混乱度应该是在0附近上下震荡的。今天是1,明天是3,后天是2,大后天变成0,然后再变成2……即一个在0轴附近的散点序列,如下图。

但实际情况的进展却如下图:

我们可以猜想在此期间内勤部门经理都思考和做了些什么。

一开始,他会认为自己的裁员规划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是按照严格的数学和逻辑计算出来的。既然大家原来有25%的时间在偷懒,现在减少掉这些偷懒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公正的。

当出现了一点点小的问题后,他会认为这是偶然因素,过一段时间会自然消除。当然,他也会开会提醒大家要注意认真、细心的工作,消除这些错误。

等到他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他会既困惑又愤怒。他困惑为什么大家的犯错率变高了。效率降低了?于是他严厉的批评那些出错的人以让他们端正态度,又或者进行某种业务能力培训以提高效率。

但这些措施都没有用,并且他自始至终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即便他不削减人员,也有可能会面临同样问题。假设他发现了员工有25%的空闲时间后没有削减人员,但是市场部由于大力开发渠道而增加了一部分客户,比如说30%,新的客户自然带来新的客服任务,也增长了30%。

面对新增加的任务量,部门经理会怎样评估?

他会认为,根据线性的计算,30%的任务增长刚好是目前人员的能力范围内,所以不需要招聘新的员工——何况他也不敢,上面的任务是压缩成本呢!他会想,只要大家都不偷懒,就根本没有问题。

而当真正出了问题以后,他会非常相信他的数学计算——任务没有超标。所以,他会转而怀疑大家偷懒。在加强监督、建立惩罚机制以后发现毫无效果,于是又觉得大家效率降低、错误率提高实在是莫名奇妙——与之前的案例结果类似。

甚至于,假设增长了30%的客户后,由于服务不周这部分客户流失了,客户数量回到与原来一样的水平,是否问题就自然消失了呢?毕竟,这时候大家的工作量已经远没有饱和了,理论上可以继续腾出25%的时间来休息和偷懒。但很有可能问题不会自然消失,因为这个时候员工们的工作效率已经比之前要低了很多了,混乱会继续。

 

二、重新认识因果

上面复杂的案例描述可以用一幅简洁的图形来表示,如下图。

这幅图叫做系统动力图,红色的箭头意义为产生影响、造成结果、原因,“+”号表示促进、加强,箭头与“+”一起,表示产生加强和促进作用。例如,从“实际错误”到“批评指责”的箭头和“+”号,表示员工们产生的实际错误造成外界对他们的批评指责增加。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幅系统动力图。红色线条构成了一个环,这个环即是上文所说的不断增长的恶性循环。蓝色箭头表示的是循环的外部事件。这个循环的外部事件,我们认为它是合理的,不应该造成负面结果;即便由于偶然因素造成了一些小小的负面后果,它也会自然消除。但在这个系统中,偶然的外部扰动会造成系统循环的开始,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并不断恶化后,即便外部扰动停止了也无法让系统重新恢复平衡,即无法自然终止循环。

比如,一开始由一些额外增加的客户引发了红色的循环,让员工们的错误变多、效率降低。一段时间后,这些客户流失了,客户数量变得和以前一模一样,那么部门的运作是否能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呢?有可能也不能,因为现在员工的效率已经比之前更低了。

这种复杂的演变,不同于一般的线性逻辑和运算,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对因果逻辑的认知需要改变

一般的因果是线性的,先有因,然后有果。上面案例中,裁员25%引发了后面的混乱,看起来它就是原因,而后面的混乱是结果了。但是根据数学计算,这个比例很合理,25%的裁员并不能构成原因。

再者,如果裁员并没有引起问题,而是偶然的客户增加引发了循环的启动,那么客户增加是这一切的原因吗?可是等到客户数减少到原来一样的值后,问题却依然存在。因不在了,果却还在?这也说不通。

