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郊明珠,纳兰性德墓地

 江山携手 2018-02-22
京师西北郊的上庄地区,清初称榆河乡,亦称玉河乡,隶属昌平州,今称上庄乡,属海淀区管辖。在乡域内,有一座古老的村落皂甲屯,亦称皂荚屯,或皂角屯。它就是清代词坛上杰出的词人纳兰性德生活、居住和死后埋葬的地方。

  在清代初期,皂甲屯周边地区,就已成为满族皇室贵戚叶赫那拉氏的赐地。金台什之子尼迓韩,以军功封为他勒哈番四等爵,汉释骑都尉,并且世袭罔替。尼迓韩在皂甲屯周边地区的封地内,不但经营着大片土地,而且在皂甲屯西建起了田庄。顺治三年(1646年),尼迓韩死后,火化埋葬在田庄北侧其家赐地内。尼迓韩三子明珠在担任宰相前后,在田庄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之成为他家在京郊的园邸,即当地俗称的明府花园。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纳兰性德元配妻子卢氏去世时,正式确定尼迓韩及其夫人墨尔根氏墓地为祖茔。并追赠尼迓韩为光禄大夫,追赠其母墨尔根氏为一品夫人,结合修建卢氏墓,大修了明珠父母的墓地。而后,纳兰氏5代21人,均埋葬在这里。由于墓地规模宏大,故当地人称“小十三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明珠故后,明府总管安尚仁遵明珠嘱托,将原建于唐代的永泰庄东岳庙重修,并将东岳庙第三进大殿西配殿辟为纳兰氏宗祠,内悬影像,树立牌位,设僧主持,立为家庙。而后又重修了真武庙、龙母宫,专祀明珠。重修后的东岳庙、真武庙和龙母宫“各延高僧住持在内,朝夕焚修,粥鱼斋鼓,三地声相接,刹竿云气与幡然飘摇,招纳四众,摩拜顶礼,真郊原钜观也。”

  纳兰家族在皂甲屯地区的郊园、墓地和祠宇,三百多年来,历尽沧桑风雨,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

  自1972年纳兰性德墓志在皂甲屯出土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首都各新闻媒体,对这一重大发现,给予了大量报导。自那时起,启功、冯统一、赵迅、于岱岩、张宝章、徐征、严宽、赵秀亭等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纳兰性德在皂甲屯地区史迹的调查和考证,并且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为推动纳兰性德研究奠定了基础。此调查,正是在这些史学专家的考证和调研基础上,并参阅有关文献整理而成。

  根据现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清初,纳兰性德及其家族在皂甲屯地区的建筑为四组:

  1园邸:又称明府花园,在皂甲屯西,现上庄村东北部。
  2墓地:又称纳兰氏祖茔,在皂甲屯西,明府花园北,即今上庄村委会所在地。
  3祠宇:又称家庙。东岳庙:在永泰庄村北,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1医院家属院。龙母宫:在皂甲屯。真武庙:在皂甲屯村南,又称高庙。
  4桥梁:玉河桥,又称永福桥,在皂甲屯东南3里处的今南沙河上。马坊桥,又称永通桥,在上庄村南1里处的今南沙河上。

  以上为纳兰氏家族在这一地区主要建筑,其附属建筑还未列在其中,如宅园部分的思源庄,为纳兰氏家族的人去世后,灵柩暂停之处,《东岳行宫碑记》记载为“丙舍”,当地人称暂安处。还有墓道上的主要桥梁思源桥、四虎桥,以及七神庙等,均未列入。

  目前,随着纳兰性德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部新区的发展,很有必要把纳兰性德在上庄的史迹查考清楚,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第一部分 纳兰郊园

  自清入关,定鼎燕京之后,清帝便效仿前朝,对宗皇、勋戚均赐予大量的封地,以示恩宠。原世居东北松花江畔,长白山下的叶赫国主金台什贝勒的次子尼迓韩,以其姑母为清太宗皇太极生母,即孝慈高皇后,而随龙入关后,又立有军功,而列为勋戚,与所属正黄旗部属及旗民,得到三千余顷赐地,并在今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建起了庞大的田庄宅院。尼迓韩三子明珠,在担任宰相之职前后,又继续经营,使纳兰家族在京郊的这处宅园更加恢宏壮观,并相应地建起了附属建筑,包括纳兰氏墓地、祠宇和桥梁等,这些建筑辉煌壮观,二三里之内遥相衬映,实为北京近郊一处名园巨宅。

