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与《黄帝书》关系辨

 老庄走狗 2018-02-22
 主流学界受既往思维的桎梏,人云亦云取代了逻辑分析,普遍认为黄帝书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黄老学说是托黄宗老,黄帝并无任何学说可言,全是后人伪托。只有极少数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学者,认识到黄帝书是《道德经》一书的知识背景。 伪托说的根据就是《淮南子·修务训》所说:“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其实这句话说的是当时的学术现象,说明了黄帝在学术界的影响之大,并没有说黄帝学说都是后人所伪托。这句话是西汉时期说的,不是先秦学者说的,反映的是汉初黄帝学说盛行时期的学术现象。以此为立论基础,以一概全来否定先秦黄帝学说的古老性、独立性和真实性,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学界的弊病最核心的就是不讲逻辑,全凭猜测。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就无限扩大,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就掩盖或视而不见。学者们作学问,不是追求真相,而是如何自圆其说,用以捍卫自己的学术利益。 逻辑分析要求对所有文献和所有因素进行系统思考,明确文献与文献之间的逻辑线索。论证黄帝学说的古老性、独立性和真实性,最关键在于要处理好黄帝书与《老子》一书的关系问题。 第一, 我们先来看明确早于《道德经》的黄帝书文献。 第一个明确早于《道德经》的黄帝书文献是黄帝《金人铭》,黄帝《金人铭》铭刻于周太庙右阶之前的铜人背上,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金人铭》,是孔子之周亲自从三缄其口的铜人背上抄录下来的。几乎《金人铭》的每一句话,均能在《老子》一书找到痕迹,《道德经》一书对《金人铭》的基本思想进行了引述和分析。《道德经》四十二章明确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视《金人铭》作者黄帝为其教父,这是符合老子的学术倾向和思想传统的。《金人铭》是黄帝学说具有独立性、古老性和真实性的铁的证据。所有主张黄帝书为伪托说的学者,都无视这个铁的证据。 第二个明确早于《道德经》的黄帝书是黄帝《丹书》,《丹书》因为武王丹书受戒而闻名于世。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载:“(商帝辛)四十二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竹书纪年》成书早于《史记》两百年,其所载史实大多为甲金文所证实,可信度非常高。来源于战国古礼记的《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对丹书受戒作了详细记录,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武王践阼》这篇文献是武王时期的实录,属于战国中期的上博楚简亦发现了两枚《武王践阼》残简,出土文献肯定了《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作为实录文献的真实性。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载:“武王践阼三日,召士大夫而问焉,曰:‘恶有藏之约、行之行,万世可以为子孙常者乎?’诸大夫对曰:‘未得闻也!’然后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师尚父曰:‘在《丹书》,王欲闻之,则齐矣!’”说明《丹书》记载的是黄帝与颛顼之道。随后举行的受书仪式非常神圣与隆重,说明黄帝与颛顼之地道位之崇高。 《武王践阼》所载《丹书》内容,亦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上博楚简黄帝书《三德》、黄帝《金人铭》,说明黄帝书在文献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传承性。《丹书》证明黄帝书在商代就已明确存在,商末太公、辛甲、粥(yù)熊均是以黄帝书为知识背景的大学问家,为商代诸子。 第三个明确早于《道德经》的黄帝书文献是黄帝《归藏》。黄帝《归藏》目前已经得到了考古验证,证实了《归藏》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距今5600年的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套玉龟和玉版,玉版的内容陈久金、张敬国先生认为是归藏之河图洛书,此即归藏〔龟藏〕的直接物证。与黄帝文化相对应的庙底沟文化,其彩陶纹饰刻意表现为地纹或阴纹旋纹图案,覆盖了中国史前全部较为发达的地区,王仁湘先生认为这说明在黄帝时代已经具有一个共有的原始宇宙观体系,这个原始宇宙观体系就是归藏。 第四个明确早于《道德经》的黄帝书文献是《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载:“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是楚灵王十一年东征伐徐,楚灵王对右尹子革说的话。楚灵王十一年是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老聃生于前580年前后,卒于前500年前后,是周景王和周敬王时期的史官,与左史倚相是同时代的人物,老聃做为周天子的史官,应当比左史倚相更熟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颖达《尚书序》对《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有一个很好的解释:“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岛之志,谓之《九丘》。” 第二,《黄帝四经》与《道德经》的关系。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要分析清楚,一是《黄帝四经》究竟成书于何时?《国语·越语下》所载范蠡之言,有十四处与《黄帝四经》完全相同。第一,从语境和逻辑上分析,范蠡之言为零星言论,而《黄帝四经》具有统一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范蠡系引用黄帝书之言来说服越王;第二,范蠡曰“臣闻”;第三,范蠡精通黄帝五正,《太史公素王妙论》谓“黄帝设五法,布之天下,用之无穷。盖世有能知之者,莫不尊亲。如范子可谓晓之矣”;第四,范蠡“知天道,论阴阳”,黄帝书最主要的属性就是“知天道,论阴阳”。从以上四点来看,范蠡精通《黄帝四经》,《黄帝四经》应当在春秋时期就已成书。 二是《道德经》五千言成书较晚,下葬于前300年的郭店楚简《道德经》甲乙本三种证明在太史儋之后,《道德经》五千言尚未成书。五千言当在战国末年成书,系由多种《道德经》版本汇编而成。系不同时代的史官,如周景王时期的老聃、周烈王时期的太史儋,分别对黄帝书精华加以辑录,并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形成多种《道德经》版本。由于《道德经》一书系黄帝书之精华,故先秦和秦汉之际的学者是将《道德经》视为黄帝书之组成部分的,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乙本附于《黄帝四经》之后,就说明《道德经》属于黄帝书系统。 由于《黄帝四经》成书远在《道德经》之前,《黄帝四经》作为《道德经》一书的知识背景是没有疑问的。但由于《道德经》本身就是黄帝书之精华,所以它和《黄帝四经》的关系就比较复杂。《道德经》它所辑录的文献,除了《黄帝四经》之外,还有《三坟》、《金人铭》、《归藏》等其它黄帝书。《道德经》是对黄帝书精华的提炼,它只辑录了《黄帝四经》等黄帝书的精华,故在形态上似乎要比《黄帝四经》更凝练,给我们今天的学者布下了一个不知天南地北的迷魂阵。 说《道德经》是黄帝书之精华,还有另外一个证据,就是战国时期还有一本类似于《老子》的辑录文献,这本书叫《黄帝君臣》。《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君臣》十篇。起六国时,与《老子》相似也。”《黄帝君臣》和《道德经》相似,说明《道德经》亦是和《黄帝君臣》相同的黄帝书。 《列子·天瑞篇》载:“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谷神不死”章《列子》明言系黄帝书,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道德经》是黄帝书精华的辑录。由于《道德经》本身就是黄帝书精华,这在当时是明确的,所以《道德经》不需要言明“黄帝书曰”。 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最早的黄帝书是《左传》所载的《三坟》,其次是已为考古验证的《归藏》,第三是《竹书纪年》和《大戴礼记·武王践阼》所载的《丹书》,第四是黄帝六铭之《金人铭》,第五是上博楚简《三德》,第六是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第七是《黄帝内经》,组成了《三坟》→《归藏》→《丹书》→《金人铭》→《三德》→《黄帝四经》→《黄帝内经》的文献链条。 黄帝书有完整的文献链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体系,是自成体系,独立于诸子百家的。黄帝书中的《三坟》、《归藏》、《丹书》、《金人铭》均明确早于《道德经》,是《道德经》一书的知识背景。《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所辑录的黄帝书之精髓,为黄帝之言,并不是老子的创造,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