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辩证论要二

 贤山医话 2018-02-21
  L酉屮医药272月第2期总3卷第2期

  关鍵词:脏腑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上接《江西中医药》2006年12期)

  4脾病辨证

  脾脏病变,大多由于运化或统摄失职,主要症状为饮食、二便异常;其外形多为腹部、四肢、肌肉,口唇的改变。临床上虚证以中气不足,不能生血,与兼挟寒湿为多见;气虚不能摄血与脾阴不足比较少见;实证以湿热淤浊为多见,虫食积结比较少见。

  4,1虚证

  4.1.1中气不足疲倦思睡,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软或腹泻;腹部自觉虚气坠胀,很想放屁(矢气)而不易畅达,其则朊肤虚浮,或肿或消,尿少,面色淡黄,消瘦,唇、舌俱淡(气虚不能生血的关系),舌苔簿白,脉虚濡(与“软”的音义大致相同)。以上这些脾阳虚弱,运化功能失常的症状,在许多慢性病的某些阶段可以见到。治官补脾为主,如六君子汤之类若脾虚不能摄血,则大便下血,牙龈出血,女子则月经崩漏,其色都比较暗淡,其质都比较稀薄,有的也会出现暗红

  (不是紫红)血块,有的皮肤出现色暗淡的阴斑,面色萎黄,有的白眼球也会出现淡黄,脉虚弱不受按。上述症状在临床各种血液病中可以见到。治宜补牌为主,妞黄土汤、实脾饮、归芪建中之类。

  若脾虚兼挟寒湿则口淡,甚则口冒清水,大便谢泻,或兼呕吐,寒较多者,腹痛绵绵不断,喜按;湿较多者,大便更稀,不利,脘腹闷胀;甚则头部、四肢、腰部自觉沉重疼痛,怯冷,葚则水肿,有的面目甜现暗黄;湿痰阻遏清阳不得上升者,常发眩晕(自觉头昏天旋地转)想呕,有的也能呕出痰涎。面白(寒较多)或黄(湿较多)丽滞,舌苔白润或白滑,脉沉迟无力或虚弦。治宜健脾,温阳化湿,如苍术、干姜、茯苓、附子之类,及平胃散、黄芪五物、黄芪防己、茵陈五苓、天麻半夏白术汤之类。

  4.12牌阴不足大便常秘,便出干涩,但无坠胀灼热、腹痛等痛苦,便色近常,或稍有青色。治以润导为主,如麻仁之类若久病气血大伤,则肌肉消瘦至极,大肉(指腿部、臀部的肌肉)尽脱,唇反(嘴唇吊起)或短,牙根宣露,舌质萎薄,脉沉细而弱,或兼弦涩。以上症状是久病极度虚弱的恶液质表现,需根据病的不同情况,积极给以治疗。

  4.2实证

  4.2.1湿热腹部胀满,口中粘腻,有的觉甜;渴不多饮、或喜热饮;不欲食,有时呕恶;小便不利,色深黄或兼混浊;大便溏而粘腻不畅,或有灼热,其色酱黄;面色深黄垢腻;舌红、苔黄厚而浊;脉软数。以上为脾湿热的常有症状,多见于痢疾及肝胆疾病。治宜清热利湿,如茵陈、栀子、黄柏之类。兼淤浊:有的寒热不退,有的常发往来寒热,胁下出现痞块,腹部胀大,有的面色深黄,脉弦数。以上肝脾肿大症状,在疟疾(痞块称为疟母)、血吸虫病、肝炎晚期可以见到。治宜清热利湿兼祛淤浊,如赤芍鳖甲之类。

  4.2.2虫食积结此症多见于小儿。

  (1)虫结:腹常胀痛,上下不定,痛时包块鼓起,痛止复消,大便常泻,有时又现秘结,或与虫同下,正常进食很差,但经常想吃零食和香甜食物;鼻痒,口角糜烂;舌红苔白或黄,舌面有红色斑点(斑点平铺,与起刺不同)。以上为蟈虫病的症状,宦用驱虫药物,如苦楝树根皮、使君子之类,及西药驱虫剂。

  (2)食积:如兼有腹大青筋,四肢消瘦,毛发枯黄耸起;或牙龈出血发臭(走马疳);面白唇红,甚则面部焦黄枯瘦;舌苔斑剥如花纹;指紋多现沉滞,脉数或兼细弦。以上为疳积症候,治宦健脾消积,如用煅石燕、胡黄连、鸡内金、五谷虫、参术、苓、草之类。走马疳可用砒霜红枣治之。