  一、地址

  纳兰郊园,俗称明府花园,在京城德胜门北上庄乡(现属海淀区管辖)上庄村北部,东邻皂甲屯,北为上庄村委会办公楼,南与上庄水库大桥相连,西为龙湾子河及翠湖花园别墅区。

  二、面积

  据上庄村北部和东部现存纳兰郊园外围残墙遗址,以实地踏勘可知,该郊园东西长260米,南北宽120米。东至朱长英家,旧称东门口处,现有遗址为标;西至王森家,旧称西门口处,原有水簸箕为标;南至陈文亚家,有残墙遗址为标;北至张玉山家,旧称更道,其北有路可通小石桥,经实际测算,纳兰郊园占地面积为31200平方米。

  三、主要建筑

  纳兰郊园在清代初年,先有明珠及纳兰性德父子居住生活于此,后有海内名士宴游雅聚于此,致使康熙朝这里鼎盛一时,名声远播于海内。现将该园主要遗存建筑略述如下:

  古墙:是指郊园院落的外围墙,为一不规则的长方形,西北往里凹一块,如今南面、东面与西面,只有部分遗址可寻,唯北面尚存有百余米残墙,郊园中也有局部残墙遗址。经测算,残墙地基宽15米,顶宽04米,地面至残墙顶部高3米。东西向残墙尚存150米,南北向尚存10米。西花园北部尚存部分残墙,东部北部残墙断续存在。郊园外墙为砂子、白灰、黄土和江米熬成浆,掺匀夯筑而成,十分坚固,至今拆毁,也相当不易。

  四门:其郊园在夯筑三合土围墙基础之上,于东南西北分设四门。东西设便门,当年风貌不可得知,但是,至今确有东门口、西门口的地名。南门也早已荡然无存,唯留下大影壁地名。北门为更道北侧,称后门,与一亩泉河上小桥相接,今石桥尚存,更道也做为地名流传下来。
  古井:西花园内遗有古井一口,青砖衬砌井壁,古井地面口直径2.3米,从地面至水面2.2米,青条石做井盖,上凿两个圆形井眼,井盖厚0.28米,每个井眼直径为0.68米。这类古井,在明珠花园内还存有多处。

  井碑:西花园古井南侧还有古井一口,古井北侧青砖壁正中,镶嵌有小石碑一座,螭首方座,高浮雕。碑首高0.2米,宽0.22米,中间镌刻“大清”二楷书大字。碑身高038米,宽019米,南向,竖镌“井泉龙王神位”六字,右侧纪年为“辛丑岁葭”四字。碑座高0.18米,宽0.28米,石质为汉白玉。井碑通高076米,碑首与碑身断裂,但铭文清晰。(图一)

          

 

 

 

 

 

 

 

 


明府花园井碑“大清·泉龙王神位”

  如今村中还可见汉白玉石鼓门墩、汉白玉石狮和青石栏板等遗物,这些遗物,石刻精美,作工精良,当为明府花园遗物。另外还有马圈、莲池、戏楼和车马库等地名,不过这些已成为今日上庄的街巷名称。西花园内,有土山一座,上有敞亭基座遗迹。西花园外,旧有凤凰台和钓鱼台旧迹,今已不存,唯地名留存至今。

  四、创建时间

  据纳兰郊园保存至今的井碑纪年“辛丑岁葭”可知,纳兰郊园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为纪年,有清一代,共出现五次“辛丑”年,分别为1721年、1781年、1841年和1901年。而1721年,即康熙六十年,时明珠父子已经去世,再上推一个“辛丑”,故郊园井碑上“辛丑”纪年为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

  据《八旗通志》“初集卷十九·土田志·畿辅八旗田土上·昌平州”记载:“正黄旗:顺治二年至康熙十七年,拨给旗人地三千二百三十七顷五亩三分”。按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后,其子尼迓韩,其孙明珠,其曾孙性德等皆为满洲正黄旗,《东岳行宫碑记》中又记载今上庄地区建有宅园、墓地和祠宇等建筑,当为在赐地范围内所建。而纳兰郊园中古井石碑铭文中纪年为“辛丑岁葭”,测算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与《八旗通志》“初集卷十九”正黄旗在昌平州赐地相符。由此可知,纳兰郊园创建时间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同时又可证纳兰郊园所占土地,为皇室赐地。

