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气学说

 老玉米棒 2018-02-21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
中文学名
元气学说
别称
五行说、水成说
二名法
元气说
万物组成
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定义
自然界的物体,大到日月星辰,小到灰尘微生物,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一问题一直引发着人们的好奇心。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便提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说”。以后又有人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被称为“水成说”。但是用一种具体的东西作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总是不能让人信服。后来,人们就想象某种抽象的东西演变出具体的自然事物,这就出现了“元气说”。从战国时代到明朝末年,元气说一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物质结构思想,正如原子说一直是欧洲人最重要的物质结构思想一样。
发展
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认为,精气是大千世界的本原,这种精气结合起来便生成万物。东汉的王充把元气说发展为“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而然地构成的,夫妻之间也是由于元气的运行而繁衍出子孙后代。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接受了王充的思想,并且说明元气的运动、静止、稳定、变化、斗争、衰落、崩溃与神、鬼、人的意向都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反对鬼神迷信的正确观点。
生活在11世纪的宋人张载和17世纪的清人王夫之在吸取了元气是物质本原,元气运行导致万物生灭的思想基础上,对元气作出了更深入的论说。认为阴阳两种气充满了宇宙空间,除此之外,宇宙中再没有其他东西,元气间也没有间隙。关于元气的运行机理,张、王二人都认为元气因有阴阳二性的推动而浮沉、升降、动静,这是自身的矛盾运动,用不着鬼、神、上帝起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无神论思想。
关于物质不灭,王夫之先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出木柴烧完之后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火焰、烟雾、灰烬;树木燃烧、水分挥发、尘土弥散等等,也都是变成为非常微小的看不见的东西了。一切有形的实物都是如此,作为组成这些实物的根本——元气,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在张载、王夫之的物质守恒思想中,还包含了各种物质形态相互转化的意见。这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先进的。
意义
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有人曾把张载的元气论与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17世纪的法国大科学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理论,进行详细比较,发现两者惊人地类似。而现代科学中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都与“以太”有关。人们还认为,要理解现代场论的深奥知识,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在今天科学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也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包括元气学说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以促进东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增进对于物质结构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