  3)若腹部胂大,皮肤淡黄浮肿,眼珠并不发黄,唇、舌俱淡,正常进食较差,而好食生米、土、炭,也属有虫有水的象征。以上为钩虫病症状,可用针砂枯矾之类。

  5肾病辨证

  肾为水脏,主五液,又主藏精;肾脏病变主要是由于水液、精气的变化,其表现多在腰膝、小腹、骨、脑、瞳孔等部分。肾病有阳虚和阴虚之分,此外还有精亏,精亏即阴阳两亏的证候。

  祖国医学认为肾处五脏的最深地带,病势深人到肾很严重,故有肾为阴阳之根的说法。肾病的虚证比他脏普癍,故一般认为肾病无实证。事实上肾病的实证虽然较少,但不是绝对没有,同时肾病的虚证之中往往也包括一些实证的证候。

  5.1虚证

  5.1,1阳虛经常身寒(肌肤清凉,与外感发冷而身热不同),肢冷,或背部腰、膝、小腹觉冷;冷汗自出(包括睡中冷汗);小便清白畅利,或夜尿独多;大便泄泻稀薄,内夹完谷不化;面白无神,唇舌俱淡,脉微或沉弱。以上症状是脾、肾阳虚引起内寒的表现,见于慢性疾病(如慢性肠炎、肠结核、消化不良等)的某些阶段,治宜温补肾阳,如附子、干姜、甘草之类甚则身大热反欲得近衣为真寒假热,治宜附子千姜之类。或消渴,饮一溲二(小便的总量比一天喝进去的水份还要更多),乃尿崩之症,治宜温化,如附桂八味丸之类。或五更(黎明)溏泻,治宜温固,如四神丸之类。兼寒湿则腰膝痹(麻木或沉重)痛;兼停水则面脚浮肿小腹胀满,二者都经常出现小便不利。

  5.1.2阴膛肌肉消瘦,自觉手足心热,面部经常出现油光;咽干、口燥,并不多饮,饮水也不能缓解;头昏头痛、耳鸣声小(与风火声大不同),目蒙干涩,小便频数不利,有时自党灼热;大便经常秘结腰脚酸软;面瘦隐红,舌体尖细、色红少苔;脉细沉弱或兼弦数。以上症状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冾宜养阴清热,如知柏八味丸之类。甚则骨燕痨热(发热时自觉骨内煎熬难过),兼虚火则往尿中夹血,或身大寒反不欲近衣为真热假寒。

  5.1.3精亏头脑空痛或自觉腹胀,脑鸣,头昏眼花,善忘;脚肿瘦削,行动无力;甚则骨萎不能起床;挟热则现阴虚的色脉,挟寒则现阳虚的色脉。以上症状为疾病晚期身体十分虚弱的骨瘘症,治宜填精补髓,如龟鹿胶之类。小儿先天发育不良,一岁以上囟门仍然宽大,头颅骨缝不合,五迟(起坐迟行走迟、齿生迟语言迟发密迟),都属精髓不充范围。治疗可用龟鹿胶及服钙片等。

  5.2实

  肾病实证比较少见但确有存在,例如有些患者腰部拒按(与虚证喜按喜捶者不同),小便频数不利,尿色深黄或兼浑浊,尿时尿道中有灼热的感觉;脉沉细弦涩。上述症状乃肾病实证,见于肾孟炎等某个阶段,可以萆蘚分清饮治之。又如附骨阴瘟(膏结核)每多虚实夹杂的现象。

  6胆病辨证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所以胆腑病变与肝脏病变密切相关,很多症状不易分割。不过也有它的特点,例如胁痛一证肝病很多下连小腹,胆病则只在中脘偏右肋缘下,总的情况肝病兼虚较多,胆病则实证较多,这与其它相表里的脏腑大致相同。

  6,1实证

  6,1,1火旺口苦、咽干、眼花、耳鸣(声大),可以黄苓汤治之;甚则耳聋,目赤肿痛;心中烦熱,狂暴易怒;头胀面赤,夜睡不安;头痛多在两侧,有时亦可上达巔顶(少阳与厥阴经脉相为表里的关系},灼热拒按;或耳前后、耳内肿痛,茸内流脓;或鼻中常出黄浓臭涕;面红,唇、舌红,舌苔黄厚,脉弦数有力。上述肝胆火旺的症状,类似高血压头痛,以及五官炎症,治宜苦寒降火,如龙肝泻肝汤之类。