  五、郊园的由来

  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妹,为太祖努尔哈赤之后,太宗皇太极生母,史载为孝慈高皇后,根据这一关系,可知叶赫纳兰氏与爱新觉罗氏皇室为至亲。且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子尼迓韩在从龙入关,定鼎燕京等战争中,立有战功,官至骑都尉,由此可知,尼迓韩是勋戚,实属赐地无疑。

  据《八旗通志》“初集卷十八·土田志”记载:“国家统一九有,建邦设都,一时从龙翼运,群策群力,莫不授以土田,俾聚室家,长子孙,诚古圣王分土锡田之盛典也。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谕:拨近京州县民人荒田,及明朝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庄田,赐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由此可知,赐封土田的目的,是仿效前朝,在京城以外,设立庄田,以利诸王、勋臣和兵丁“俾聚室家”,解决衣食之用,以减轻朝廷负担。

  六、建园经过

  纳兰郊园,是在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子尼迓韩赐地的田庄,庄名为新立庄的基础之上,经尼迓韩之子明珠扩建而成。明珠子性德为使这里成为宴游之地,又进行重建,使之更臻完善,其鼎盛时期,当在康熙年间。明珠父子去世后,渐为废园,后与村西尚庄村相连,始名上庄,即今日上庄村。

  七、故迹考略

  纳兰性德撰《郊园即事》诗:“携侣招频懒,寻幽度石梁。地应邻射圃,花不碍球场。解带晴丝弱,披襟纳叶凉。此处萧散绝,随意倒壶觞。”诗中标明纳兰性德家在京郊有一处宅园,而且规模宏大,有射圃,有球场,有花园,有石桥,而且花木葱郁,山石叠翠,环境十分优美,是一处友人相聚的好去处,这处郊园当指的就是上庄明府花园。纳兰性德撰“茅斋”诗有:“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之句。姜宸英撰《苇间诗集》有诗一首,题为“容若邀游城北庄移舟晚酌”:“散漫杨花雪满堤,停船只在画廊西。东风底事吹归急,不管狂夫醉如泥。”两首诗中都提到“城北”二字,按城北当为京城的北部,“似田野”当指京郊农村。据文献记载和实物考证,北京的北郊,只有今上庄乡有其宅园。《海淀地名志》258页:“上庄村中心原是明珠花园。现在龙湾子河南沿,残存数十米围墙。”又《海淀地名志》263页,上庄村:“这里曾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明珠的花园。园荒废后,许多看坟人与住户迁入,时称新立庄(新庄),后与村西尚庄相连,故名上庄”。以上所记,与古迹相符,但上庄村西,原有一村名为尚庄,后音转为上庄,此记。

  综上所述,北京纳兰郊园是以庄园、郊园、废园而演变为今日村落,其沿革脉络清晰,园虽荒废,但遗迹尚存,不失为京郊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第二部分 纳兰墓地

  清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定鼎北京后,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几乎全盘沿用和吸收了明朝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在丧葬和墓地建设方面,完全继承了中国的传统习俗。君臣上行下效,特别是在康熙朝,废止满族传统的火葬,改制土葬后,作为康熙朝宰相的纳兰明珠,在营造其家祖坟茔时,全面地吸收和沿用了汉族习俗和礼制。

  纳兰氏家族墓地,为雄据东北八代的叶赫国贝勒金台什后人在关内唯一正统的祖茔所在地。清康熙十七年七月,纳兰明珠,即叶赫国贝勒金台什之孙担任宰相后,即追赠其父尼迓韩为光禄大夫,重修尼迓韩墓,并将北京上庄这处纳兰氏墓地,定为祖茔所在地。现将北京上庄纳兰氏家族墓地的沿革略述于下。

  一、地址

  北京上庄纳兰氏家族墓地,《东岳行宫碑记》记载:“都城德胜门之北,有曰榆河乡,(也称玉河乡),中有皂荚屯者,或曰昔日造甲处。其地平原广野,土厚水甘,有相国明公与其哲嗣总宪揆文端公墓在焉,主穴乃相国之与考妣。”《光绪昌平州志》记载:“国朝太傅明珠墓,在州西南皂角屯西。”又记:“国朝和硕额尉揆方并郡主墓,在州西南皂角屯西。”纳兰氏家族墓地准确地址,在上庄村北,皂甲屯西,今为上庄村委会所在地。

  二、面积

  根据地面古迹和实地踏勘,可知京郊皂甲屯西纳兰氏家族墓地,是由南寿地(即祖坟所在地)、北寿地(揆方并郡主墓地)和石牌坊、石像生与碑楼等三大部分组成。经实际测算,纳兰氏家族墓地面积为340亩。

