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的心学和孔子的儒学的区别是什么?

 西域匠人 2018-02-25

1、从悟道的过程看,阳明子的心学更像是一剂猛药、一场顿悟,它直探心源,而后一通百通,再无凝滞。

事实上,阳明先生自己后来也说,他在龙场悟道前对孔夫子的那套学问是将信将疑的,反而认为佛道两家更像是真正的圣人之言,因为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他虽然也在不断进行躬身践行,但始终觉得好像哪里打不通,心中没有归依处,也找不到核心,以至虽时常践行日用伦理,但心中对此却满怀疑虑,以至行事时也常出现缺漏。

这一大问题直到他在贵州龙场悟得“心即理”之后才完全打通。对此他自己后来回忆总结说“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可见,阳明子最后还是服膺于了先圣孔夫子的教言,并慨叹其道果然通畅直如大路,因为他把握住了一个核心——“心即理”,有了这个核心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整个传统儒学的学问,发现原来其实它早已将“心即理”这个道理融入到了人伦日用中了。

2、这就要牵扯到当年孔夫子教导弟子们所运用的是怎样一种方式?

如果说阳明子运用的像是一场直探本源的“顿悟”的话,那么孔夫子当年教导弟子所运用的,则更像是一种“渐悟”。这种方式是将弟子们的心逐渐“化”开,而非如阳明子一般直接将其“破”开。它是通过“六艺”的不断熏陶和平时人伦日用间的实践以及对各类事务的历练,来使弟子们逐渐感悟到那一颗“仁心”的存在。

不得不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适用的,因为大多数人求证本体(心)的方式都是一个渐渐的过程。可也许是天资使然,阳明先生显然是不喜欢这种慢腾腾的方式的,他要一下子就抓住那个最核心的东西!然后再以此去印照万物。

所以他去格竹,所以他在龙场时要每夜都睡在一口石棺里,因为不如此,他就不足以面对自己那颗并不怎么安顿的心。当然我们知道,最终,他成功了!但显然,这绝非是一条更容易走的路。

需要说明的是,阳明子在没有悟道之前,他是不知道“心即理”这回事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最终体验到那颗“仁心”的存在,即便是再刻苦的孔门弟子,也无法切身体悟到“理即心”这回事。

心与理,是一桩事,而非两桩事,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去感悟,最终都要到达这么一个终点。

3、所以心学和孔夫子所教导的儒学,其主要差别应该是在“悟道”的方式上,而非根本的主旨上。心学是直接去探求最终的那个结果,而孔夫子教导弟子们,大多是在不急不缓、慢慢地去领悟。

但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因为孔夫子是在因材施教的,所以如果圣人碰到阳明先生这样的学生的话,可能又会采取不同的教导方式了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