  6,1.2郁热(1)热为寒郁,多出现胸、胁、中脘胀网作痛,心烦,喜呕,或呕水酸苦;甚则其色黄、绿,其味苦涩;大便不畅:或结或秘;嘈杂似饥而不能多食;痛时烦热,汗出又觉怯冷;舌尖边红,苔白或淡黄;脉弦。治宜苦降,如温胆汤之类;挟往来寒热之表者,小柴胡汤;里较重腹满、便难,大柴胡汤。

  (2)热为湿浊所郁,多出现黄疸,小便不利,或黄浑、灼热;中脘偏右剧痛难忍,痛处胀满担按;其痛往往反复发作,有时兼有寒热;面色黄滞如象蒙上一层灰尘,有时发青;唇、舌或红或暗,苔多黄腻;脉多沉弦,有的痛发时脉现弦大。上述症状在胆道发炎时或可见到,治宜苦寒泄热,如茵陈、栀子、黄芩、黄柏及龙胆泻肝汤之类。甚则痛时大汗,手足厥冷,或发晕厥。上述症状多见于 胆道蛔虫症,称为蛔厥。可以乌梅、黄连、川椒等治之

  6.2虛证

  胆病虽有虚证,如胆气不足等,但临床意义不大,此处从略

  7胃病辨证

  胃腑病变较多,其发往往与脾、大、小肠很难分割;不过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脾多腹痛(痛在下腹部)、胃多脘痛(痛在上腹部);脾与大、小肠以大小便失常为主,胃则以口渴、呕吐为主。

  7.1实诬

  7.1,1燥热(1)高热,大汗,大羯引饮(要喝很多的水),饮则喜冷(喝水要喝凉的);心烦,张目(眼睛是经常打开的)不眠;甚则神昏谵语(说糊话),手足反现厥冷(手足远端发冷);面红,唇、舌都红,苔厚或黄或白;脉洪大,或滑数有力。凡各种发热的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都可用甘寒清热之药,如白虎汤或凉膈散之类。

  (2)若兼伤津液,则口舌兼干,舌苔干粗,甚则剥落,脉兼现虚象,洪数而芤(脉大,按到“中部”却是空的,很象摸到葱管)。上述为发热引起的失水症状,治宜益气生津,可以用白虎汤加人参汤或增液汤治之。

  若发热,出汗并不突出,但出现消渴(喝水很多还是不能解渴),消谷善饥(吃的很多还是不能止饿),同时出现小便频数深黄,大便秘结,肌肉消瘦很快,脉弦数,为中消症。上述症状可见于糖尿病,治宜清热润燥养阴,如知母、石膏、玉竹、生地之类。

  7.L,2湿热初起湿温发热不退,午后较甚;或身热足冷,汗出不能下达,脘闷,便溏不爽,色多深黄;或不大便,小便深黄不利;能稍进饮食而自己却无饥饿感觉;渴喜热饮,或喜冷而不能多饮;神识蒙混(迟钝模糊的现象),昏昏似睡而实际并未入睡;脉初濡后数,苔白或黄厚。上述症状是湿温由表入里的表现,治宜苦寒清热,初起微恶寒,宜翟香、佩兰、郁金、芦根、苡仁、滑石之类;重则如菌陈、栀子、大黄(茵际蒿汤)之类。

  有的并不一定发热而经常反复出现胃脘胀痛,或兼感脘内灼热,想吃冷的饮食。嗳腐、吞酸(噯气有怪味,反酸至咽间为止,又必须吞回去),呕吐黄浊。以上是胃有郁热症状,治宜苦降,如用梔子、厚朴之类。

  兼涉血分则牙龈肿痛,或糜烂出血,口臭,甚则呕出脓血;有的面色深黄,舌红,苔黄厚腻;脉甚则滑数。或发斑疹,如犀角地黄汤、化斑汤之类。

  7.1.3寒滞此证或由暴饮暴食生冷、粘腻等物,阻滞上脘,以致胸脘突然胀痛,或由胃中索停寒湿,饮食不能很好消化,以致中脘经常闷胀作痛;口淡,不欲食,食后或午后更胀;饮食喜欢吃热的如果吃了冷的立即感到闷痛发作或加重;呕吐痰水夹食物残渣。有的面色黄滞,舌苔白厚,有的脉迟不弱。治宜苦温消导,如用香砂平胃散和保和丸之类。

  7,2虚证

  T2.1津液素虚经常哂干、口燥,时欲冷饮而所饮不多;曜杂善饥而不能多食,食物多喜清淡;有时也出现胃痛,但不反酸;以上是津液虚的表现;有时呃逆连声,其声高亢甚则大便秘结特甚,每次进食必须立即吐出;形体瘦弱;面白,舌红,苔薄白或黄而干,甚则中心无苔;脉虚数,甚则细弦而数。以上是胃虚的表现,治宜养胃阴,如主竹、麦冬、石斛之类。疃膈(幽门痉挛),增液汤亦可用

