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的“养阴派”、“火神派”、“攻下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紫薇院 2018-02-21

中医的“养阴派”、“火神派”、“攻下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我有靠谱回答

13个回答

养阴派的主要观点由《内经》肾藏精这一观点导出的,肾藏属阴,肾中阴为人体真阴,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真阴亏损便会导致种种病变,此类病症要以滋肾养阴法为基础。火神派晚出,为清末郑饮安为首,认为生命乃一团阳火立极,肾中火乃人体真火,真火亏则阳虚气弱,导致声低息短,少气懒言,闭目嗜卧,肢清脉软,甚则虚火上冲等症,治则以扶阳抑阴的原则。攻下派是为祛实邪立论,热客病体,水热互热,治则没下祛邪。补阴派与火神派,皆以正虚立论。攻下派则为邪实立说。


谢邀。养阴派与攻下派乃金元四大家中的二个中医流派,火神派是清朝未期流传,但現已失去真传的,在中医界独树一帜的流派,三种流派的联系只能是均以《内经》、《伤寒论》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出发点,各自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分析和总结治疗方略而已。区别在于养阴派的丹溪老人崇尚东恒先生的思想,认为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病注重降火时还要注意滋阴。即滋阴降火。在现在我们常用在心肾不交,阴虚火旺中,临床上的形廋盗汗,失眠梦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溲赤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均适合套用阴虚火旺治疗。如知栢地黄丸,大补阴丸,天王补心丹,养阴清肺丸等。再谈一下攻下派张从正的观点,张先生认为治疗应着重祛邪,祛邪就是补正,他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先生认为“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主要思想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祛邪方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又称攻下派。現在张先生的观点被发扬光大,一些减肥中心,廋身体验及塑身馆用的灵活自如。因想祛除身上多余肥膘,只能走出汗,节食呕吐,利尿泄下三条路。火神派是清未郑钦安先生独创。学朮观点鲜明,人称"姜附先生"。注重阳气,善用附子,干姜,肉桂,郑老先生深得仲景伤寒之精髓,将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用的炉火纯青,将炮炙过的姜附桂的临证用量一方用到100克至300克。只可惜如今火神派已失真传。現自称″火神派"者不客气说全为伪者假冒。有病还是去大医院去看。综合观点,养阴派观点是阴虚火旺,火神派观点是阳虚阴盛。攻下派观点为邪实内蕴。

看到这问题,脑子里闪出红高粱那句“滋阴壮阳,嘴不臭”的歌词。哈哈哈,这问题提的有点大。简单说下。

金元有四大家,也就是四个派别啦。

  • 刘完素基于火热说的寒凉派、
  • 张从正基于攻邪说的攻下派、
  • 李杲(李东垣)基于脾胃说的补土派,
  • 朱震亨阴虚说的养阴派。

区别就在于对病机病理及身体状况的认识上。不恰当的比拟,刘张针对青年身体,李就是中年了,朱就是老年人啦。

上面四派理论源泉是内经,清末郑钦安的火神派则不同,我认为是伤寒的改良派。即外感当握定六经提纲,内伤应探求阴阳盈缩,而认证须有阴阳虚实之实据可凭。

请注意阴阳盈缩的含义。这就是火神派能起大证、重证的理论依据啦吧。效果,惊世骇俗的,独树一帜。

参见图中说法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要在“相火论”上,其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根据月亮的盈满来解释人体的状态,月满为少,月亏为多,所以治病以补阴为主,以滋阴为要。

火神派是郑钦安所创立,因其善用附子,故后人称其为火神,后世的李可老先生,刘力红教授均是火神派的,李可的破格救心汤在急救方面十分有效。

攻下派是张子和所创立,以汗吐下三法为要,在实际应用中注意攻邪扶正的比例大有学问。

无偏不成派

无偏不成派,凡事有学派者,学问也必有所偏。有这么个比喻:“中医是一棵大树,《黄帝内经》就是主干,其他的学术流派就是分支,主干是根本,所以后世所有的学术流派均根源于《黄帝内经》,也都有所偏,其实也就是自身认识的角度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术流派在传承中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形成了中医独特的学术传承体系。

