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针灸学之痛经

 ztlwdyx 2019-03-10

概述

主症:

是指妇女在月经期或月经期前后出现小腹冷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剧痛难忍的病证,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病因病机

1.实证:

情志不调,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经血阻滞于胞宫。

经期受寒饮冷,坐卧湿地,冒雨涉水,寒湿客于胞宫。

2.虚证:

脾胃虚弱,或大病久病,气血虚弱;或禀赋素虚。

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以致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而发。

西医:

原发性与继发性痛经两类。

原发性痛经:

功能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常于婚后或分娩后自行消失。

继发性痛经:

由于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肿瘤、子宫颈口狭窄及阻塞等。本病常与生殖器官局部病变、精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

辨证

中医根据发病久暂,兼证和脉象变化等,分为虚证和实证。

实证:

特点:经行不畅,少腹疼痛拒按,多在经前或经期疼痛剧烈, 经色紫红或紫黑,有血块,下血块后疼痛缓解。

①气滞血瘀:经前伴有乳房胀痛,舌有瘀斑,脉细弦。

②寒邪凝滞: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畏寒肢冷,苔白腻 , 脉沉紧。

虚证:

特点:腹痛多在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少腹柔软喜按,月经色淡、量少。

①气血不足: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无力,头晕眼花,心悸,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弱。

②肝肾不足:腰膝酸软,夜寐不宁,头晕耳鸣,目糊,舌红苔少,脉细。

治疗

基本治疗

实证:

治法:行气活血, 散寒止痛。以足太阴经、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中极、次髎、地机。

配穴: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者 , 配归来。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乃脾经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四穴合用,以行气活血,散寒止痛。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配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肾俞。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可配合灸法。

方义:关元为任脉经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 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其他治疗

①耳针法

②皮内针法

③皮肤针法

④穴位注射法

按语

本病应注意与其他原因的腹痛鉴别。其他原因的腹痛亦可发生于经期,但不具备周期性发作的特点,痛经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经血排出流畅时常可缓解。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本病,可以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缓解精神紧张因素;可以通过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止痛作用。还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轴的影响,调节相关激素的水平,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卵巢功 能, 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缓解子宫内血管痉挛,而起到治疗作用。

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多选择在月经前1周开始,一般连续治疗2~4个月经周期。对继发性痛经, 运用针灸减轻症状后,应诊断清楚原发病,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注意经期卫生,经期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防止受凉、过食生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