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次,三联搞了个大动作

 昵称27494174 2018-02-22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文章转载自三联中读(ID:lifeweekerclub



这是最快的时代,也是最慢的时代。


用户与内容之间的距离,就像眼睛离手机屏幕一样近;早上看到的新鲜热点,中午就会填满订阅号关注列表——仅仅在微信这一个平台上,就有两千万家自媒体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内容生产。


与此同时,“十万加”这一数字所囊括的也发生了骤变。自媒体时代伊始,它曾是对影响力的至高褒奖;如今,它背后立着一整个由贬义词构成的矩阵:蹭热点、博眼球、文不对题、饥饿营销、数据注水……


于是一切变得慢。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挑选、判断、分析到手的信息与知识。我们常常觉得困惑与为难:怎样才能更快地抵达最深刻的真实?怎样才能更快地寻得最纯粹的共鸣?怎样才能翻越一个又一个“十万加”,在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的内容?



其实在《三联生活周刊》自己的公众号上,编辑部的深度稿件与业务部门的“爆款”广告也只能在阅读量上平分秋色。比如,标题温情的“神转折”广告甚至会比记者从“江歌案”庭审现场发回的报道更快突破“十万加”;引发良性讨论的《赵鼎新隔空回应冯刚:谁说女子不如男》阅读量却还不如《孩子,我实名反对你的“佛系人生”》——一篇如愿蹭上热点的广告。


编辑部或许很委屈:记者们的坚守与辛勤、稿件的水准与纯净常常被带有其它目的的文章拖了后腿……


业务部门或许更委屈:正如记者的天职是客观公正的报道,业务部门的天职就是业务,就是要让更多的人阅读、更多的人产生消费行为来支撑全局的运转。可是读者往往好像意识不到这一点……


可是读者有时也很委屈:自己通常无法通过标题来判断内容的合意与否。即便你被标题深深吸引,也不敢肯定在点击、跳转后的页面,是什么等待着你。



1995 年,《三联生活周刊》正式成立。在过往的 22 年里,周刊仍旧秉承着“三联精神”与“三联气质”——关怀个体生命尊严,严谨报道,把最真切的与最扎实的呈现给读者。直到 2018 年,当同类媒体竞相在内容上“缩水”时,《三联生活周刊》还是一本足足 160 页的杂志,未曾改变


只不过读者在改变,时代也在改变。


传统媒体逐渐式微,购买并随身携带纸刊成了少数派的生活,大家的视线转向手机屏幕的幽幽蓝光。因而,周刊的后台常常收到读者的提问:什么时候可以在手机上看《三联生活周刊》呢?


但是将一本杂志完全地电子化、移动化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