难道因是凭空产生的?因是一片虚无?其实你可以这样理解:

因不是哪一个节点,而是整个系统

即,不存在传统的线性的原因。在传统的因果中,逻辑是线性的,是有头有尾的。头部是因,尾部是果。但在系统中逻辑是一个圆环,无头无尾。在这里,没有传统的因果。

只要这个系统是这样构架和运作的,那么结果的出现就是大概率事件。那些不构成原因的事件偶然出现然后又消失,就可以让系统运转起来然后产生一系列结果,看起来就像是出现了幽灵,凭空产生了原因,或者没有原因直接就出现了结果。

 

上面的案例里,原因凭空产生然后造成了结果,在其他情境中,有时候还会出现因果互换的情况。

在学校里,如果学生成绩不佳,由于领导考核、舆论压力、教师的自我价值等原因,老师的压力就会变大。当学生成绩降低时,老师经常会选择向学生施加更多的压力,因为老师期望的是下列的连锁反应:

学生成绩下降——老师压力增大——老师向学生施压——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学习时间变长——学生成绩提高——老师压力减小

以系统动力图来表示如下:

上图中,4个“+”,1个“-”,表示一个负反馈循环(一种有平衡倾向、不会无限增大的循环)。我们可以将上图称为压力-动力环。

但对于学生来说,他未必按照上述循环进展。当他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压力以后,他产生负面情绪,进而产生逃避行为,减小了学习的时间,然后又成绩恶化,最终增大的老师的压力,然后又导致老师给他施加更大的压力……

上图可以叫做压力-逃避环。上图中,4个“+”,2个“-”。“-”是正负的负号,不是减法。负负得正,因此上图表示一个正反馈循环,即无限增大循环。老师因为感受到压力而采取某种行动,最终却继续导致自己压力增大。对部分处于青春期、成绩不优异、与老师有冲突、感受到巨大压力的学生来说,上图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系统中老师会认为:

因为学生成绩很差,所以老师们感到很有压力。

这在最开始是正确的,但他们可能想不到,一旦这个动力系统运转起来,就又多了一个因果:

因为老师们感到有压力,所以学生的成绩更差了。

老师的压力与学生的不良成绩,到底谁是因、谁是果?从全局来看,这是一个系统动力环,这些事件互为因果。

 

三、系统的非常规特性

因果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在一个系统中,如果基本的因果关系都改被变了,那么这个系统也一定会有很多其他反直觉的特性。如果我们想拥有应对复杂世界的系统思维能力,就需要了解这些不合常规的特性。

1.注重理解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经常是分解型的、还原型的,这种理解方式假设整体等于部分之和,只要理解了各个部分,整体也就被理解了。

这和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现代教育体系注重分科,而现代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分解。物体分解成分子,然后分解成原子、质子、夸克……这种分解型的理解方式也被带到了人文世界里。麦肯锡咨询赖以成名的结构化思维和MECE就是分解的典型。

系统思维则要求我们时常留意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系统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分解型的思维某些场合下是有效的,它让事物得到简化。但有时候它简化得过度了,于是结论失真、方法失效。有些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一旦把这些联系切割开来系统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比如,一只猫可以跳60cm高,你把它切割成两半,每一半并不能跳30cm高。再比如,内勤服务部门的案例中,公司的总盈利目标被分解为增加收入和减少成本,销售部的任务是增加收入,内勤服务部的任务是减少成本,但内勤服务和销售之间其实有某种联系,并不能这样简单的分隔开。

2.部分与整体的差距,可以是数量,也可以是性质

既然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那么其中的差距是什么?答案是,可以表现为数量差距,也可以表现为性质差距。

假设一个营的士兵战斗力为500,那么两个营的战斗力有多少?是1000吗?如果这两个营一个在非洲,一个在亚洲,相互之间无法联系,那么也许500加500就是等于1000。但如果他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数值的加总就会有变化。也许他们有精彩的战术配合,能够表现出1200的战斗力;也许他们相互竞争勾心斗角,战斗力下降为700。篮球、足球等团体游戏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大牌明星聚集一堆未必能够赢得冠军。

