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你的新年新气象,输在了“总也完不成”的计划上

 向太阳挥手 2018-02-24
原创 2018-02-23 赵晓璃 璃语职美人



文|赵晓璃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问:

晓璃老师,新年好。我有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是,我发现自己年年定目标定计划,也行动了,可到最后总是无法达成。现在又是新的一年了,我又准备制定目标了,可我担心还是和以往一样,制定下来的目标到了年底还是无法达成。晓璃老师,在制定计划方面,不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法吗?



答:


关于制定新年计划,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做法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和效仿。

 

据说每年新年伊始,扎克伯格都会给自己一个挑战,从2009年开始,他每年年初都会给自己设定一项任务,并且在Facebook公开这个计划,这个做法坚持了十年。


我们一起来回看他这十年的新年计划:

2009 年,每天打领带上班;

2010 年,学习中文;

2011 年,只吃自己亲手屠宰的动物;

2012 年,每天写代码;

2013 年,每天要跟 Facebook 以外的人见面;

2014 年,每天写一封感谢信;

2015 年,每个月读两本书;

2016 年,全年跑步 365 英里并且开发私人 AI 助手;

2017 年,走遍并拜访美国的每一个州;

2018 年,修复 Facebook 的重要问题。


不论是简单到每天的打领带上班,还是复杂的拜访美国的每一个州,扎克伯格一旦制定计划,就会风雨无阻地执行。

 

从扎克伯格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份好的计划到底满足哪些条件呢?


1、越具体越明确越好。

 

很多朋友在制定计划时,总想着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计划,这个想法往往很耽误事儿,事实上,根据我的咨询经验来看,一个人越是企图制定完美的计划,在制定计划上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往往效果不好,这是因为“完美计划”本身自带一个缺陷,那就是变动性差。

 

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份缜密完美的计划往往有其无法克服的缺点,那就是你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是受制于当时的资源和条件。

 

而后期一旦资源和条件变了,也就意味着这份计划可能就会因为变化无法顺利执行,而到了那个时候,你需要重新制定一份完美的计划,无疑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以任务为导向,未必非要定死时间。

 

有些朋友制定计划还停留在学生阶段,也就是制定所谓的“时间表”,但是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经常被证明是无效的或者收效甚微。

 

那是因为学生时代的我们时间是大把的,作息是很规律的,饮食起居更是有父母照顾,没有琐事干扰。

 

随着我们进入职场甚至结婚生子,你会发现时间再也不像读书时代那样富余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调整策略,需要学会统筹安排时间。

 

而此时如果你还继续沿用“时间安排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例如,在这份时间表里,你规定自己早晨七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中间固定时间阅读提升等,然而你会发现,也许头天你需要加班,结果第二天无法按时起床,这个时候一旦变化出现,整盘时间安排被彻底打乱,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总会打退堂鼓了:“反正今天的时间安排被打乱了,算了,那就等到明天再说吧。”

 

而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就在这样的拖延中,你深感焦躁不安,一方面深深谴责自我,一方面陷入巨大的无力感中。

 

所以,在我看来,工作之后,制定时间表做计划的做法并不提倡。

 

我们可以参考扎克伯格的做法,给自己制定一项任务,但至于何时去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安排与调整。

 

例如,我2018年计划再出一本新书,那么围绕这个目标,我可以利用睡前一小时的时间构思写作,利用做饭或者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时间进行阅读,等等。

 

3、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将目标集中在可控层面上进行细化。

 

很多咨询者咨询前都有一个固定的认知,那就是所谓职业目标,一定是自己做到了怎样的职位,达到了怎样的薪酬等。

 

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


如何运用上述方法呢?我们不妨举例说明。

 

例如,有人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为“三年做到部门主管。”

 

这个目标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缺乏实质内容,因为“做到部门主管”这个结果的达成,需要个人能力和外在机遇相结合。

 

而我们能掌控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例如有意识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但至于能否遇见一位赏识自己的领导,能否有这样的机遇做到主管,则不是我们单方面能把控的。

 

我们努力的意义,就是在于提高达成目标的概率。

 

所以,“三年做到部门主管”这个目标如果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细化,则可以分解为以下的计划:

 

1)、阅读三十本沟通及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人际沟通的知识和方法,搭建领导力的理论基础;

 

2)、多留意多观察,每天写一篇工作日记,发现部门内部问题并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直至形成可行方案,积极和现任部门领导沟通,听取对方反馈;

 

3)、留意公司内部的岗位变动情况,如果遇到合适的岗位可以毛遂自荐;如果各方面能力具备而公司内部没有机会,则可以留意外部机会,寻找适合的平台。

 

如果一个人能将细化后的计划落到实处,则三年后做到主管的目标反而更容易达成。

最后补充一点,良好的习惯是抵御惰性的有效武器。

 

很多人的计划总是落空,他们总是在抱怨自己惰性太大、意志力不够。

 

但其实,意志力本身就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耗费意志力做一件事情,当意志力被消耗殆尽,自然会感到疲惫不堪。

 

这就像孩子上学时不去提高学习效率,而是“开夜车”苦熬一样,效果反而大打折扣。

 

我们可以用一个模型帮助建立起良好的习惯。

 

通常说来,习惯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为触机、惯常行为与奖赏。


举个例子来说,你发现早晨的时间总是被消耗在了刷手机上,按照这个模型,刷手机这个习惯由以下三要素构成:

 

1)、触机:早晨睁眼醒来;

 

2)、惯常行为:伸手拿手机;

 

3)、奖励:获取热点新闻,有一种足不出户了解天下事的满足感。

 

那么,想要克服这一习惯,则不妨改变其中一个因素,例如将手机放在较远的位置,有意将网络关闭,或者设置定时开关机等。



对于计划,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模型。

 

想要完成一个计划,我们首先要给自己设定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愿景(奖励),再从一个场景化的触发机制触发(触机),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直到变成你的无意识习惯为止。

 

例如前文里扎克伯格规定每天打领带上班,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想要完成一年阅读多少本书的计划,则可以:

 

1)、设置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愿景(奖励)。

 

比如完成了多少本书的阅读,你就能在职场沟通中毫无障碍,未来充满诱惑的岗位和薪资在等着你,你将成为颇有威望的领导者。

 

2)、选择适合的场景(触机)。

 

周末,你可以丢下手机去图书馆泡上半天或一天,那个时候你的阅读速度和效果将明显提升。

 

3)、习惯的养成。

 

不断重复这一动作,直到阅读成为像吃饭喝水一样无意识的习惯。

 

如此一来,一年阅读多少本书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了。

 

记住,往事开头难,如果你能够按照文中方法去实践去执行,相信你会比预想的走的更远。

 

以上。

 

感谢您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