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看古画?

 金六福1fzymtph 2018-02-22

怎么看古画,这个问题一直是个坑。


大家带着干粮一大早跑去博物馆排队,一排兴许就是一天,然后饿得前胸贴后背地挤在玻璃展柜前盯着画看上几眼。山是秃山,水是浅水,天空是留白,笔触离得太远看不见……你真的知道你在看什么吗?


我们总是既想听到画面背后的段子和轶事,还想 Get 到一眼就明辨真伪的神技能。邵彦在她的听山水:中国美术史“卧游“指南年专栏中说,她特别能体会这种心情。大家订阅她的专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看看专业研究人员是如何看画的,或者仅仅就是因为有着“我喜欢中国古画,可是看不懂,怎么办?”的问题和困扰。所以,邵老师就地用《游春图》做了个示范,以她个人的研究经验和工作方法,给大家一点找到“门路”的钥匙。


不用怕初学时的懵懂,遇到的缺失与偏颇,都可以在后面的学习和思考中慢慢纠正:“很多年前我开始学美术史的时候,能读到的很多书还在强调“内容决定形式”,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形式脱离内容。我觉得具体看画的时候,内容与形式是互相制约的。一种内容有最合适它的形式,反过来,形式有时候会限定内容的表达。不过具体到看古画,为了便于操作,我还是把内容与形式分开来,而且都可以分成很多层。”

《游春图》 隋,展子虔,绢本设色,

纵43厘米,横8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她教大家用“分层法”来读古画:“内容方面,通常要看造型、比例,比如山、树的造型如何,水纹怎么画的,建筑画成什么样,有什么年代特征,人物造型怎么样,或者说体型,高矮胖瘦,脑袋占全身比例是九头身,还是五头身,当然古画里大多是五头身、甚至四头身,开脸怎么样(姑且就算颜值吧),脸是方是圆,鼻子是高是矮,发际线长啥样,头上鬏鬏咋梳的,插的戴的都是些啥首饰,配置的器物道具什么样。复杂一点的组合,看人物在做什么姿态或者动作,正在发生什么故事情节……这些内容,粗略一点可以划分出三到五层,细致一点可以划分到十几层。”

《游春图》局部——水纹(渔网纹)


“我这里说的分层不是说这些内容有轻重缓急的层次,而是像 Photoshop 里的图层,一层层的分解是为了便于我们观察,最后把它一层层叠加起来,就成了一幅完整的画。”


你看,邵彦老师的研究总是有趣。


在她看来,今天的“热点”,也许只是当年被淹没的一粟:“《千里江山图》的色相,现代人看起来认为漂亮,在古代叫“火气”,宋徽宗未必受得了,他的贵族品味喜欢的应该是《江山秋色图》那种温和的面貌。《千里江山图》石色罩染遍数太多,色层太厚,不偷工不减料,最后弄得太过了,皇上跟前碰个软钉子,只换得九百年后的名动京城,万人空巷。”

《千里江山图》局部——草庐,可能是洞天入口


《江山秋色图》局部——仙山宫苑


在她看来,青绿不仅仅是一种色彩表现形式,更是宗教“以色通天”的精神体现:“青绿和水墨,本来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在宋代才硬拧到一块儿去的……青绿用色是道教观念的一个标记,只要在普通的水墨山水画上加上青绿咏鹅,哪怕艺术上看来完全不搭调,也可以让这幅画获得往天上提升的神奇功能,把画中普通的山水提升成仙境。”

《深山会棋图》 辽,佚名,绢本,水墨,

纵106.5厘米,横5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她看来,大师有时也很会忽悠人:“董其昌自己的山水画是水墨、浅绛、青绿都画,而且除了一般的小青绿和《江山秋色图》那样的浅色大青绿,他还画一种重色大青绿,非常特别,画上的山是浓重的大青绿,还配上秋天的红叶树。这些红叶不是像香山红叶那样一片红棕色,而是像日本或者江南一些地方的红枫一样的正红色,非常有装饰性。”

《燕吴八景册》之一“西山雪霁仿张僧繇”,

明,董其昌,绢本设色,

纵26.1厘米,横24.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她还有无数看似奇思妙想的前沿研究:

· 《千里江山图》并不是希孟一人所做?

· “神童”只是蔡京制造出来的一个幌子?

· 画中的色相未必真的得到宋徽宗喜欢,其实他喜欢的是《江山秋色图》?

· 李唐的青绿山水画脱色严重,说明他的技术失败?

· 董其昌倡导“南宗”水墨山水画的“养生之道”,其实自己却很重视色彩?

……


群友们随时随地地告白也许更能说明她的妙处。

她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导师:


@Alice:之前听完老师的课,今天去二刷展览,看到了您说的石青和石绿这两个颜色的使用变化过程。从敦煌开始,一直到近代。还有一些别的知识点都能从画里读出来了。谢谢老师,很开心。


@min:感谢邵老师的专业讲解,对一般不会画画的听众来说,学到了很多国画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审美境界,了解了很多如何欣赏国画的方法,也算是走进了中国画的赏析之门吧,收获很多,谢谢!


@潇河白马jgWang:以前只是凭兴趣一知半解地盲目观画。现在觉得自己走在正路上,摸到一些门径。非常感谢邵老师!希望在邵老师的引领下不断精进!


@李欣来:听邵老师专栏最大的收获是以后再看到名作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而且对山水画中的笔墨问题也没有以前那么惧怕了。


她是随时蹦出金句的“段子手”:


@拿破破Napopo:邵老师把山石轮廓的画法用跳水来比喻,很有趣!


@wt: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接触过一些专家,我把他们分成:自说自话型、努力说教型、积极炫技型、寻求关注型。我们可敬的邵老师是可仰、可学、可友型,绝对是专家里的清流。


@丁丁个当:文学艺术层面的书画讲解市面上已经很多了,邵老师这种角度的讲解既专业又稀缺,确实是带领大家打基础呢,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她是带领大家不断学习的领路人:


@wt:说一下我自己看书的体会,很多人的书都不能带领读者接触核心内容,如果跟他们走,就只能浮在表面,最可怕的是自己还不知道。国内的专家有些真的很有水平,但说“人话”少,不是甩名词就是讲术语。我是真得觉得幸运,能遇到邵老师这样的专家,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又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我最大的收获是以前片段的知识点系统化了。感谢老师授我以道!


@上善若水:这是我感觉最有收获的一个群。每次和老师交流都多一些收获,或许我们在很多专业领域尚存诸多模糊的认识,不过相信会越来越清晰。感谢邵老师!


@子哲:我们应该向邵老师学习,在枯燥的日常中培养自身对研究的兴趣,以及不断探索求真、求知、求解的欲望。您的研究意识令晚辈自觉。


@上善若水:与许多的美术史不同,邵老师的听山水里面的很多思考都是最新的、前沿的,堪称一本最新的中国古代绘画史。


@wt:邵老师,如果身体允许,您就一直讲下去吧。第二季、第三季直到第n季,我们跟着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