  三、主要建筑

  北京上庄纳兰氏家族基地,为京郊名墓。在清代前期,纳兰氏家族有5代19人埋葬在这里。一代词人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后,也埋葬于此,而使京郊这处墓地名播海内外。但是,自雍正二年,纳兰揆叙因涉嫌皇八子允?一案,当时虽揆叙已于康熙五十七年去世,但其在京郊皂甲屯西纳兰家族墓地内所立神道碑,被雍正谕旨改刻“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12个大字后,遂使辉煌一时的纳兰氏家族墓地冷落了下来。后来,兼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使之素有“小十三陵”之称的纳兰氏家族墓地,如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1南寿地建筑

  南寿地,也称纳兰氏祖茔。有宝邸五座,宝邸前有享殿、石五供、神道碑等。宝邸后,为围墙和土山,整体建筑宏伟壮观,为京郊皂甲屯地区规模和档次最高的一处墓地。

  尼迓韩墓:《东岳行宫碑记》记载:“主穴乃相国之与考妣。”由此可知,南寿地正中最高最大的宝邸,乃纳兰明珠的父母。尼迓韩清史有传,《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金台什仲子尼迓哈由佐领定鼎燕京时,著有劳绩,授骑都尉,任郎中卒。”《八旗通志》初集记载:“骑都尉倪迓汉,顺治二年(1645年)以军功授牛录章京,今汉文改为骑都尉”,“德尔格勒弟尼雅汉,以积劳授牛录章京世职,管牛录事”。《满洲名臣传》记载:“明珠,满洲正黄旗人,姓纳喇氏,叶赫贝勒金台什之孙也。父尼雅哈,顺治三年(1646年)卒。在明珠贵盛时,追赠尼迓韩光禄大夫。”因此,王鸿绪撰《明珠墓志铭》记载:“公考尼迓韩,金台师中子也,以佐领累赠光禄大夫。妣墨尔齐氏,累赠一品夫人。”由以上可知,尼迓韩卒于顺治三年(1646年),由于职位不高,因此墓地不大,规格不高,随着明珠封阶提高后,而对尼迓韩墓又做了重修。其重修时间,据考当在明珠任宰相之职时,康熙十六年(1676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爱妻卢氏去世,需确立祖坟,这时明珠又居相位,遂确定以尼迓韩立祖,并确定京郊皂甲屯西纳兰氏墓地为祖坟所在地。

  尼迓韩夫妇墓,原在祖坟正中,西向,毁于70年代,地面建筑已无存。

  郑库墓:在尼迓韩左下首,毁于70年代,如今地面建筑已无存。按郑库史书中又记作郑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尼迓韩子嗣四人,长郑库,次苗色,次锡扬,头等侍卫季明珠。”王鸿绪《明珠墓志铭》记尼迓韩“子四人,郑库官至资政大夫,仲、季俱夭,公共叔也”。《八旗通志》初集:“初次袭,郑库,倪雅汉子,顺治三年(1646年)袭,恩诏加至阿达哈哈番,今汉文改为二等轻车都尉。二次袭,安泰,郑库子,顺治十五年(1658年)袭。”

  明珠墓:宝邸在祖坟北边第一位,即穆位。毁于70年代,如今,地面建筑已不存。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夏,明珠构疾不起,嘱其总管安尚仁:吾藏魄之所,应在祖茔之穆位。明珠卒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十七日,按其嘱葬于穆位。按清朝规定其墓地:一、二品官员围墙一面,各十七度半,共七十度,两户看守。一品官茔地九十步,坟高一丈六尺。南寿地围墙一面各十七度半,共七十度,从而得知,南寿地围墙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建的。明珠,清史有传,《满汉名臣传》记载,明珠“十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王鸿绪《明珠墓志铭》:“居内阁十有三年”,“掌议天下之政”。为康熙朝一代权臣,誉呼为“相国”。由此可知,明珠为相时,不但是纳兰氏家族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纳兰氏家族墓地大规模建设之时。明珠和夫人觉罗氏墓志,今保存于北京首都博物馆。

