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君子之路;礼,君子之门——老张学《孟子万章下》7

 茶香飘万里 2018-02-25

前文孟子为弟子讲解士为什么不能寄居于诸侯那里,那是因为你可以去谋一份养家的差事,但你不可以去人家那里混吃混喝。本章孟子这位弟子又问为什么不主动到大老板们那里谋一份差事呢?看来,孟子从齐国“裸辞”以后,作为弟子为他的老师操碎了心啊。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孟子万章下》

译文:

万章问道:“请问士子不去谒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答道:“不曾有过职位的人,如果居住于城市,便叫做市井之臣;如果居住于田野,便叫做草莽之臣,这都叫做老百姓。老百姓不致送见面礼物而为臣属,不敢去谒见诸侯,这是合于礼的。”

万章说:“老百姓,召唤他去服役,便去服役;君主若要同他会晤,召唤他,却不去谒见,这又为什么呢?”

孟子说:“去服役,是应该的;去谒见,是不应该的。而且君主想去同他会晤,为的是什么呢?”

万章说:“为的是他见闻广博,为的是他品德高洁。”

孟子说:“如果为的是他见闻广博,〔那便当以他为师。〕天子还不能召唤老师,何况诸侯呢?如果为的是他品德高洁,那我也不曾听说过想要同贤人相见却随便召唤的。鲁缪公屡次地去访晤子思,说道:‘古代具有千辆兵车的国君若同士人交友,是怎样的呢?’子思不高兴,说道:‘古代人的话,是说国君以士人为师吧,难道说是同士人交友吗?’子思的不高兴,难道不是这样的意思吗:论地位,那你是君主,我是臣下,哪敢同你交朋友呢?论道德,那你是向我学习的人,怎样可以同我交朋友呢?’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君求同他交朋友都做不到,何况召唤呢?齐景公田猎,用有羽毛为装饰的旌旗召唤猎场管理员,他不来,准备杀他。有志之士不怕〔死无葬身之地,〕弃尸山沟;勇敢的人〔见义勇为,〕不怕丧失脑袋。孔子对这一管理员取他哪一点呢?就是取他不是自己所应该接受的召唤之礼,他硬是不去。”

问道:“召唤猎场管理员该用什么呢?”

答道:“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全幅红绸做的曲柄旗,召唤士用有铃铛的旗,召唤大夫才用有羽毛的旗。用召唤大夫的旗帜去召唤猎场管理员,猎场管理员死也不敢去;用召唤士人的旗帜去召唤老百姓,老百姓难道敢去吗?何况用召唤不贤之人的礼节去召唤贤人呢?想同贤一人会晤,却不依循规矩礼节,就正好像要请他进来却关闭着大门。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君子能从这一条大路行走,由这处大门出进。《诗经》说,‘大路像磨刀石一样平,像箭一样直。这是君子所行走的,小人所效法的。’”

万章问道:“孔子,听说有国君之命的召唤,不等车马驾好自己便先行走去,这样,孔子错了吗?”

答道:“那是因为孔子正在做官,有职务在身,国君用他担任的官职去召唤他。”

老张漫谈:

这一章,孟子与弟子万章通过五个问题的互问互答,讲了士庶与君王相见之礼,其中多有精粹之语,甘之若饴。反复读之,总能感觉那股浩然之气。一边是弟子劝老师面对现实而低头,一边是一身正气慷慨激昂,这是孟子情怀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赖以清高的精神倚靠。

儒家讲求事君之道,孔子讲以道事君、君以礼使臣,孟子讲威武不能屈,居仁由义而行,荀子讲“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作为以道自任的儒家,主张道高于君,师尊高于君威,王者只有尊重贤士,以贤者为师,方可得到王者之佐,治国良策。

孟子举齐景公招虞人以旌而杀之与孔子评价的故事(详见滕文公下第一篇所述),认为低级士人如虞人知礼,不往见无礼而召之君。虞人不往见君的原因与礼有关,在下面万章进一步追问时,孟子道出士庶与君王相见之礼。此章的精辟之言在于“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似有一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守礼至死的意味,显现出儒家刚强的一面,依礼而亢,难能可贵。至大至刚的孟子浩然之气、不屈的大大丈夫气概,隐约可见。

以礼为门,以义为路,礼义是接受士人与国君相见的根本标准。这就是孟子眼中的“门路”,现今我们竟然把“门路”玩坏了,岂知此门路却是孟子唾弃的非礼非义的言行。

真不知孟子的自信从何而来,好像生来就看不起那些“万乘之君”,看不起诸多土豪。如果说孔子是仁之圣者,那么孟子就是浩然之圣了。

读了本章,有如下感想:贤才当自重,君王当尊贤。一方面贤才应当耐得住寂寞,毕竟真正的贤能是不屑于为稻粱谋的,所谓“君子不器”也有这方面的涵义。如果为了养家糊口,随便做个什么营生谋个差事就可以了,而有理想有情怀的贤才不该趋炎附势蝇营狗苟,这是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另一方面君王或是寻求贤才的诸侯(现今社会可以是有远大志向的老板)应该知道尊敬贤才,最起码要知人善任,至于用高薪也好,“画饼”也罢,不能充分信任的聘用对双方都不会太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