<滋阴>和<火神>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一个是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治疗病种,滋阴和扶阳都是治病的方式,只不过是学术流派中的研究倾向性,并不是开方的固化性和死板性,比如朱丹溪也照样使用附子,郑钦安也照应使用熟地,中医是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所以学术流派只能代表学术成就,不能代表医疗就是如此。

中医的派别,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年代形成的。

望名思义,养阴派强调人体中“阴气”的重要性,火神派强调的是人体中的阳气,而攻下派,则是注重身体的通畅。他们的区别或与出现的时间有关,或与治疗的侧重点有关系。但可以看到,他们的出现,正好说明了人体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很强。

自然气候,在过去几千年里是变化的,或热或冷。张仲景年代是比较凉的,故而张仲景写出了《伤寒论》,那个年代人感寒而病,伤在寒气;养阴派出现在气候比较热的阶段,阳盛阴衰,因而特别需要提醒人养阴,阴虚而呈现热像。攻下派,应该是处于湿气比较重的年代,大量的人群湿滞中焦,上下不能交通,从而需要特别强调通中,而通的一种方式就是攻下,用药力破开阻滞,恢复身体的正常。

但无论那个门派,本意都是一样的,疏通身体,恢复正常。仅仅因为年代气候不同,长期的气候条件下,疾病表现各异。需要寻找最主要的特点特征,解除疾病痛苦。

中医发展到了金元时代因为动荡不安定,百姓颠沛流离,易发的疾病也复杂多样,因而在医界也产生了不少流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人。以火热论著称,业内称其为“寒凉派”。

张从正,治病以攻下为主,首倡“攻邪三法”,业内称其为“攻下派”。

李杲,认为战乱时期百姓多脾胃不和,治病主张重视调理脾胃,人称“补土派”,或“补脾派”。

朱震亨,后人称“丹溪翁”,首倡“相火论”,治病主张滋阴为主,人称“养阴派”。

其实以上四位中医大家的论点大多是依据他们的著作,加上他们平时的一些论点,给中国医学史做了一下归类,他们的专业论述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从而加上各自的标签。实际上,他们作为民间著名医家在当时也是“全科医生”,在他们平时的医疗活动中并没有表现出执着于流派观点。所以我们对所谓“金元四大家”这个说法只能从医学史这个角度来认识,如果只从“四派”来评价他们的功绩有失偏颇。

攻下——确切地说,应该叫祛邪,以邪去正安为目的;

火神——是提振人体正气,所强调的是人身阳气在气血津液的循行敷布的重要性;

养阴——所强调的是阴(精气)在人体阴阳中基础性的地位(正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

这些所阐述的是中医对人体认识的不同方面——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从不同方面认识和阐述,综合各方面才是完整的认识!所以:

——这些与中医不过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不过是相互补充,并从不同方面,共同完善了对中医的阐述和认识!

人身无外乎水火(命曰阴阳,属后天),阴阳之盈缩赖乎一气(命曰太极,属先天)。一气之不偏不倚是为中,有余不及皆为邪!如是观之:“养阴派”乃从后天立论,“火神派”从先天立论,“攻邪派”从先天一气之盈缩立论;此三者之区别也!诸医派源流目的无不是借助针、碥、毒药等为手段调整人体一气之不偏不倚,即呵护人身之“中气”耳!三者之立论迥然而异,终究是殊途同归也!

养阴派 认为阳无阴不生 这是个认知 火神派 人活一口阳气 补阴先䃼阳 也是个认知 攻下派 一通百通 人活的是通透 也是一种认知 但我的理解是师承的习惯占据了上风而出了派系 但我的认知是 深刻认知中医整体现念 在必要先用阳时先用阳。必用阴时先养阴 必攻下时先攻下 都是正确的。但这就是手指有长短 认知疾病的能力有高低的问题了! 其实区别在于医术之火候

没什么!就是根据时代和每个时期的社会和体质,根据社会的病态而出现的学派!实际上都是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与进步!这些派都是很简单的!

一个妈妈生的很多孩子,都长大了成人,另立门户自己过去了!有什么可夸赞和稀奇的!

你要认为这些学派是真正的中医药,那就是舍本求末!蠢得厉害了!

中医药,历来就是求真务实的实用态度和行动!

你说的理论再好!没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