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之痛——痛经

 梅香斋21 2017-07-07




女性正常的月经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是青春期后气血充盛,血海按时满盈而定期泄溢的表现。如月有盈亏一般,月月如期。行经前,可出现胸乳稍胀,小腹略坠,腰微酸,情绪易激动等表现,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一般月经来潮后自消,为正常生理表现。但如果经期不注意调护,易导致子宫局部的气血流通不畅或子宫失于濡养,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周期性小腹或腰骶部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出现晕厥,影响生活和工作,这种情况称为“痛经”。




痛经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的女性朋友都会遭遇的,所以说治疗痛经成为很多朋友的头等大事。但是,痛经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的,我们必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治疗起来才是有效的。针灸是我国中医的瑰宝,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对于女性来说,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血、缓解痛经症状。许多朋友并不了解,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针灸治疗痛经。



痛经分两种,一种是器官无病变的痛经,称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另一种是由于盆腔脏器出现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称继发性痛经,又称器质性痛经


痛经病位在子宫,其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不通”的原因很多,如果平时或经前常烦躁发怒或抑郁生气,易导致气滞;平时或经前、经期过食寒凉生冷之品,特别是冬天在经期食冷饮,或者夏天贪凉,长久呆在空调房内,腹部和腿脚部没有注意保护,在冬天里穿短裙,就特别容易感受寒湿之邪,入侵子宫,导致寒凝血瘀;如经期过食辛辣油腻之品或不注意经期卫生,则易感受湿热之邪。这些气滞、寒湿与湿热因素均可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自然就会“不通而痛”。其痛经的特点是经前或经期的1-2天小腹疼痛,以绞痛、刺痛、牵扯痛为主,严重的可伴有四肢冰冷,恶心呕吐,出冷汗,经血往往不畅,颜色黯,或有血块;待经血通畅或血块流出后,痛经的程度会缓解。这种类型的痛经我们称之为“实证痛经”。



“不荣”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如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大病以后,或减肥不食饮食,营养不良,或熬夜加班,或房事过频,均导致气血虚弱,精血不足,不能濡养子宫,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发生“不荣而痛”。这种原因引起的痛经往往表现为月经将净或经后小腹作痛,以隐痛、坠痛为主,喜揉喜按腹部,经血往往量少,经色淡,可伴疲劳、心悸、头晕、失眠等症。这种类型的痛经我们称为“虚证痛经”。




针灸之所以可以止痛,是因为针灸能通过针刺穴位,达到疏通任、督两脉,调理经络的功效,使血气运行畅通,以达到止痛的目的。正所谓“通则不痛”。这就是中医对于针灸止痛原理的认识。


针灸治疗痛经的方法


毫针刺法】



1.实证取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寒湿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胁痛者,加阳陵泉;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取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气血亏虚证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灸法(尤适用于寒邪甚者及虚证患者)】



1.隔姜灸

  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如蚕豆大小艾绒,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自经前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来潮或疼痛消失为止。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2.隔盐隔姜灸

  将食盐适量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而后将姜片放置于食盐上,取如蚕豆大小艾绒,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穴灸3~5壮。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至月经结束。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3.艾条灸 

点燃的艾条在患者的腹部、腰骶部及小腿内侧等部位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条热度向皮肤深处感传时,疼痛可逐渐缓解。每次每穴灸2~3分钟,自经前3~5天开始,每日一次,连续7天。




注:针灸治疗痛经,对功能性痛经疗效良好,但对器质性痛经(指子宫肌瘤、盆腔炎、绝育术后粘连等器质性病变),疗效相对欠佳。用上述方法治疗一周期,仍痛经者,需继续下一周期治疗。中医提倡“未病先防”,所以相比于疼痛发作期才进行针灸治疗,我们更提倡疼痛间歇期施行预防性针灸治疗。即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治疗。


提醒痛经患者

痛经患者饮食起居要多加注意,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之物;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转移注意力,以减少对痛经的恐惧感;适当锻炼,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有痛经症状的女性朋友,一定不要随便买药,应该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对症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