有时候连性质都会发生变化。被分割开的猫只是几个血淋淋的肉块,而完整的猫却是能跳能叫的可爱宠物。

3.系统思维是动态的

静态的事物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但动态的系统才是世界更频繁展现出的样貌。

还是来看内勤服务部的案例。根据部门主管的测算,削减25%的人员是不会造成问题的,或者只会有一些无关轻重的小问题,这种预估就是静态的思维,也是我们很容易根据基础算术得到的结论。但动态的系统会改变这个效果,经过一次次的循环,第一轮、第二轮……第N轮,微小的效果会逐步放大成大灾难。

4.系统思维中的因果是循环的,模糊的

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看到的,相互关联的、动态变化的系统中,因果会变得模糊。

一个简单的循环系统,A—B—C—A……,就可以让因果混乱。A是B之因,B是C之因,C是A之因,所以A成了A之因,所以B也是A之因。又或者,并不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上述特点在前面一节中已经详细提到,这里不多赘述。但我想补充一点,系统思维的更高视角不仅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也会带来巨大的世界观冲击,道德、责任、意义等都会发生变化。你会意识到,人类目前的道德观还很幼稚,有很大的争论与改造空间。

当我们站到系统的高度上,熟悉的特性、因果都被颠覆了,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要变化。这引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该如何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四、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在特定的系统构架下,既可以无原因的凭空产生结果,也可以因果互换和循环。那么对于复杂的因果产生的问题,我们如何处理?

答案是:改变系统构架

在系统动力图中,有一系列的节点和箭头,箭头代表了系统的内部的能量流向。这些节点和流向就是系统的基础构架。只要节点和能量的流向不变,系统就不会改变,结果就不会改变。为了改变结果,我们要改变这些节点和流向。

首先要区分节点和流向是否能够改变

例如在内勤部门的案例中,从“工作压力”到“错误率”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工作压力必然提高错误率,所以不用管他;从“错误率”到“实际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样不用管;还有从“减少人员”到“工作压力”,从“客户增长”到“工作压力”,从“批评指责”到“工作压力”, 从“实际错误”到“额外任务”,也都是不可避免的。

剩下的一些节点流向则是可以控制的。例如,从“实际错误”到“批评指责”,部门主管可以选择不对员工进行严厉的批评,这个流向就改变了。从“额外任务”到“工作压力”也有调整的空间,比如可以请一些临时工作人员等。另外,“减少人员”这个点也是可以调整的,部门主管可以从一开始就不减少人员,或者不要减少那么多。

为什么“减少人员”这个节点可以调整,而其他的节点就不能调整呢?诸如“工作压力”“错误率”“实际错误”等。因为“减少人员”这个点是悬浮的,它的上游没有一个东西去必然性的推动它。而其他的点,上游都有一个推动力,这就造成了结果的必然性。就像你处于人群当中,当后面的大量人群在推着你的时候,你会不得不跟着向前走。

当然,上图中还有一个悬浮的点——“合理的客户增长”。既然是悬浮的点,当然也就是可以改变的。不过“客户增长”实在是太诱人了,一般我们选择不会去改变它。但我们也会听说一些优秀的企业家这样分享经验:“有时候我会故意放慢增长的速度,因为慢就是快。”这个玄奥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系统思维的运作。

接着,就去改变那些可以变化的流向和节点

在“减少人员”这个点上,内勤部门主管可以在最开始就选择不要减少人员,或者不要减少那么多。你留出了一部分额外工作力,就为系统提供了缓冲空间,不会因为一点偶然的扰动就启动了整个恶性循环的系统。

