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艾灸能治愈子宫腺肌症吗?

 跌滴 2018-02-24

在2013年4月第5卷第2期《中西医结合研究》上,武汉的徐如意大夫发表了一篇《针刺加艾灸治疗子宫腺肌症1例》的论文。论文中明确提到“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也变得多元化,包括中医药、性激素治疗等,子宫切除可达到最终治愈目的。其中医中药治疗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性激素治疗毒副作用较大,而很多患者鉴于生育要求及心理因素等原因拒绝子宫切除术,故而临床医师也在积极致力于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该论文中提到的患者45岁,从2001年左右开始出现轻微痛经,痛经逐年加重,经量逐渐增多,并夹有血块。2009年痛经较剧烈,于是B超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症。患者拒绝切除子宫,服用桂枝茯苓胶囊,一段时间后痛经未见明显缓解,后改经前服用散结镇痛胶囊,疼痛略缓解,遂改每日服用,但疼痛仍有逐渐加重趋势,经期仍需服用洛芬待因片止痛。上述治疗坚持3个月后,患者感疗效不理想,转服中药汤剂,早期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一年左右后患者感疼痛再次有所加重,且因长时间服药导致胃部不适而终止治疗,改不定期服用散结镇痛胶囊。2011年底患者痛经加剧,每逢经期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伴呕吐,无法进食,上肢发麻,下腹坠胀,有里急后重感,疼痛沿双侧大腿内侧向下放射,服用洛芬待因片己不能有效抑制疼痛。2012年8月患者于本院就诊,舌象表现为舌淡,胖大水润,苔白腻,脉弦滑。此时,患者已经对药物失去信心,希望采用非药物治疗。于是为患者进行穴位针刺加红外线治疗,隔一天治一次,一个月后患者自觉血块减少,疼痛明显缓解,里急后重感及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减轻,经期配合服用洛芬待因片能有效抑制疼痛。两月后复诊,患者诉经期疼痛明显减轻,已无需服用止痛片,疼痛可耐受,但仍伴有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四肢不沮,可少量进食,偶有呕吐现象。四月后复诊,痛经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明显缓解,未诉呕吐症状。

因为这个患者采用穴位针刺加红外线治疗,效果明显所以作为特例来报道,以供广大医师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争取取得普遍疗效。

在201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中,张瀚云医生在唐纯志教授的指导下,对艾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将60名气滞血瘀型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两个组,一组用艾灸治疗,另一组用米非司酮治疗,两组均以三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总疗效、痛经情况及子宫体积和小肌瘤大小,发现以下结果:1、艾灸治疗组无任何不良反应,但米非司酮对照组出现潮热(9例)、阴道点滴出血(13例)、体重增加(20例)等药物副反应;2、综合疗效方面,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6.67%,艾灸治疗组疗效显著性优于米非司酮对照组;3、气滞血瘀证候疗效方面,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30%。说明艾灸治疗组疗效显著性优于米非司酮对照组。4、痛经程度方面,艾灸治疗组疗效显著性优于米非司酮对照组;5、子宫体积变化方面,艾灸治疗组与米非司酮对照组两组子宫体积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艾灸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由以上治疗实验得出结论:与米非司酮治疗相比,运用艾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综合疗效更好,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证候、痛经程度。但艾灸治疗跟米非司酮治疗方案一样,都不能有效缩小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体积和腺肌瘤体积

根据以上2篇医学论文,我们可以知道:1、子宫腺肌症保宫病灶剔除术,由于全国掌握本技术的医生较少,即使是很多三甲医院专家也都认为,要彻底治疗本病,只能切除子宫;2、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症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解除病痛,即使疗效较好的患者,也只是个案;3、艾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症,比服用米非司酮效果好,但也只是能缓解痛经,不能缩小子宫腺肌症病灶的大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