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联生活周刊》走出朱伟时代

 真友书屋 2014-12-23

 

纸媒君有话说
“我知道保护每一个记者表述的风格,我绝不要求他们按我的方式叙述,但我每周还会认真地对待每一篇稿件,这是对读者的负责。”

既尊重读者又尊重记者的主编朱伟,选择了在至日离开躬耕19载的《三联周生活周刊》。在微博上他说,作为一个协调者,每一期,都尽了力。

协调者的路迷与穷愁,少有人懂。但是,“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会一直在我们深深的脑海里。


PS:冬至夜,大家是否感受到饺子和家的温暖?平安夜,解开心里的圣诞结,一切都会好起来。


作者 程衍樑


当亨利·卢斯(Henry Luce)在1936年推出专注于图片的杂志《生活》(Life)时,在大洋彼岸的上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中国报人邹韬奋接管一本同名中文杂志《生活》周刊已经过去十年了。这本杂志在后来的80年中经历了查禁、封藏,最终复刊。1995年,适逢邹韬奋诞辰100周年,三联书局在北京宣布,在继承《生活》周刊传统的基础创办一个全新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



从1995年开始主持这本刊物内容的主编朱伟,今天正式离开《三联生活周刊》,步入退休生活。朱伟谢绝了界面记者的采访请求。


朱伟的退休宣言于12月21日晚间18时被发布在他的个人微博上,他说:“编《三联生活周刊》19年有余,太多恨不得每一个句子都要改的稿子。每每为这样的稿子恨不得将自己的头发揪起来,就感慨于每人为何不能尽心做好自己的事,少给他人添堵?好在这一切终于可结束了。明天是操心的最后一天了。”这则有些牢骚意味的道别,引起了不少媒体人的感慨。据界面记者了解,朱伟退休后,《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工作将由现任执行主编李鸿谷继任。


今年62岁的朱伟出生在上海,他的青年时代接受过上山下乡的磨练,在黑龙江建设兵团时期开始创作小说。文革结束后他先后在《中国青年》、《人民文学》担任记者、编辑,并在1993年进入三联书店工作,那时他沉浸在音乐爱好中,创办了《爱乐》杂志,并编写了工具书《音乐圣经》。同一年,三联书局创办《三联生活周刊》。


在创刊早期,这本杂志四易其主,直到两年后朱伟接手。1996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以半月刊形式出版,以文化批评见长,并广邀知名文化人参与写作,王小波曾开设专栏“晚生闲谈”。进入21世纪,《三联生活周刊》注重新闻性与综合性,推出了一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成为了一本综合新闻杂志。


在朱伟治下,《三联生活周刊》的口号最终被确立为“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尽管从杂志名上看来似乎与《生活》(Life)杂志趣味相似,但实际上,《三联生活周刊》学习的是亨利·卢斯所创办的另一本杂志的风格——《时代周刊》。


在朱伟的博客和社交网站主页上,他流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长期的音乐爱好依然保持至今,朱伟几乎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分享喜爱的歌曲。朱伟最近分享的一首曲子是他每逢周一都会听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2011年4月26日,作家冯唐在读书日这天发微博称“中国古书以垃圾为主,值得反复精读的,非常少,十来种而已:史记,通鉴,嘉言钞(曾国藩),论语,老庄,五灯,诗经,世说,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朱伟对冯唐作出了激烈回应,批评其“狂生之言”,并感慨“读了多少种书,就敢下中国古书值得反复精读的仅此十来种的结论?现在的狂生太多,真正有求知欲,一本本认真地读完书再说话的人太少。偌大一个中国如何了得?”


在新闻界,与朱伟这股传统文人气质最为接近的,大概就是改革开放后那批进入大陆读者视野的香港老报人了。


今年的杂志业流失了不少重量级人物,原《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伊险峰在今年6月,在留下最后一篇杂志卷首语《为繁荣辩护》后正式去职,投身新媒体创业;而就在8天之前,《新周刊》创始人封新城在12月13日举办的2014中国年度新锐榜颁奖典礼上,将《新周刊》执行主编交予何树青,转身成为《新周刊》顾问。


朱伟选择了在农历冬至日这天退休,同时这也是今年最后一个完整工作周的开始,在他前一天晚上写就的博文最后段落里,他引用杜甫的诗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朱伟认为这是冬至日最应该记住的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