从“实际错误”到“批评指责”这个流向也是可以改变的。在意识到系统的问题后,主管应该忍住发脾气的冲动,甚至应该主动去安抚宽慰员工、减轻他们的压力。这当然要求主管有更高的修养,但这是必要的道德,更是必要的基于系统思维的智慧。

从“额外任务”到“工作压力”,主管也可以选择打破这个流向。在出现了额外的任务后,主管可以临时去其他部门借调几个员工过来,或者招聘一些临时工人。对这个流向进行拦截后,“工作压力”会减小,同时也为修改系统的其他部分争取了时间。

其实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处理,即“工作压力”这个点。尽管在上述系统中,工作压力被其它要素推动着,但你可以从系统外部去引入新的要素来解决问题。比如,部门主管可以选择为员工们预订一些减压按摩上门服务——当然是很正规的那种,不是公安部门明令禁止的那种。

这是一个真实有效的方法,有些公司的老板就真的这么做了,他们预订专业的按摩人士来到公司,轮流为员工们按摩放松。但乍一看这个逻辑非常奇怪:因为员工们表现的很差,工作效率低、犯了很多错误,所以主管要为他们提供一种福利——免费的减压按摩。

员工表现的太差了,所以要为他们提供一些福利?在线性逻辑下这是不可想象的、荒谬的,但在系统思维下它确实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巧妙办法。为了解决问题,你需要很多像这样智慧而大胆的行为。

总的来说,利用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绘制系统动力图。哪个因素推动了哪个因素?是增加还是减少?哪些节点和流向构成了循环?这是个起到无限强化效果的正反馈循环,还是个起到平衡制约作用的负反馈循环?

第二步,识别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一般来说,涉及到人的价值观、信念、思维方式和情绪的东西都是可以改变的(尽管有时候也很难),比如犯错要受到批评是一种信念,它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性、物理性的规律则不容易改变,比如疲劳的大脑容易犯错,老化的机器一定效率低。

第三步,改变那些可以调整的节点和流向。那些制造问题、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循环,你应该坚决打断它,而关键节点和流向的改变是重要的手段。正如第二步中提到的,这种能改变的东西往往与信念、情绪、思维方式有关,而人们一般又倾向于固守自己的信念和思维。但如果你想要登上更高的层面,你就需要打开自己的大脑,塑造一个开放的心智,敢于并习惯于承认自己的局限与错误,然后做出与众不同的决定。

 

五、高效的良性循环是怎样构造出来的?

上面两个案例都是负面的、系统运作带来问题的案例,那么有没有正面的案例呢?当然有,系统循环不仅会带来问题,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

先来一个简单的案例。

当企业获得初始的投资以后,它产出了产品,销售给客户,得到了一定资金。接着,要把资金用于产品研发改良,于是更多的客户购买产品,得到了更多的资金。再接着,更多的研发投入,更好的产品……如此循环下去。基本所有发展良好的企业都拥有这个循环。

这是个简化版,因为资金不仅促进研发投入,还促进销售渠道开发、后勤保障等,所以真实情境稍微复杂一些,但原理总是类似的。

如何构建这个良性循环?首先是要对这个循环系统的架构很熟悉。在上述案例中,架构比较简单,也符合人们的常识,所以在大脑中把它构建起来并不难。但更重要的是意识到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并克服一些本能的弱点。

当这个良性循环跑起来以后,大家应该珍惜它,因为每经过一次循环,它的威力就会加强一点。尽管最初的几轮可能并不那么显眼,但它会逐渐变得如同永动机一般的令人震撼。我们需要抵制一种冲动,就是把销售获得的资金立刻用于分红享用,挥霍于豪车豪宅间。这种做法在中前期非常有诱惑力,因为中前期的系统威力尚未体现出来,给人一种即便投入研发改进也不会有太大的利益的感觉。我们要以冷静的系统思维去克制与平息这样的冲动。