  纳兰性德墓:在次昭位,即祖坟南侧第二位,毁于70年代,地面建筑,今已无存。纳兰性德墓,由于其妻卢氏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早逝,而葬入祖茔。所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纳兰性德去世时,墓已造成。因纳兰性德为明珠长子,故墓的位置在次昭位。纳兰性德去世前,官至一等侍卫,正三品。按清朝规制,《清会典事例》:“三品官茔地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石兽并六。”可知纳兰性德茔地70步,其宝邸高度约4米。纳兰性德清史有传,可见《清史稿》。纳兰性德和夫人卢氏墓志,如今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揆叙墓:在次穆位,即北侧第二位。毁于70年代,地面建筑今已无存。《东岳行宫碑记》载:“文端公(揆叙)于康熙丁酉(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去世,即葬于祖茔之次穆位。”《揆叙墓志铭》载:“涓于今年冬十月望乙未,奉旨葬于昌平州皂荚屯之赐域,太师公之次穆位。”《东岳行宫碑记》和《揆叙墓志铭》的记载与实际宝邸位置相合。可知,祖坟内五座宝邸中北侧最后一个宝邸为揆叙夫妇合葬墓。

  揆叙,清史有传,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初七卒,享年54岁,赐祭葬如例,谥文端。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上召大学士,九卿科道等谕曰:“本朝大臣中,居心奸险,结党营私,唯阿灵阿、揆叙二人过甚,着将揆叙墓上碑文磨去,改镌‘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以正其罪,昭示永久。”乾隆二年,揆叙兄性德之孙副都统瞻岱奏曰:“臣祖性德,叔祖揆叙附葬曾祖明珠坟茔内,前立神道碑一,向未勒书,因揆叙身蹈重愆,勒其罪状。彼时差往负役,即刻于神道碑之上,今叩蒙诰命,仰乞天恩,将原碑改刻明珠官衔。”清高宗弘历“允之”。如今,揆叙神道碑已不存,出土的揆叙夫妇墓志铭,保存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2北寿地建筑

  北寿地原有宝邸四座,为“三穴连珠”建筑格局。觉罗氏淑慎为皇室康亲王杰书正妃第八女,诰封郡主,“以王室懿亲,奉天子之命,下嫁于额驸(揆方)”。郡主为揆方的夫人,“卒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十五日(1706年12月19日),享年26岁。”《觉罗淑慎墓志铭》载:“玉河乡皂角屯祖茔之西北。”《光绪昌平州志》载:“国朝和硕额驸揆方郡主墓,在州西南皂角屯西。”志与铭相互印证,可知揆方与郡主的墓地即在京郊皂甲屯西。铭中“祖茔之西北”,即今上庄乡卫生院所在地,故又称郡主坟。主穴为揆方夫妇合葬墓,墓地规制按《清会典事例》。

  揆方墓:《皇清诰封和硕额驸纳兰揆公墓志铭》载:“公之没也,上闻之恻然,且念太师公(指明珠)老矣,恐其过时而悲,特谕速营窀穸,亦异数也。于是太师公将以四十七年(1708年)正月二十五日,葬公于皂角屯。”可知,揆方葬于今日皂甲屯西。

  爱新觉罗淑慎,又字惠卿,和硕康亲王第八女。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礼亲王代善曾孙女。《清会典事例》:“和硕公主,郡主同。镇国、辅国公响堂门制与贝勒、贝子同。碑一通,围墙六十丈,守冢人四户。”又定:“茔前石像生,公侯伯一、二品官皆用石人二、石马二、石虎二、石羊二、石望柱二。三品官减石人,四品官减石人、石羊,五品官减石人、石虎。”按规制,淑慎郡主墓前当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的石像生和冲天牌坊。如今,这些石刻群连同宝邸,早已不存,揆方并郡主墓志,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永寿墓:在主穴东边第一座宝邸,即左昭位墓。永寿,初名安昭,字仁山,别号观居士,生于康熙四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1702年10月20日),《永寿墓志铭》:“十六即授佐领,越二年擢头等侍卫。雍正初授散秩大臣(从二品),五年(1727年)命充议政大臣(与诸贝勒同坐参预议政)”。《清代职官年表》记载:“雍正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727年2月17日),永寿由正黄旗满洲副都统授礼部右侍郎。四月,改兵部右侍郎。六月,又改兵部左侍郎,至雍正九年二月二十六日(1731年4月2日)死。”《八旗通志》初集卷四载:“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八佐领,其中第七佐领揆叙故,以其子兵部侍郎永寿管理。”可知,永寿所任兵部侍郎职,品级为正三品。永寿无子,将弟永福的儿子宁秀作为嗣子。卒于雍正九年正月初六日(1731年2月12日),享年30岁,出土墓志一合,长宽均约11米,厚019米,蒋廷锡撰文,张廷玉篆盖,史贻直书丹。永福墓:在主穴西边第一座宝邸,即穆位,为永福夫妇墓。《揆方墓志铭》:“男子二人,长安昭,次元普。”《揆叙夫人耿氏墓志铭》:“明年又令永福为文端子。”《明珠墓志铭》:“次永寿,次永福皆揆方出。”以上记载可知,永福原为揆方子,揆方夫妇故去后,由康熙谕旨,过继给揆叙为子,为庶出。《揆叙夫人耿氏墓志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圣祖下旨“以皇九子格格下嫁永福”,耿氏“率子入谢”,“即下礼部,钦天监会同择吉,谨涓十月八日进礼,明年庚子(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二月三日成婚。”可知,永福夫人为皇九子允?之女。《八旗通志》初集·八旗大臣年表八:“雍正四年(1726年),内务府总管永福正月任。”《清代职官年表》:“雍正五年(1727年),永福任盛京兵部侍郎”,“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又兼署理盛京户部侍郎,至乾隆四年(1739年)”。据此可知,永福任内务府总管2年,任盛京兵部侍郎12年。

