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 | 青白釉香薰

 来来永胜 2018-02-25



雨天的屋瓦

浮漾湿湿的流光

灰而温柔

迎光则微明

背光则幽暗

安静地听

一种空灵而清澈的寂寞之声

萦绕心头直撼灵魂

悄悄的不惊扰却也惊扰

不惊扰的是时间

惊扰的是心

……


“下雨了”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

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

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

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此刻落日的余晖

洒向世间万物



傍晚时分

月挂枝头倒映万川

纤秀之中透出些许儒雅

之后若是有感

树香沁鼻、宵寒袭肘

不免会生出些料峭意



而屋内

少了些境外的寒冷逼仄

信手燃起搁置已久的熏炉

反倒添了些温暖惬意

虽说瞌睡虫时不时地光顾

让人不断和周公打照面

却也没有百无聊赖之意

依旧乐得其中、酣然入睡

而无厌倦色

……


趁逢此刻万籁俱歇的岑寂

小编就和大家来唠唠

宋代青白釉香薰的前尘往事吧

青白釉香薰

宋朝

通高16.5、腹径15.3、底径10.5厘米

现藏于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该器为传世之物。薰为上下对合的球形,薰盖布满“火焰状”镂孔,但在小编看来,却像 “爱心状”镂孔,我常常会想,烟雾冉冉升起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不是一个个可爱而又浪漫的❤,而后化作缕缕游气,随风飘散。


 薰盖以子母口与薰体结合,薰体中腹有一道凹状弦纹。底坐收束,高圈足、平底。胎质坚密白细,器内无釉,器外满施青白色釉,釉色莹润如玉。器型美观墩实,委婉动人,为古人特殊群体的生活实用器,如官宦人家的居室、文人雅士的书房、僧尼的禅房等等。


         (子母口)                         (圈足)    



香薰为汉晋时焚香所用器皿,由古代祭祀用的香炉演变而来,后渐以其功能区分,凡用于祭祀无盖者谓之香炉,用于净化空气有盖者谓之香薰或熏炉。


而宋人熏香颇有讲究,除居室用熏炉以净化空气外,还有用于熏衣被的“卧褥香炉”,俗话说“绣床渐满,香球无数”。这种幽香和现代的香水功能相似,却持久深远,意犹未尽,其意境与享受亦远高于今人的追求。

 


话说青白釉,俗称影青釉、或映青釉,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瓷器的专称。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白瓷的基础上,成功烧制胎质细腻、釉色莹润的青白瓷,它既不像白瓷的素净,牙白瓷的雅洁,也不像卵白瓷的光透,更不像青瓷的翠绿,其色调给人清新淡朴、简约归真却又不失雍容华贵之感。



纵而观之,中华民族崇尚玉的风气自古就有,青白瓷的兴起便是在青白玉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匠师们独具一格的创造。而青白瓷本身独特的韵味,备受人们喜爱,不久便有假玉器的称谓。


【这也不禁让我想起了易安的玉枕……】



 宋

 词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房里的玉枕指的便是青白瓷了】




站在窗前,负手而立

烟雾缭绕、云气氤氲、雨意迷离

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

无论是疏雨滴梧桐

或是骤雨打荷叶

抑或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

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是一种美感



一瞬间

所有的光都息羽回顾,猬集在我的睫下

光说,你是空无,你是一切。



文编/绿里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涉及版权请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