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罩并没有读过几篇鲁迅的作品,基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现在多已印象不深。但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这位笔锋斗士很温馨的作品之一。很多分析家给这篇文章不少“深度”的解析,似乎没有批判就不是鲁迅的风格似的。口罩觉得此文通篇都是温馨的童年故事,口罩能在期间找到很多自己童年的影子,包括表面严厉、内心善良的私塾老夫子,也像极了自己的小学老师。百草园、三味书屋很多年前去过,这次路过绍兴只半天时间,口罩先到八字桥,然后步行至紫藤书屋,行文取名《从八字桥到紫藤书屋》,以纪念鲁迅先生的那篇优美散文,也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但此行所见并无百草园的童趣,更不见三味书屋的老夫子和顽皮学童。

从火车站乘出租车,很快就能到八字桥,印象里三公里左右的距离。据《嘉泰会稽志》记载,此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重建于南宋宝祐四年,“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如今看到的桥为清乾隆四十八年再建后的遗物。八字桥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此为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桥洞宽四米半,两侧桥基条石叠砌,基上各并列石柱九根,石柱约高四米,下端插入基石凹槽内,上端大条石压顶与两侧金刚墙紧贴。

整桥踏跺分三面四道与三条道路相贯通,南面分二道与主河两岸道路连接,其中南面西岸一道横跨小河,西面一道踏跺连接八字桥直街,北面一道在主河东岸与南面东岸一道位于同一线上,分南北两坡,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八字桥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结构,以及营造者的巧妙构思,专家学者称其为“古代的立交桥”。作为水乡,河道上众多的桥就是风景,八字桥又是众多古石桥中最有代表性的。

站在八字桥之上,浏览绍兴原始的水街景色,是件颇惬意的事情。八字桥不远有座典雅的单孔半圆石拱桥,叫做东双桥。桥长约二十米,宽八米多,跨径近五米,如今还是汽车、行人的主要通道。

此桥东端置南石阶,石阶下为旱桥,旱桥边为河埠石阶,故此桥称东双桥。巨大的石抱鼓为国内桥梁中少见的,以前此路西端也有一座同类型桥梁,称西双桥,现已拆。

从东双桥步行近一公里,穿过车水马龙的商业街,在一个小胡同里面有座青藤书屋。嘉庆重修《山阴县志》卷二十八载“榴花书屋,在大云坊大乘庵之东,徐渭降生处”,榴花书屋为青藤书屋的原名,主人是徐渭的父亲徐键。绍兴盛产的人才后来被称为“师爷”,狂傲的徐渭是胡宗宪的主要幕僚。胡宗宪是江浙抗倭的主帅,著名的戚继光、俞大猷都是他的跟班。徐渭自幼可以说是天才儿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十岁仿扬雄《解嘲》作了一篇《释毁》,性格豪放,“指掌之间,万言可就”。二十岁成为生员,接下来却八次应试不中,四十岁才中举人,后被浙闽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

徐渭是个很合格的“师爷”,胡宗宪擒获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是主要谋划者。一日胡宗宪于舟山捕获白鹿,徐渭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赐一品俸谢表》等并献于朝中,视为祥物,宪宗皇帝龙心大悦。胡宗宪在朝中得皇上欢心、严嵩庇佑,除了军功之外,徐渭的文章也起了很大作用。因此胡宗宪也很看重他,明史有载“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胡宗宪随着严嵩的倒台被捕并在狱中自杀,徐渭作《十白赋》哀之。受胡宗宪牵连,“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坐了七年监牢的徐渭出狱时已经五十三岁,而后出游金陵,抵达宣府、辽东,纵观各边关要塞,与李成梁的几个儿子相处很好。作为曾在一线出谋划策多年的徐渭,应该教授了李成梁诸子很多抗倭的实际经验,包括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等,这些经验后来在万历年间抗倭援朝的战场上得到了实战应用,徐渭功不可没。

晚年的徐渭回到绍兴以卖画为生,但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情境颇为潦倒不堪,常“忍饥月下独徘徊”。徐渭几乎闭门谢客,只在张元汴去世时,他“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七十三岁的一生,明史其列传没有写明他死时的境遇,据说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凄凄惨惨。

徐渭是天才少年,青年虽不得志,但中年在抗倭的前线立下奇功,仅此就足以让后世铭记。他在诗文书画方面均独树一帜,后人对其画评价最高,评价是中国绘画史上大写意画派成熟期的代表,被尊为青藤画派始祖,但他的自我评价却为“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现在青藤书屋占地约四百平方米,以三间平屋为主体建筑,书屋坐北朝南,一排花格长窗依于青石窗槛上。书屋之东有一小园,园内种植徐渭生前所喜芭蕉、石榴、葡萄等植物,书屋之南有一小园洞门,里面有徐渭手植青藤一棵及一方盈池,园门上刻有徐渭手书“天汉分源”四字。

那池水方不盈丈,不涸不溢,号称“天池’;旁有大安石榴树,因此得名“榴花书屋”。嘉靖二十三年,徐渭的长兄徐淮故世,榴花书屋也出卖了。幸亏明末崇祯六年山阴进士金兰发起保护,在大云坊建碑,上刻“徐文长先生故里”,并以书屋为学舍,授徒讲学。崇祯末年,陈洪绶从诸暨迁居徐洞故宅,手书“青藤书屋”匾,从此“榴花书屋’易名为“青藤书屋”。

那池边的确有青藤一株,据说为徐渭手檀,亦有说近期移植而来。池的周围有石栏,内有一平桥横卧,下以方柱承托,柱上刻“砥柱中流”;桥上建书屋,柱上刻楹联“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背刻“自在岩”,传闻这些都是徐谓的手书。

书屋正中高挂着徐渭的画像、《青藤书屋图》对联及陈洪绶手书“青藤书屋”匾,南窗上方悬挂徐渭手书“一尘不倒”匾及“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对联,东西两壁嵌有《陈氏重修青藤书屋记》及《天池山人自提五十岁小像》。

如今的青藤书屋是绍兴仅有的一处具有明代文人园林特色的民居,历经四百多年历史,虽一度荒芜,甚至在一九六七年被毁得只留破屋残壁,但到一九八零年文管单位重修青藤书屋,方池、石栏、题刻、徐渭亲笔所题“一尘不到”匾、陈洪绶书写的“青藤书屋”匾,得以保存下来。

书屋之后辟为徐渭文物陈列室,因并非正规博物馆,陈列物品无法知道是真品还是仿品,但以徐渭的书画价值来看,估计是真品的机会不大。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从八字桥到紫藤书屋,著名的咸亨酒家、秋瑾故居、沈园等都在附近不远处,西边的东浦镇有着诸多古桥、南边的兰亭镇是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值得驻足的地方很多。

口罩却继续南行,直奔南边三十公里外有个名字不俗且怪异的村落,名曰“冢斜”。冢,为墓;斜,宫人坟也;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