  永福夫妇合葬墓,初毁于“文革”,后于70年代彻底拆除,墓志出土后,流失,至今下落不明。

  宁墓:在揆方并郡主墓东侧,即次昭位。《八旗通志》初集:“明珠管佐领时,分编一佐领,以其长子星德(即性德)管理。星德故,以其弟左都御史揆叙管理。揆叙故,以其子兵部侍郎永寿管理。永寿故,以其子宁管理。”以上可知,宁为永寿子,且担任过佐领之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二:“原任副都统”。可知宁系正二品官员。

  宁夫妇墓于70年代被平毁后,墓志流失,可考资料甚少,按例,其墓地当为正三品官员规模。

  3其它建筑

  在京郊皂甲屯纳兰氏家族墓地内,除去南寿地和北寿地建筑群外,在?西还依次建有四虎桥、石牌坊、石像生和碑楼等。这些建筑,早于20年代为军阀拆走。(有说袁世凯,有说李纯,详情待考),如今只空留石碑坊和碑楼地名。

  另外,在皂甲屯西路北,纳兰性德家族在这里还有一片宅园,名思源庄,约占地40亩。为看守纳兰氏家族墓所在,并设有把总衙门。此处,为去纳兰氏家族墓地必经之地,宅园中有一片宅院为暂安处,即灵柩暂存之处。
 
  第三部分 纳兰祠宇

  北京上庄纳兰氏祠宇,是北京地区现存的著名祠宇之一。其祠宇主要是供奉先人影像和牌位之处。因其地处京城之北郊纳兰氏之赐域内的别墅和墓地所在之处,为方便纳兰氏后人来京郊暂住和奠扫先人墓地,故于附近建之祠宇。目的主要在于追念先祖,团结族人,不忘叶赫部先人之荫泽。

  北京上庄地区为叶赫纳兰氏赐域,经营达百年,虽家势几度中落,但为生活供给之地,一直不舍离去,作为纳兰氏祠宇,至今犹存,为使一代名刹,不至淹没,以彰后人,现将北京上庄纳兰氏祠宇概况略述如下:

  一、地址

  北京上庄纳兰氏祠宇,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乡永泰庄村北,旧为唐代古刹东岳庙,康熙五十七年重修,三年工毕,立为家庙。

  二、面积

  北京上庄纳兰氏祠宇东岳庙面积,经实地测算,为27亩。

  三、主要建筑

  山门:祠宇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以西路为主。山门在西路南端,山门一间,两侧有角门。山门四柱为方形石柱,悬山调大脊,前后枋上备有六攒重昂单翅斗拱,两山面各有三攒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搏风板上雕有花纹,前额下悬一匾额,上书“□神玉天”。山门主体残破,右角门已不存,基石尚存。

