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江山携手 2018-02-23

站在古槐树下,望望东西,东是从村外走来,西是进入村中的道路。这条街道正是在古驿道上建起来的。古驿道,也称官道。最早是赵襄子由晋阳城通往西郊、晋水之源头与天龙山区的必经之道,历代沿用。而今,已成为赤桥村的主要街道。官道由东向西,全长1000余米,宽处约4米。官道两旁,仍保留着明清时代鳞次栉比的许多建筑,有米面店、肉店、饭店、旅馆、贸易货栈与民宅。

老李说,有人驻足山颠发现,赤桥村中有用两条历史遗迹清晰地勾勒出来的“经纬线”:

其“经线”者,古官道也。官道由东北进得村来,纵贯全村后在西南角出得村去;

其“纬线”者,古智伯渠也。智伯渠由东南入得村来,横穿全村后于西北方流向村外。一经一纬交叉的地方,就是那座豫让古桥。

这一道一渠一桥,无疑是赤桥村最为古老的历史遗存。官道又名驿道,早先是由晋阳城通往西郊、往晋水源头、进天龙山区必经之通道。智伯渠缘于晋国智伯与赵、魏、韩诸家的政治纷争,开掘于“三家分晋”之前。至于架在其上的豫让古桥,显然是西郊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跨越智伯渠时的道路设施。其修建时间应当在开掘修建智伯渠的年代。

古槐树下,有一个破旧不堪的建筑,据老李说,这是为了纪念豫让而修建的豫让古庙——观音堂。

在古槐对面,过去是一个造纸厂,前几年已经拆除。过去赤桥“十有七户以造纸为生”。造纸是赤桥人世世代代经营的一项产业,他们在世代经营中经营、成就了赤桥。因而,在村民看来,造纸是他们的传统产业象征。今天,他们传统的造纸工艺作为产业已随时代而去,但它作为传统的象征却不可能随之而去;人们可能会将像水磨盘等造纸用过的工具抛之于门外,却不可能把传统抛之于自己的脑外。

在古槐树下领了赤桥的几古,我们便沿着古驿道,今日的村街,向村子深处走去。街面上原有的铺路石偶而可见,街旁建筑多经历有年,其中包括明清时郑大元、刘大鹏等古代名士文人的老宅院。于鳞次栉比的老宅院之间,一条条狭窄的小巷曲径通幽,把人们引入更多古民居院落的深处。总之,整条街道基本上保留着它旧时的风貌,也多少透露着它曾有的繁华热闹。

以撰写《晋祠志》而闻名的清末举人刘大鹏的故居,就完好无损地坐落在村中央官道南侧。对晋祠说得最多最细也最精彩的,当属刘大鹏无疑。刘氏历五载艰辛完成了他的《晋祠志》,其涵盖之广泛,其记述之详实,至今仍然不失为晋祠文化乃至晋阳文化研究的权威文献。最能够反映赤桥人晋祠情节的,亦当属刘大鹏无疑。为修缮、保护晋祠,他曾不厌其烦地提出动议、进行游说,并成功地主持了上世纪初(1915年)的大规模修缮工程。他写有“赤桥十景诗”,对赤桥的景观、对赤桥社区的未来,进行了诗一般的构想和描画。我经过多方查找,找到了刘大鹏的总结的“赤桥十景”:古洞书韵、兰若钟声、龙岗叠翠、虎岫浮岚、古桥月照、杏坞花开、唐槐鼎峙、晋水长流、莲畦风动、稻垄波翻。

赤桥村的古建筑中有许多匾额,可分为木、砖、石三类,木质居多,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据介绍,现存的匾额50余款。保存相对完好、字迹可辨认的有40余款,但因为缺乏保护意识,有些风吹雨淋,显得破败。赤桥村的额辞内容丰富,有的彰显家风,如箕裘世业、古家风、遗唐风、耕读第等;有的明志向,如崇德居、光裕、竹苞松茂、兰桂芬芳;有的反映的是主人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如强恕居、宁静致远等。它们与房屋中的各种木雕、砖雕及石雕等,共同形成了赤桥村的一大景观。

告别老李,我们走出村庄,站在晋白路上,回头望望望赤桥村,感慨很深。经历了2500年风雨的赤桥,有着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村,多少年来,一直静静地默默地躺在卧虎山下。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古村落游之五:赤桥村(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