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践言立行安天命 入明出幽知往(甲骨)

 文山书院 2018-02-25

 548
践言立行安天命
入明出幽知往来


        罗福颐甲骨文八言联“入明出幽知来告往;践言立行安命乐天”,见于江苏沧海拍卖有限公司“沧海明珠·2012夏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题款:宗周同志属集殷契文,罗福颐。钤印:罗福颐印、罗子期。




        所见拍卖公司录文“入明出幽知来告往;践言立道安命乐天”有误,“立道”当释为“立行”,此字篆法及释义见于石鼓文。本文作为标题,将此联缩为七言联:“践言立行安天命;入明出幽知往来。”

       罗福颐曾说,篆刻“雕虫虽是小技,却也要有恒心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精通的”。诚哉斯言。罗先生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出身名门,其一天学校也没上,全凭家学传承。二是与其父一样,一生勤于著述,著作洋洋大观。



       罗福颐,1905-1981,字子期,七十高龄后号偻翁,别号梓溪、紫溪, 室名待时轩、温故居。祖籍浙江上虞。罗振玉之子。


  罗福颐7岁随父东渡日本,14岁回国,一生未进校门,均受教于家学。20岁开始著书立说。1925年全家由天津移居旅顺,曾任奉天博物馆临时鉴定委员,协助旅顺库籍整理处整理明清档案。1947年迁居北京,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任讲师。1950年任文化部文物处业务秘书、副研究员。1957年入故宫博物院,负责筹建青铜器馆。1972年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整理山东临沂出土的汉简,历时两年多,发现和整理出《孙膑兵法》等二十余种古代典籍。在古玺印、竹木简和战国文字研究方面有开创性的成果。



        罗福颐毕生从事金石文字学的研究。早在30年代, 罗福颐就曾协助罗振玉完成《三代吉金文存》的编辑工作,同时著有《贞松堂集古遗文》、《印谱考》、《古玺汉印文字徵》、《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清大库史料汇目》。他的《宋史夏国传集注》和《西夏官印汇考》是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著作,《八思巴文印集》和对契丹文印章与文物的研究具有权威性,他的《长沙仰天湖杨家湾出土竹简考释》和《临沂汉简整理纪要》是对竹木简研究的重要总结。罗福颐对甲骨、金文、青铜器、玺印、石刻、简册、帛书、造象、度量衡、敦煌文物、少数民族文物、文物鉴定、东北历史和明清档案都有精辟的论述。



        罗福颐先生研究除玺印、古文字外,对清廷史料、古代官制、甲骨、汉简、古尺度、古量器、镜鉴、银锭、石刻、墓志、汉魏石经、古代医书及西夏、辽、金、元少数民族等都有著述。其中《汉印文字徵》、《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古玺印概论》、《印章节概述》(合著)等考证严谨,对篆刻艺术影响极大 。 


        罗福颐治印功力深厚,宗秦法汉,极讲究方圆规矩。罗福颐极力主张战国、秦、汉文字,不可参杂、颠倒、错乱,更不可拼凑、假借和生造。 罗福颐治印之始,必先考究其字宜于法秦,或宜于仿汉,若《说文解字》有其字,再考虑其字体是适于朱文、还是白文,或二者兼施。如果缺字或字不相称,则要改变整个安排。他认为《说文解字》没有的字,靠借偏旁来拼凑,或者生造,“会滋生出许多现代的篆书,就为后人加了无限的麻烦”。



        罗福颐治印,主张布局严整、匀称、规矩、不出规格。他认为:“古人印章,文字严整,起初并无破损,因在土中千百年,铜质腐朽,或损及字体,它并不是有意为之”。因而他最反对去敲边破角,故意做旧。故此在 罗福颐的刻印中,致力追求古人的真意,顺应自然,在严谨之中求其变化,于平稳之中显其精神,故其作品秀丽端方,清雅可爱。



        至于刀法,罗福颐反对狂放怒张,推崇清人万寿祺之说:“近世刻印,多讲章法,而不究书法之弊也,是以书法寝而书法亦亡。”先生认为自元、明以来,学铸印者少,学凿印者多,所以就有一种“刀法”之说,尤其那种一刀刻下来就是一笔的刻法,更是近世人所为,不足为法。故先生治印,初刻,笔道较细,再一点一点揣摩修饰,直到满意为止。因而稳健、沉着、舒展、洒脱,于石质的印章上,既有古铜印的质朴雄劲,更兼古玉印的典雅秀丽,这与罗福颐的字体、布局诸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


        没有上一天学堂而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熔金石篆刻、古文字研究于一炉,现代学人几乎不可企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