  钟鼓楼:鼓楼已不存,独剩钟楼,双层,下为砖石结构,上为木结构,歇山顶,单重昂斗拱。

前殿:面阔三间,硬山调大脊,脊上砖雕花饰,面积86平方米。明间开石拱券门,上镌精美的五龙穿云高浮雕图案,门上方石匾额书“瞻岱之门”四个魏碑体大字。檐檩绘和玺彩画。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庑殿顶单翅重昂斗拱,面积112平方米,前有花冈石月台,台前原立有《重修榆河乡东岳行宫碑记》石碑一通。碑为螭首龟趺,高573米,宽136米,厚068米,刻工精美,现存五塔寺石刻艺术博物馆。东西配殿各五间,内原供奉有十殿闫君塑像。后殿:面阔五间,硬山调大脊,旋子彩绘,面积147平方米,两侧各有转角殿五间。后殿原供奉有碧霞元君等七位娘娘塑像。西转角殿,原供奉有纳兰氏先人影像和牌位,为纳兰氏后人追念先祖之处,今影像和牌位已不存。

  关帝殿:在东路南端,面阔五间,砖木结构,悬山调大脊,脊两端为汉白玉龙吻。

  禅房院:在东路关帝殿北,为四合布局。禅房院北屋五间,东西屋各三间,南部为垂花门,砖木结构。

  水井:在东路东侧,为自流井,青砖衬砌,青石井盖,井眼方形,今已不存。

  戏台:在山门南侧100米处。坐南朝北,形体硕大,由五层花冈石条砌筑,高于地面2米。上建勾连搭式建筑,前部为歇山式敞轩,后部为硬山式瓦顶。山墙开什锦窗。戏台东西宽78米,南北长147米,其中台面进深69米。戏楼虽然已残,但额枋上面彩画云头、牙脚、包袱等纹样仍清晰可辨。每年农历3月28日,为东岳大帝诞辰,自农历3月25日至3月28日,在此要唱大戏4天,届时四乡村民来赶庙会,故又称其为“三月庙”。

  四、创建经过

  据《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梵宫琳宇与丙舍(思源庄)邻而鼎峙于二三里内者,曰东岳庙,曰真武庙,曰龙母宫,皆古名刹而颓圯,渐沦没于荒烟蔓草中”。又记“榆河乡之东岳庙,故碑载记亦相传为唐时古刹,在榆河西道旁,旧通白羊口往宣大通衢,今为入居庸路也。”又《东岳行宫碑记》记载:“相国每过而唏嘘,皆欲鼎新之,于役王事忽忽未能也。”可知,在明珠担任宰相职务前后,曾多次到过东岳庙,看到寺宇破败,立志重修东岳庙,重现名刹风采。但是,由于政务繁忙,重修之事迟迟未能落实。

  又《东岳行宫碑记》记载:“千载松楸,吾将永游于斯。唯左近三祠宇,吾久欲重加营葺,而忽忽未就,他时毕吾窀穸,尔其为吾成此志,勿忘吾言。尚仁泣而受教。”可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夏,明珠病焉,遂委托其总管安尚仁完成修庙夙愿。

  又《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文端公(揆叙)于康熙丁酉年正月去世,即营葬于祖茔之次穆位,尚仁于是竭资尽力重加修葺三祠宇,筑基址,储良材,皆取朴茂坚固,凡既具矣,乃大集工师,土木并举,三载以来,劳弗备至,而所葺东岳庙、真武庙(高庙)、龙母宫者皆先后落成,涂茨丹□,美哉轮奂。”可知,东岳庙重修时间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历时3年而成,同时重修的祠宇还有真武庙、龙母宫。
又《东岳行宫碑记》记载:“各延高僧住持在内,朝夕焚修,粥角斋鼓,三地声相接,刹竿云气与幡影飘摇,招纳四众,摩拜顶礼,真郊原钜观也。”可知,自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东岳庙、真武庙、龙母宫三处庙宇重修后,由道观改为佛寺,而且是由高僧住持,香火极盛,成为京郊著名的古刹。并勒碑记其事,以昭后世。(图二)

  五、其它建筑

  真武庙,为安尚仁所建纳兰明珠祠宇之一,其地址在皂甲屯东南3里处,南沙河北岸,旧时北京至居庸关古道,于庙东侧。寺庙基址为一长方形高台,约一丈一尺高。寺庙坐北朝南,有33层台阶可至山门。寺庙依次为山门、前殿、正殿和后殿,正殿前有东西配殿。左前方有一石碑,为《真武庙重修碑》,碑前不远处,有白皮松一株,树干粗达三尺许,枝叶茂盛,树荫可达几乎整个庭院。后殿为一座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雕,面阔一间,石殿雕刻精美,为石刻中上品,内有汉白玉石牌位一通,上镌文为:“皇清诰封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相国明公之位”。石殿右前方有卧龙松一株。真武庙西台地上,有安尚仁墓在彼,当地俗称安家坟。真武庙今已不存,唯遗址尚存。(图三)

