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家发现,脑海中自我想象的“声音”会影响我们判断外部的声响

 黄元章3355 2018-02-24

作者 吴苡婷

近日,一组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我们脑海里想象的“声音”大小,或者说,我们想象中自己说话的声音,会影响我们对外部真实声音音量的判断。

这一由上海纽约大学的田兴、白帆,纽约大学的David Poeppel和滕相斌,以及浙江大学的丁鼐合作进行的研究项目结果,相关论文以“想象的声音影响感知声音的响度”为题,发表在《自然》子刊《自然·人类行为》网站上,该研究提供了关于大脑活动本质的许多新见解。

科学家发现,脑海中自我想象的“声音”会影响我们判断外部的声响

“我们的思考、想象过程对他人来说是无声的,但对我们自己来说,这个声音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而‘想象的声音响度’,会影响我们判断听到的真实声音的响度,”纽约大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教授Poeppel说。

通过使用心理意象-感知重复模式,研究团队发现,脑海想象中的听觉意象会降低人对实际声响感知的灵敏度,这一研究发现也得到了行为响度评级和人体电生理(脑电图和脑磁图)实验结果的支持。

“也就是说,当你在脑海里想象说话之后,你听到的声音,会比实际声音弱一些。你想象的声音越强,感知到的实际声响就越弱,”上海纽约大学神经与认知科学助理教授田兴说,“这是因为,听觉意象和声音感知激活的是同一片大脑皮层。早前的意象已激活了一次听觉皮层,当这片区域需要再次感知时,它会觉得‘疲劳’,感知力相应减弱。”

田兴教授说,这项研究表明,感知是自上而下(例如认知)和自下而上(例如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处理)过程的交互结果。人类不仅被动接受、分析即将到来的外部信号,也会主动解释和操纵这些信号,形成感知。

科学家发现,脑海中自我想象的“声音”会影响我们判断外部的声响

这也是该研究团队利用心理意象范式研究言语产生及监控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本研究成果证明所提出的言语监控中基于运动系统的预测过程可以扩展到预测响度等低级听觉特性。

“这项研究将感知与言语监控相结合,有助于我们解释精神障碍的病理机制,其中最相关的是在精神分裂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幻听症状,”田兴教授说。

该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以及上海纽约大学、纽约大学及浙江大学多项研究基金的资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