一个开设培训机构的朋友以很少的资金起点,在短短3年间做到了千万级别的收入,而且还是在一个3线小城市。他很理解上述的循环带来的威力,并不急于把收入兑现来提高自己的私人生活水准。“这几年赚了不少钱,但我的个人物质生活并没有明显提高,几乎所有钱都用于再投资了。可是我根本不着急,因为后期的回报会更大。”

还有另一个危险的观念。有些人心想,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不需要让业务无限增长,等到它发展到一个还可以的水平后就保持在那里吧,可以享受生活了。这种想法忘记了,你的竞争对手很可能就在使用这种越来越强烈的动力循环,以巨大的加速度在发展着。当你自己应用这个加速循环的时候,你容易低估自己的未来前景;当你考虑竞争对手的时候,你容易低估他们在未来会对你造成的压力。

总之,人类是短视的动物,容易低估它在远期的威力。

 

总结起来,为自己构造一个良性循环,需要经历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大脑中规划出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你可以在纸上画一幅系统动力图,认真的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了哪些因素?哪几个因素之间能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不断增强的循环系统?

第二步,按照规划去一步步的执行这个系统。

在这一步你要注意,由于系统的特性,系统常常远远大于部分之和。所以在你完全构建好这个系统并循环几次之前,这个系统的威力是暂时不会体现出来的。由于一段时间得不到反馈,你很容易在这个阶段放弃努力,或者以牺牲未来更加猛烈的发展为代价,过早的享受了劳动成果。要知道,现在多享受一分,未来就减少了十分、百分。

 

六、“间歇性宏图大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用系统思维设计你的良性循环

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然后去执行,这两个步骤并不复杂。现在,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一个练习——如何为自己构造出一个动力十足的良性循环系统?

首先,我们为自己规划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我们在上班之余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一段时间后这会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进而做出更好的工作成果。这些工作成果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金钱,如加薪、项目提成等。这些钱会对我们构成正面激励,让我们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去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然后继续这一良性循环。

然后我们就按照这个规划去实践,实践的时候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是从业余时间努力学习到工作能力增强,再到做出工作成果,需要一定的时间。一部分人没有这个毅力坚持下来,早早的放弃了。对于这类人,你需要认识到未来有多么的美好,也可以好好看看生态思维一章中《构建自己的意志力生态》这一节。

但更多的人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当你赚到更多的钱以后,不仅会增加学习的动力,也会增加享受的欲望,这是人的天性。同时,工作产生的疲惫也会让你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因此,很多人不能把这个循环无限的坚持下去,可能只开动了一两次之后就停歇了。

你看,实际情况比理论要复杂和困难一些,画出来的系统动力图也不一样。上图中1号环是我们希望建造的环,它是个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即无限增强的环。但实际情况还会出现3号环,这是个负反馈环,即起到平衡作用的循环,它不允许你无限增强,努力学习产生的疲劳会让你不想持续努力下去。

另外一个关键点在于2号环(那个将1号环包括进去的大环)是什么环,它对我们的努力学习产生了什么影响?一般来说是负面影响,当你赚到了更多的钱以后,你产生享受的欲望,去逛街购物买了一大堆不实用的东西;或者觉得不用太努力了,可以去打个通宵游戏、看个通宵电影等。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享受的欲望导致的享受的行为,就会减少你下一次的努力学习,形成一个负反馈循环。很多人感叹,这就是人的劣根性啊。

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一个正反馈循环拖着两个负反馈循环,增长乏力,人生无比艰难。有人把这总状态总结为:间歇性宏图大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但问题是否就无解了呢?有人觉得,这种情况只能死拼意志力了,就是要强行忍住、坚持住。其实未必,意志力强当然是好事,但系统思维的智慧能给我们新的力量。

我们注意到,图中从“享受的欲望”到“业余时间努力学习”的箭头旁边是一个问号——它未必一定造成削减的结果。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后,你产生了不可抗拒的享受的欲望,但享受的方式却是可以选择的。