  7.2.2虚气上逆中脘痞闷,按之教(有的硬如薄板)而不痛;干嗳食裏(嗳出饭食的气味)并不反酸与呕吐;有的经常呃逆,其声不高;面黄消瘦,舌色近常;脉虚弦。治宜降逆益气,如旋覆花代赭汤之类。

  兼虚塞则中脘隐痛,时作时止,痛时喜按;有的中脘觉冷,喜得热熨;有的呕出涎沫亦觉清冷;甚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早晨吃的晚间吐出,晚间吃的早晨吐出),完谷不化,面色淡黄,饜、舌俱淡,脉沉弱。以上为幽门梗阻的症状,治宜温中理气,如用丁寇理中汤。

  8大肠病辨证

  大肠功能主要为传导槽粕,因而它的主要症状为大便失常。不过大便失常的机理牵涉很广,并不专属大肠一腑的责任;现在只选择其发病以大肠为主要矛盾方面者,稍加申述,其余分见各脏腑,不宜重复。

  8,1实证

  8.1.1燥结是由于燥热引起的大便秘结。主要表现为便秘,大便时干结困难,更重要的是腹中胀痛,甚至摸之有粪块,压之有些胀痛,不喜按,放屁(矢气)很臭。小便畅利,色黄,唇舌深红,苔焦黄,脉沉而有力。有些病人出现潮热,高声说胡话。少数患者虽然泻水黄臭,但其有上述症状,仍属燥结范围。治宜苦寒泄泻,如大黄、芒硝等药物

  8.1,2湿热多见于急性肠炎和判疾。一般表现为大便溏(粥样便,多黄色粘液)而不爽(便时粘腻不畅快),或先硬后溏,或泄泻较稀,它的颜色都比较深黄,小便深黄不利(量少,次数少),或二便都有灼热的感觉,轰胀脘闷,或有痛时。兼入血分则有的脓血杂下,里急后重。苔黄腻或白而筆脉濡或兼数。临床可用黄芩、黄连等苦寒药及苡仁、滑石等甘淡药以清热利湿。

  此外入血分者还有先血后便,其色鲜红,为近血;有的肛门肿痛,患处血出点滴,或出血如箭,或肛痒糜烂水血粘腻。

  上述症状见于痔疮肛裂等疾患。也属湿热范围。

  8.13寒滞腹痛,肠鸣,泄泻酸馊,痛即欲便,便即痛减不欲食。有的泄泻并不很重,但缠绵不已,欲畅泻面不易得,腹部觉胀,面色多黄滞;舌莕白厚,脉迟。上述症状见于伤食引起的消化不良,治用保和丸之类。

  8.2虚证

  (1)津液未复,久热或泄泻之后,各种症状都已消失,饮食、睡眠都已接近常人,但出现大便不解、或较干结,腹部并无痛苦,这是肠内津液一时尚未恢复,用饮食调理数天,即可自愈。

  (2)气虚下陷:久痢脓血清稀、暗淡,或所下多气,或脱肛难收,或兼腹痛喜按;甚则冷汗自出,手足清凉;面白,唇、舌暗淡,苔白润脉虚濡,或较细弱,洽宜温补固涩。

  9小肠病辨证

  小肠在经脉与膀胱同属太阳经,与心相为表里,上承心火余气。在脏器上接胃之下口,下接大肠上口,紫回于脐腹中部。它的功能是接受胃所纳水谷,一步加以消化,泌别瘠浊,使水液、糟粕各有所归。所以它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于大小便失常。

  9.1实证

  心火下移:多出现于夏秋暑热犯心,其证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深黄、灼热,面色一般隐红,舌尖边红,苔或黄或白,脉数,或兼弦象。以上症状可见于轻度中暑患者,平素心火偏亢的患者,亦可有上述症状出现。治宜清热,如导赤散之类

  92证

  虚气下坠:小儿啼哭太多,或老年久咳与用力太过,即觉小腹坠胀,并有包块鼓起,逐步发展可成为小肠气(疝)。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此外荔枝核也有效。

  10三焦病辨证

  三焦为六腑之一。关于它的有形、无形以及实质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多,迤今尚未取到统一认识,因而它的具体病变也很少明确指出。这属于祖国医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大专题,另文专述。(待续)

  (收稿日期;2006-1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