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1岁老中医,每天晚上做这些姿势,从来不生病!现在知道还不晚!

 小P民的书房 2018-02-23




大家对于药王孙思邈了解吗?据史料记载,孙思邈一直活到 141 岁,是历史上最长寿的医生。它是怎样拥有长寿的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每天都会会做的养生十三法,这套养生法不但能够延年益寿,而且对于很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发常梳



主要针对:头痛、耳鸣。


操作方法:将双手掌互搓数次,令掌心发热,然后十指向后,由前额开始用手疏头发,经后脑回颈部。早晚各做数次。


作用功效: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可以明目,预防头痛、耳鸣等。


目常运



主要针对:近视、缓解眼睛疲劳。


操作方法:


方法一、合眼或闭眼均可,用眼珠转圈,先左、上、右、下顺时针方向转;然后眼珠逆时针转圈。重复 3 次。


方法二、搓手 36 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


作用功效:可明目、治疗近视、缓解眼睛疲劳,尤其适用于经常玩手机,视力疲劳的人。


齿常叩



主要针对:牙痛、蛀牙。


操作方法:我们把嘴慢慢的闭上,以此进行叩门齿、每个动作 30~50 次,但是不要用太大的力气哦,我们在叩门齿的时候必须出声音。


作用功效:轻轻的叩,这个动作能够给起到加强肠胃吸收,防止牙痛、蛀牙和牙退化的作用。


漱玉津(玉津即口水)



主要针对:延年益寿、健胃肠。


操作方法:


方法一、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 12 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方法二、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 12 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作用功效:「唾为肾之液」,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耳常鼓



主要针对:提高听力、记忆力。


操作方法: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扑」的一声,重复做 10 下。


作用功效:这动作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常洗



主要针对:美容、去皱纹。


操作方法:搓手 36 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作用功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



主要针对:颈椎病。


操作方法: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 6 次,反方向重复。


作用功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腰常摆



主要针对: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操作方法: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 50 下,做够 100 下更好。


作用功效:这动作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腰椎间盘突出。


腹常揉



主要针对:便秘、腹胀。


操作方法:搓手 36 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当自己的身体是一个时钟。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 36 下。


作用功效:这动作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便秘、腹胀。


摄谷道(即提肛)



主要针对:慢性腹泻、男人早泄。


操作方法: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 20 至 30 下。相传这动作是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作用功效:本法有升提中气,固精止泄的功效,对慢性腹泻、男子性交时间短有不错的效果。


膝常扭



主要针对:膝关节疼痛。


操作方法: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 20 下。


作用功效: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对关节炎、骨刺、风湿等膝关节疾病的康复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常散步



主要针对:助消化、吸收。


操作方法: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作用功效:民间常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脚常搓



主要针对:失眠、多梦、高血压。


操作方法:


1.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 36 下。


2. 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 100 下。


作用功效:常做这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药王孙思邈练习这套方法,一辈子不生病,活了 141 岁。只要你照着做,每天坚持,相信也能长命百岁!


这么好的方法,赶快告诉咱们的亲人和朋友,大家一起健康长寿过百年!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1400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3051.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