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经不调 ![]() ![]() 痛经 【辨证】 1.实证 主症:经前或行经期小腹剧烈疼痛,痛处拒按。 兼见小腹冷痛,可放射到股内侧及阴道和肛门,得热则舒,经血量少,色紫暗有血块,舌淡胖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小腹胀痛,可放射到胸胁、乳房,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血块,块下后痛减,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或涩,为气滞血瘀。 2.虚证 主症:行经期或经后小腹或腰骶部绵绵隐痛,痛处喜按。 兼见腰骶部隐痛,经行量少、色红、伴头晕耳鸣,舌淡苔薄,脉沉细,为肾气亏损;小腹绵绵作痛,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伴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不足。 【治疗】 基本治庁 (1)实证 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十七椎 配穴: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止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单用即效。 操作: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次髎、十七椎 配穴: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三穴合用,可使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次髎、十七椎是治疗痛经的效穴。 操作:毫针补法,可加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