  龙母宫:在皂甲屯东北隅,全称“龙王圣母庙”,始建年代不详。庙宇坐北朝南,共分两路,以西路为主,主要建筑整齐,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自山门起,有前殿、正殿和后殿,两侧均有对称配殿。山门为青石拱门镶边,云子图案,其上石匾额书“龙王圣母庙”楷书,款记:“康熙丙申仲秋月吉日重修”。前殿檐下悬“不化十方”匾额,山门外左右雕花夹杆石,为原立旗杆处。山门内东西建有钟鼓楼,前殿左侧有一座螭首龟趺石碑,为康熙五十五年龙母宫重修碑。东路三进,为四合布局,另辟有正门,前殿和正殿之间为穿堂,两侧辟有随墙月亮门,院内曾有藤罗架及名贵花木,第三进院落,今已不存。庙后昔日有杏林百亩。东侧墙外有合抱柳树数十株,西侧墙外,旧为牡丹花圃。山门前大道南侧旧有戏台一座,为昔日“九月庙会”唱大戏处,如今戏台已不存。(图四)
           

 

 

 

 

 东岳庙正殿

武庙遗址

 

           
 

 

 

 

龙母宫山门

  龙母宫西路第三进院内,有东配殿,面阔三间,殿内正中有石佛龛一座,为汉白玉雕刻而成,内有小石碑一通,上镌文为:“明珠之神位”,供纳兰氏后人追念先祖明珠处。整个庙宇现存房屋59楹,南墙和西墙尚存。

第四部分 桥梁

  一、榆河桥

  榆河桥,又名永福桥,在海淀区上庄乡皂甲屯东南三里处,因横跨南沙河,古代称榆河,故称榆河桥。始建于元代,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是元、明、清三代通往西北边关至内蒙古高原古道的必经之地。

  榆河桥南北走向,为五孔平面石桥,全长22米,宽575米,内部结构用花岗条石砌筑而成,条石之间联索处用铁水浇铸,并灌入白灰浆,桥体结构,严谨坚固。桥上保存有清初重修时石栏板、望柱,纹饰雕刻古朴简洁。是北京地区流传至80年代,由一代权相明珠所建古桥,是研究纳兰性德极其重要的文物实证,只可惜1989年,因治理南沙河时彻底拆除。1991年,为方便交通,于榆河桥旧址往东不远处,在南沙河上又建成一座水泥大桥,名玉河桥。有路可达永丰航天城和中试基地。

  二、马坊桥

  马坊桥,又名永通桥,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南的南沙河上,桥迤北为明珠别墅,其别墅南门,即正门外旧有大影壁一座,有路可达永通桥。桥北侧台地上,有庵堂一处,有院两进,坐北朝南,一进院建有正殿五间,内供奉碧霞元君等七位娘娘,两侧各有配殿,面阔三楹,南侧为山门,面阔一间。西为跨院,有二层阁楼建筑一处,环以配房,为禅房院,两进院有月亮门相通。70年代,部分遗址尚存。当地人称这里为茶棚,庵堂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乱。茶棚山门外左侧道旁,有古井一口,水质甘凉,为庵内用水处。井旁有小石桥,为明府花园至马坊桥必经之路。桥东南隅,南沙河北岸,有龙王庙,面阔一间,今已不存。马坊桥原为木桥,康熙年间,木桥损坏严重,交通诸多不便,由明珠投资重建,改木桥为石桥,并由明珠命名为永通桥。石桥在80年代尚存,只是由于连年山洪泛滥,损坏严重,1989年根治南沙河时拆除,一说埋于河底。目前,除《东岳行宫碑记》中有少量文字记载外,可查资料尚未见到,故对马坊桥的情况了解甚少。据当地老人讲,马坊桥为七孔石桥,石桥建造格局和形式,与玉河桥一样。

  以上,是我们对纳兰性德家族在上庄地区史迹的初步调查,总的感觉是:上庄地区自然环境幽美,田园气息浓厚,湖光山色之间,纳兰性德家族有关众多史迹点缀其间,使这一方宝地又平添了几分灵气,时至今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部新区旅游观光区的确立和开发,使遗存在这一地区的文物古迹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上庄地区以纳兰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区,是北京近郊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经过近几年的运作,已经初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认可,希望有关部门,在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北部新区的开发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规划中,注意突出纳兰文化的这一主要特色,使之真正成为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独具特色的后花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