如果你选择疯狂购物、通宵打游戏或者出去喝酒狂欢到半夜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那就产生了一个负反馈,打断了原来的良性循环。但你也可以选择享受一下,去做一个疗程的按摩(再强调一次,是正规的那种,不是公安局明令禁止的那种)。专业的按摩师可以消除你的压力,让你身心放松,绝对是一种享受。它的价格可能有点贵,比如一个疗程几次按摩要几百上千元,是你平时舍不得的钱。但是既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赚了更多的钱,你就可以这样享受一把。

当你享受完了以后,疲劳也降低了,于是又可以投入到努力学习成长中去了。现在你发现,上面的循环已经变了——2号环稍微更换了一点流向,并从一个负反馈循环变成了正反馈循环。

于是情况变成了两个正反馈循环对抗一个负反馈循环,你前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甚至还比以前更加轻松了!现在你应该可以理解了,那些最优秀的人未必活得很辛苦,他们可以既勤奋努力又轻松愉快。

这样巧妙的操作还有很多。为了学习,你可能会去外地参加培训,培训费用已经不便宜了,那些资金不充裕的人会选择在交通和住宿上节省一点。但经过之前的努力赚取了更多的钱以后,你可以选择下一次参加学习的时候预定更舒适的酒店,或者换个高铁软座、飞机头等舱。这也是一种奢侈享受,但是它能减少你的旅行疲劳,让你学习的更好。

面对难以抵制的享受欲望,你总要找个途径发泄出去。如果你为自己买了一个昂贵的辅助睡眠的装置,或者购置了几款提高效率的工作软件,那么你给一个白痴游戏充值1000元钱的冲动就会减小。对于享受的欲望来说,前者与后者区别不大,但前者能为你制造和维持不断成长的良性循环,而后者则拖累你让你停滞不前。

比别人发展的更好还享受的更多,这就是系统思维的智慧。

 

八、书籍推荐

系统思维以及系统动力图的构建,内涵很多,远不止本文提到的这些内容。如果你对此内容感兴趣,可以进一步研究。在此推荐一些书籍。

最基础的入门版本:《第五项修炼》

这本书介绍系统思维的理念,提出了现行逻辑的局限,给出了不少案例,方便入门者理解。书中的案例都是比较建议的系统。

100分满分,难度大约30分。PS:我感觉这本书的老版本比新版本好。

进阶一点的版本:《系统思维》丹尼斯·舍伍德

从入门到稍微进阶的内容,给出的案例更精彩,也稍微复杂一些。作者做了几十年的企业咨询,提供的案例都是真实案例,很有借鉴意义。

综述版本:《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

这本书复杂一点,学术气息比较浓,而且好像不好卖,要去自己淘旧书了。

对系统思考这一领域做了个综述,前世今生以及不同流派有分析有比较,如果你想要对系统思考有深刻了解,这本书值得一读。

量化计算版本:《系统动力学》大学教材

系统动力学进入复杂的应用后,数学建模和计算机运算是其终极形态。这个时候,直接看教材是最好的。其实吧,对于理解能力强的人,还可以把前面几本书当做教材的案例扩展,以教材为核心去学习了解。

不过对数学和软件运用能力有较高要求……

 

总的来说,系统思维,以及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它是从线性逻辑世界进入复杂世界的一个入口,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真实。

即便不进入复杂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运算,仅仅对它理念的了解就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利益,而且排除了数学建模以后的理解难度,也是普通的大学生和成年人能够接受的。它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并刷新我们对于因果的认识。长期的系统思维训练之后,它确实能让我们进入更高的层面。




关于作者


策略师——叶修,研究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教育行业技术宅与创业狗。

为几千名区域教育局领导、校长、教师,几万名高中生、大学生和职场年轻人,进行讲座、培训,分享 思维方法 与 学习策略课程。


分享思维方法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师(ID:xuexiceluesh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