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节气人尽皆知,那么72候是什么,和24节气有什么关系?

 谨身节用华 2018-02-24

24节气,从立春开始,立夏,立秋,立冬,还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等。这里描述的,既有季节(春夏秋冬),又有日影(分、至)。正如老孙在其他几个回答里一再强调的,24节气是描述太阳运行,这里其实季节被称为天文季节,也就是从天文上看,365天被分成四份,每个季节约90天,每个节气约15天。

72候,候是物候,也就是描述自然现象发生的变化,24节气,每个节气又分成3候,约5天一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仅仅大约对应。或者说,在24节气诞生的中原地区(狭义指黄河中下游,或略大一些华北黄淮)季节物候变化大约如此。

比如,立春节气对应的3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侯,鱼陟负冰。立春对于华北北部,还是冰天雪地呢,即使淮河长江流域也冷飕飕的,下点儿小雪也不稀奇。所以,这个物候描述,仅仅是一种大概情况。

另外一个因素是。24节气属于阳历成分,虽然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决定气候的,是太阳和我们的地表环境(地理海陆分布、大气层大气环流),它们之间是相当复杂的相互作用,每年都不一样。

比如说,春分3候。初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实际上,有些年份,春分之后再下雪都是有可能的。你不知道西伯利亚的寒流什么时候会来光顾一下。

太阳运行,虽然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直接决定的因素。因而让天气、气候预报变成了一项非常复杂棘手的工作。古人总结的24节气、72候,仅仅一种经验表述,并不是严格规律,还有很多深层的原因不曾发现。当然,这对于古人来说,已经是许多年经验的总结,对于当时的生活有一定指导意义,经验是发现规律的第一步,对吧?

当我们学习古代文化的时候,要注意从古人的表述里,看他们掌握了哪些,还不理解哪些,其中有些理解是相当深刻的,毕竟他们对自然现象有着直接的体验和记录,但也有一些是幼稚的,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甚至被否定。我们对于古代文化,也需要进行辨识,批判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