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易重组商业文稿 - 第七篇

 源一智NISOCA 2018-02-23


第三部分 三《易》的现况


       《周礼·春官·大卜》:“大卜 ……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

       《新论》:“《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

       《周礼》版三易:没有文字或只有极少文字,包含三套八卦和三套六十四卦顺序及方位,其顺序方位图阵可以独立使用,不需依靠文字,整个学问系统没有被编撰成书籍,只有原理性的推演方法,今天我们见到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原始图例未必有卦名等文字)”,本人认为就是源自《周礼》版的三易系统,而非由周朝以后的学者所绘制。朱熹曾说,“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如果此话真实,那么方圆图至少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但这也只是就目前的记载而言,其传承的源头还没有明确史证。本人从象数原理这个角度看,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原形,极有可能和八卦一同,最初都由伏羲所创作,希夷和邵雍先师等著名易学家,仅仅是传承者。

       《新论》版三易:有大量文字,有三套八卦的物象描述和六十四卦的卦名,其中《周易》还有爻辞。三套六十四卦卦序与《周礼》版的卦序都不同,其六十四卦卦象的解读不可脱离卦名、卦辞、爻辞等文字系统而独立使用,且卦序原理目前学界尚未能统一意见,网络有学者认为“通行版”卦序很有可能是依据幻方阵列变化而来。虽然本人对通行版卦序的原理也有几种思考方向,但毕竟三《易》及其卦序并非是本人目前专注研究的领域,可提供给各位参考的信息也很有限,又恐遭到学界部分人士的批评,故就不在此提出本人的猜想了,以免误导各位。

(注:对于三易与“三《易》”的主要区别,大家可以回过头审阅“第二篇、第四篇、第五篇”的文稿内容)

       虽然历史上有两个版本的“三易”,但现今主流学界所说的三易,几乎都是《新论》所言之版本,并把两个版本的“三易”混为一谈。对于三《易》来说,其至今是否还存在,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可以简单地下定论说已经失传或没有失传,最符合实际的描述是,三《易》现存,但残缺较多,以至于哪怕拼合在一起后依然无法使用。而对于“三易之法”,就更不能说已失传或未失传,只能说整个三易的学术系统都被打散了,这些零碎的部分被历代不同的易学流派所吸收。但好消息是,《新论》版三《易》在今天这个时代,有一半以上的内容被聚集了起来,经本人查阅资料后总结了一番,现把情况向大家汇报,具体如下:

       《 周易 》 :文王撰文,《易传》所阐释之典籍,为市面上通行版周易,有完整的六十四卦卦名和卦爻辞,约两万四千多字。

       《归藏易》 :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竹简本《归藏》残本,有不完整且部分重复的卦名和卦辞,全书总字数约四千余字。

       《连山易》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收藏的水书《连山易》,全书共五册,包含了水书文字和符号、九星八山、五星飞掌、干支星宿、五行六龚,以及六壬和奇门遁甲技法、婚嫁下葬等民俗百事、吉凶择日等内容,文辞数量约八万左右,但依然有一大部分内容失传,更有一小部分内容由水书传人继续秘传,并没有公开。

       虽然三《易》的一部分在今天已经重新出现,但其距离我们窥视其“全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王家台15号秦墓的《归藏》残本,其残缺和重复的内容较多,很多字迹已难辨认,其文物辨译工作是否还在进行?纵使最终能以书籍的方式重见天下,也未必能让我们象使用《周易》一样去使用它。而水书《连山易》目前虽然被收录在荔波县档案局作为镇馆之宝,但还是有很多现实的难题需要解决,包括该水书的八万多水语言辞是否能完全翻译出来,分享该书的水族传承者是否同意档案局公开出版其原书原版内容,并愿意把目前还保留着并未公开的最核心的内容以商业形式公开,以及能否确定水书到底失传了多少内容。纵使以上这些难点都暂且忽略,相关部门是否能组织学者们共同把《周易》和《归藏》残本、水书《连山》合在一起公开出版,让三《易》的残余内容在这个时代重见天日,这些都是未知之数。

       所以本人意识到,吾辈如果仅仅盯着三《易》,我们的学问传承将非常被动。既然三《易》已经逐渐被时间洗劫而不再完整,我们是否应该另寻出路,探索新天地?如果要重组,可能吗?该如何寻找切入点?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难,关键还是要回到这两个版本中去寻找答案,即:

       三易 与 三《易》

       现在我们就从学术上再次为两者作一个区别,看看能否找到重组它们的切入点。

       三易:有三套方位顺序不同的八卦,并延伸为三套方位顺序不同的六十四卦。

       三《易》:有三套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符、卦名、卦辞、爻辞等文字表述,并有各自的卦符排列顺序,该顺序与三易顺序不同。

       三易卦序:核心为三套八卦图,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结构布列而成,有明确的数学逻辑作为经纬布局的依据,卦、数、位布列好三套八卦后,可依据三套八卦绘制出三幅与之对应的太极图,最后由三套八卦按照八个时空态位(八宫)延伸出三套六十四卦圆周图,为标明其圆周内在的逻辑顺序,可以绘制出六十四卦方形图,置于圆图中间,形成三套六十四卦方圆图(其中一副即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六十四卦方圆图,只不过世传版本的先天方圆图有缺陷)。该三易版本的形成不需要任何文字参与,由卦符、信息类象法则、简易的数学逻辑、图腾图案,便可自成系统,其逻辑架构非常清晰,纵使顺序被打乱,只需要明白其形成原理,便可随时重新绘制出原始图式并重组卦列顺序,整个过程不需倚赖任何文字。

       三《易》卦序:该序自古以来便存在诸多争议,不管是《周易》的卦序,还是《归藏》《连山》的卦序,尤其对于《易传》里给出的《周易》卦序,其排列原理,学界至今未能统一意见。本人并非钻研三《易》卦序者,也暂时无法提出完善的理论供诸位参考,但这里可以罗列几个古今比较有价值的解释,虽然这些解释未来不一定成为最终的正确答案,但大家不妨参考一二:

       1 二二相偶,非覆即变(唐·孔颖达)

       2 “纯卦统八”、“交卦统一十有六”(清·崔东壁)

       3 图形阵列,几何逻辑之对称性(近代及现今网络诸多学者爱好者所探索之总结)

       4 八阶幻方的延伸、图形对称、方位调整,通过数次换位调整后,尝试将通行版卦序与六十四卦方圆图建立转换机制(今网络学者“J.M.九宫格”)

       5 《易传》之解说:包括卦名文义方面的生成序列说、“天地定位”说、错综卦象成对说等(春秋末·孔丘)

       6 其余的解说依然众多,包括古之邵雍等,今之众多网络精文(请恕本人无法全部收集并引用于此)。其中包括《周易》上下经卦的归类法,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发现:

       三易的结构严格依照时间和空间定位演卦,把“卦、象、数、图”作为演绎工具,以全息的方式布列最初的三套八卦,自成系统,逻辑清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于任何时候,依照相同的方法都可以复制、复原这个架构,这是三易所具有的双向辨证性(正向和逆向)。

       三《易》的结构及顺序,至今尚无出现能统一“学术天下”的原理性理论出现,这样就为我们尝试复原三《易》带来了最大的困难。在《周易》尚未失传的情况下,其卦序及诸多学术问题至今未能获得终极性解决,更何况是对《归藏》《连山》的残本复原,以及这两套卦序的排列原理?纵使《周易》《归藏》《连山》的卦序、卦名等基本逻辑问题都解决,其卦爻辞的文字内容皆有古人主观见解的成分,也就是说,在掌握卦序原理的前提下,不同的人对于卦理的文字解释,都会产生十个人三十个版本的情况,因为三《易》的经文内容不仅包含了当初创作者的亲身经历、当时的民俗政事、自身对卦理领悟后所作的情景比喻,还包括了很浓厚的个人主观创造成分,因此(经文)文字上的复原,是没有可能的,除非原创者死而复生。这无异于让一个人在毫无任何信息可参考的情况下,去猜想另一个人此时此刻的思想内容一样。所以三《易》的文字系统要想完整复原,已经没有可能,除非未来能出土更完整的《归藏》和《连山》,这或许会是唯一的寄望,纵使有这个天缘,它能否吾辈有生之年发生?再回过头来思考,纵使三《易》的卦序及卦名、卦理都已获得学术界的高度统一,但缺失的经文文字已然太多,纵使通过学者们共同重新编写缺失的经文内容,也已然和初始三《易》的文字不尽相同,人们届时又是否有足够的学术包容心去接受现代人修补后的三《易》?

       三《易》的缺失具有不可恢复性,由是激发起本人对“三易”重新研究的兴趣与志向,本人坚信,只要方向正确,建立严谨严密的学术逻辑系统能够,就有希望重组整个三易学问,重新回归“三易之法”,以期未来能把原始易学、三易智慧文化,发扬光大,利益世人。



发布日期:2018年2月2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